陳君
摘 要: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新媒體的出現提供了基礎,在這種背景下,新聞傳播的形式得到了很大的改變,由傳統(tǒng)的紙媒形式和廣播電視等方式逐漸向互聯網、直播等多元化的新聞傳播形式轉變,突破了以往的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性,為人們獲取新聞提供了便利。本文就對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傳播形式的轉變展開討論,提出一些新聞傳播的發(fā)展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傳播;轉變;措施
引言:新媒體是指利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來向觀眾傳播信息的一個系統(tǒng),以新媒體作為載體傳播的新聞,大多是通過智能手機或者互聯網端來向人們傳遞信息,有著時效性、互動性以及參與主體多樣化的特點[1]。在這種背景下,新聞傳播形式逐漸發(fā)生了轉變,在為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傳統(tǒng)新聞媒體人帶來了挑戰(zhàn),如何更好地進行新聞傳播,本文就對此展開分析。
一、豐富新聞傳播方式
在以往傳統(tǒng)的新聞傳播中,大多是通過廣播、電視,或者報紙等方式,人們對時政熱點和社會上發(fā)生的事情獲取的途徑比較少,而且還有著嚴重的滯后性,在新媒體出現后,很多新的新聞傳播方式也隨之出現,大大擴展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與形式,受到人們的好評,為促進新聞傳播的發(fā)展,就更要豐富新聞傳播的方式。
例如,在微信平臺建立公眾號,定時發(fā)布新聞推文,在抖音、西瓜視頻、今日頭條等平臺創(chuàng)建賬號,以短視頻的方式向人們傳遞新聞,或者開發(fā)設置自己的獨立新聞媒體APP平臺,例如央視頻APP、云聽APP等多種方式來向人們傳播新聞,并設立專門的部門來管理這些新媒體平臺,和評論區(qū)的受眾進行及時和友好的交流?,F在市場上有很多定位不同的媒體平臺,利用大數據對所要傳播的新聞內容進行篩選,挖掘出符合不同平臺、不同受眾群體的新聞內容進行相應的推送,吸引人們的關注度,這成為新媒體發(fā)展的必然所在。
二、提升新聞傳播內容的質量
現在社會發(fā)展速度在不斷增強,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也在逐步加快,對于新聞的瀏覽可能只是幾個簡單的關鍵詞的快速獲取而已,這就給很多不良新聞媒體一些可乘之機,他們?yōu)榱双@取大量流量和經濟利益,利用受眾的獵奇心理,通過離奇的標題、故意夸大新聞甚至捏造事實等騙取人民群眾的點擊量,已達到沒有底線的地步。對于這種現象,相關部門應該及時整治,各新聞媒體也應該提升新聞報道內容的質量,避免出現粗制濫造的新聞,在保證新聞質量的基礎上,不僅要抓住觀眾眼球,保證新聞的可讀性,還需要及時進行市場調查,得到觀眾的反饋意見,對新聞傳播的內容進行完善和整改。
比如,2020年10月關于新冠疫情的相關報道,就有一些新聞媒體刻意夸大事實,對板藍根進行大肆宣傳稱其能治療新冠,有效預防流感病毒,致使人民群眾大量購買囤積板藍根,一時間市場上供不應求,還引起了大量的社會恐慌,對我國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后來經專家證實是媒體對原本意思的曲解,這場鬧劇才算結束。新聞媒體應該多多注重提升新聞報道的內涵與質量,不僅要追求新聞傳播的速度,更要追求質量,媒體人應清楚地意識到新聞傳播不是只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更是要帶給人們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做到充分發(fā)揮新聞的正確輿論引導作用,樹立正確的輿論方向。
三、明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
新聞媒體人在設置新聞內容和傳播新聞時要始終堅持從觀眾的角度出發(fā),明確受眾對新聞內容的喜好度,必要時進行市場調查。也要注重與觀眾的互動交流,對觀眾的評論要及時跟進,對輿情要積極進行疏導,緊密新聞媒體與觀眾之間的聯系。在新聞采訪時也要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愿,時刻注意和明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才能吸引觀眾的關注[2]。
在挖掘新聞事件時,新聞工作者應該在充分考慮觀眾喜歡與否的基礎上,保持對熱點事件的敏感度。比如,鳳凰網在微博平臺上設立的鳳凰新聞賬號,充分考慮到人們在微博平臺上大多是查看娛樂性質的新聞,因此多年來對人們關注的娛樂新聞進行一年一度的總結,而且能做到客觀求實的態(tài)度來進行新聞報道,既保證了新聞事件的時效性,也能吸引到受眾群體的眼球,激發(fā)了受眾的閱讀興趣,受到人們的好評,在新聞媒體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保持了自己的優(yōu)勢。
四、提高新聞媒體的公信力
由于網絡時代的速度加快,一些人為了吸引人們的眼球和關注度,不斷進行炒作和捏造謊言來獲取利益,有些報道甚至還出現在了新聞媒體的賬號中,這些都會對不明真相的觀眾產生誤導,致使輿論方向走偏,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以外,新聞媒體的可信度在人們心中也會下降,媒體形象受損,公信力逐漸下滑,對新聞傳播的發(fā)展十分不利[3]。
為改變這樣的情況,媒體應該對新聞進行嚴格的求實,在報道時要堅持職業(yè)道德觀念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更要多多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比如在之前的“江歌案”中,就有不少媒體為了獲取不當利益而歪曲事實,抹黑受害者江歌以及江歌的母親,引導群眾對受害者母親和辯護律師進行網絡暴力,在沒有事實根據的情況下,一味地進行虛假報道,讓江歌母親維權的路上更加困難。但也有不少媒體人通過正面報道來進行疏導,為江歌媽媽維權之路提供了輿論上的一些積極向上的支持。新聞傳播時,應注意其內容的正確性與健康性,建設新聞行業(yè)發(fā)展的綠色健康模式,在擴大新聞傳播的影響力的同時,也要注意提高新聞媒體的公信力,為營造正確向上的輿論氛圍而努力,也為促進新聞行業(yè)的發(fā)展提供動力。
結語:在新媒體的時代背景下,給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方式帶來了變化,也給傳統(tǒng)媒體帶來了挑戰(zhàn),為順應這一時代發(fā)展趨勢,就要始終堅持從觀眾主體的角度出發(fā),大力豐富新聞傳播的形式和方法,增添新聞報道的內容與內涵,注重新聞報道的質量,同時也不遺余力地提高新聞媒體的公信力,為新聞行業(yè)的發(fā)展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王凱榮.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傳播形式的轉變 [A].理論前沿與綜合論壇,2020年.
[2]高偉.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傳播主體變遷? [A].傳播研究(采寫編),2021,第3期.
[3]黃流洋.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傳播形式的轉變 [A].傳媒論壇(融媒論道),2021,第4卷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