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與法治中考復習要取得高效率,就需要明確學什么,通曉怎么學,清楚怎么評。在這三步戰(zhàn)略中,巧妙運用導學案和小組合作的模式,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輔之以教師的引導,為學生精準定位中考方向和學習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中考復習;目標;方法
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中考,更加注重學生的素養(yǎng)能力,中考復習的任務也就更加艱巨。但是可以從傳統(tǒng)的復習方法中找到突破的靈感,在傳統(tǒng)中尋求創(chuàng)新,以“學什么——怎么學——怎么評”為主線,融匯整個中考復習的始終,走出“三步”的鮮活領悟。
一、 學什么——定目標
中考備課必須要有一個依據,這個依據必須精確完整,對中考復習方向具有指導意義。一般以當年的考試大綱作為復習指南,同時核心素養(yǎng)也是必須要考慮的一個主題內容。那應該如何處理這個主題內容呢?現(xiàn)在的中考復習中,對考試大綱和核心素養(yǎng)的指導定位出現(xiàn)了兩種極端的現(xiàn)象:一種情況是過分夸大了考試大綱和核心素養(yǎng)在備考中的地位和意義,凡是知識備考一定要強調考試大綱和核心素養(yǎng),凡是試題練習一定要滲透核心素養(yǎng)。雖然這從備考的意義上來看,方向是正確的,但是把中考備課形式化了,老師成為考試大綱和核心素養(yǎng)的“傳聲筒”,學生被動地接受了核心素養(yǎng)。這樣的課堂不見了“學生”,只見“考試”;不見“能力”,只見“知識”;不重“過程”,只看“結果”。另外一種情況是忽視了考試大綱和核心素養(yǎng),有些老師完全無視考試大綱和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僅僅是憑著自己的教學經驗或者是自己“想當然”的思想進行備考,還美其名曰“素質教育”。這種偏向會使中考的備考完全脫離既定的軌道,無法實現(xiàn)教書育人的目的,到最后的結果是并沒有實現(xiàn)所謂的“素質教育”,反而導致了低效率低水平的復習。
其實考試大綱和核心素養(yǎng)給了教師明確的考試方向,但是考試大綱知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同時又是指導性的文件,核心素養(yǎng)也是具有高度抽象性的,教師大可以結合近幾年的中考試題,對中考考綱做出具體的判斷。當然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并不關心這些,他們只關心需要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如果教師只是把中考考綱和核心素養(yǎng)的內容給學生看,學生是不可能知道具體需要怎么做的。因此,知識定位就是需要在導學案中具體展示出學習的要點重點難點、易錯點、高頻考點等內容,可以給學生一個非常清晰明朗的方向:這一課需要把握什么內容,這些內容需要把握到什么程度,可以通過什么樣的方法去學習。當學生有了這樣的一個清晰目標的時候,他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性和自覺性也就會增強。導學案中的這些知識內容,也要盡量采取學生看得懂理得清的語言表達,盡量減少用類似于“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運用技巧”等較為專業(yè)性的術語,這些術語一般適用于在課程三維目標中使用。導學案中可以更多地采用“記憶……的含義”“說明……的關系”“區(qū)別……的不同”“說明……的意思”等具有導向性的語句,使學生能夠直接明白需要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方向等。同時,要特別注意的是中考復習和平時的新授課不一樣,導學案應該更加強調知識的綜合性,因此在知識導向中應該從大層面大邏輯方面,在學生清理具體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對知識作全面的梳理和歸納。
比如,七年級第三單元《師生情誼》中,主要涉及正確認識教師這個職業(yè)和如何與教師交往兩個主要問題。好像“能夠對學習生活中的師生關系的各種現(xiàn)象能做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并恰當處理;知道教學相長的含義,懂得師生之間要彼此尊重”等三維目標,學生是不容易看明白的,那么可以這樣去表述“從教師的特點、作用、承擔的使命、職業(yè)道德等方面認識教師這個職業(yè)”“從老師批評你的原因以及你的反應等角度,理解師生之間的彼此尊重”。這種表述把三維目標具體化,也通過具體的問題把知識系統(tǒng)化,學生可以直接快速地定位到他所需要的內容,目標的達成就在這樣的問題解答中完成了。
二、 怎么學——定方法
知道了“學什么”是中考備考的第一步,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怎么學”上面去。中考復習教師往往會走入一個誤區(qū):就是認為學生已經學過這些知識內容了,等于是“炒冷飯”,不再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等之類的,同時為了能夠講更多的內容,采取“滿堂灌”的形式就行了。其實這個觀點是非常錯誤的。不管是新授課還是復習課,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為重要,忽視了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教學,學生只能淪為學習的工具,知識對于學生而言,也僅只是考試的工具,而不具有任何的意義。中考在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下,已經不僅僅是知識考查的要求了,更多地轉向了能力要求。因此,在中考復習中,仍然要把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放在備考的范圍之內,力求通過學生的自我學習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教師在這里主要起到助學或者導學的作用。
導學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很好模式。導學案中除了要展示學習的目標之外,還要注意量和度的把握。量是知識的容量,一節(jié)課安排多少內容;度即是知識的廣度、深度和難度。導學案如果多為填空的內容,學生一節(jié)課可以學習的知識容量肯定會大很多,但是知識的廣度、深度和難度則很難實現(xiàn)。因此導學案應該既包括了操練記憶的基礎內容,也要有創(chuàng)新質疑的探索內容。在操練記憶中,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顯性知識,打好基礎;在創(chuàng)新質疑中,學生則可以通過探究交流,獲得更多的隱性內容。比如,在八年級《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一課中,學生對總體國家安全的內容等知識是很容易通過課本把握的,但是如果上升到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具體原因、表現(xiàn)等內容,學生可能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了。那么導學案的設計中,就需要通過具體的事例,引導學生通過了解當前中國面臨的政治安全、經濟安全、軍事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等方面內容,理解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樣就使知識的學習從顯性的基礎知識上升到了隱形的思維能力。
在創(chuàng)新質疑中,可以引入小組談論。小組討論對于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學習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是小組合作不是簡單地幾個同學不痛不癢地談論幾個問題,得出幾個人人都知道的答案。小組合作的最重要目的是通過學生的探討交流,讓會的學生教會不會的學生,讓學生能夠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學生能夠解決學習的困難。那就是小組合作中,要盡可能地放大小組合作的成果。這個成果可以是小組合作的創(chuàng)新形式,可以是小組合作的創(chuàng)新結果,也可以是小組合作的效果等等。之所以要放大小組合作的結果,第一是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第二是可以通過“放大”,讓各小組取長補短地完善自己的學習。比如,小組合作中,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簡單的語言表達或文字的展示;可以在小組內發(fā)表意見,過渡到借助黑板、視頻、電子白板輔助展示小組合作成果;可以在小組探究中從讀課本、念答案、背知識提升到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題目和答案的意思,并可以從自己思考的過程、探究的方法、小組探究的結果等方面表達小組的成果;可以從自己小組中探究歸納延伸到各小組追問、質疑、補充、聯(lián)想等環(huán)節(jié),讓小組合作能夠超越自己所在的小組,與其他小組發(fā)生“化學”反應,融合各小組的智慧結晶,從突出關注小組探究的結果,到關注小組探究的過程,挖掘小組展示的層次格局。自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作用在小組的成就中就被無限地“放大”了,學生的成就感榮譽感獲得了滿足,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然也就提升了。小組合作就從形式真正走向了實質,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內容。比如,八年級下冊主要是以“法治”主題貫穿知識學習,主要從憲法的權威、公民權利和義務、國家基本制度、法治精神等角度闡述知識點。這一內容就非常適合小組合作與展示。比如小組可以通過探索憲法的制定修改的過程,融匯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公民權利的保障、自由平等和公平正義的維護、公民法治意識的形成等知識點,并展示思維導圖和知識體系歸納,這樣的工程僅靠學生個人是很難完成的,但是小組合作中,可以快速地勾勒整個知識框架,并填補知識空白處,最后形成思維導圖展示,實現(xiàn)能力的展示和知識的共享。
三、 怎么評——定欠缺
當然,在復習的整個過程中,教師不是可有可無的“旁觀者”,而應該是助學者和導學者。學生自己的自學也好,小組合作也好,有些內容學生是很難通過自己和同伴幫助而獲得的,有些內容雖然可以通過同伴幫助而獲得,但是獲得是不全面的,不完整的,不徹底的。特別是在試題練習中,學生成績所反映不僅僅是一個分數,更多的是分數后面所表現(xiàn)的學生的知識構成、學習方法、技能掌握的信息點。比如,2018的中考真題27題就很好地考查了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知識調動運用能力。這一題是以圖表的形式展示中國近年來在全國創(chuàng)新指數中的發(fā)展情況,以及通過習近平主席和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內容,考查學生圖表分析能力以及關于科技創(chuàng)新的作用。學生要在此題中拿高分,就需要準確地指出圖表信息中國在全球創(chuàng)新指數的排名在逐年上升這一信息點,概括出中國創(chuàng)新能力不斷提升;再通過圖表信息排名到22名,說明中國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發(fā)達國家還有差距。對于第二問科技創(chuàng)新的作用,學生要能夠結合科技的作用、創(chuàng)新的作用和科技創(chuàng)新的作用三個角度作答,以此概括出提高勞動者素質,建設人才強國;科技改變生活,創(chuàng)新造福百姓的意義。學生主要存在的問題一般集中在圖表信息不完整或者沒有挖掘圖表深層次的內容,對于科技創(chuàng)新的作用的一般思考不夠全面。那么教師就需要著重指導學生讀圖的方法,以及知識篩選和歸納的能力。通過例題的評價,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問題,教師及時給予學生方向的引領、方法的指導、知識的完善,這樣才能使中考復習朝著系統(tǒng)化、提升化的方向發(fā)展。
在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下,要善于把傳統(tǒng)的復習方法與核心素養(yǎng)結合起來,在復習過程中找到不變的規(guī)律,正確指導中考備考,提升備考成效。
參考文獻:
[1]周輝強.導學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6.
[2]王秋影.初中生思想品德課自主學習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6.
[3]溫海艷.培養(yǎng)初中生解析《思想品德》課材料分析題能力探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6.
作者簡介:湯偉,福建省邵武市,邵武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