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穎超,錢晶晶,胡波,谷穎穎
妊娠期高血壓疾?。℉DP)是妊娠孕婦的特有疾病,亦對產婦及新生兒結局產生不良影響。有研究顯示,體質量指數(BMI)是HDP 發(fā)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可成倍增加HDP 的發(fā)病率[1]。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孕前及孕期膳食指導,以科學控制孕期體質量增長[2]。本研究旨在通過大樣本研究探討HDP與孕前BMI及孕期體質量增長的關系,以指導孕前及孕期體質量控制,進而降低HDP 的發(fā)病率,進一步保護母嬰健康?,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經醫(yī)學倫理會批準通過。選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浙江省余姚市人民醫(yī)院產科分娩的孕婦8 000 例。納入標準:(1)子宮內有妊娠囊,單胎妊娠;(2)無認知功能障礙;(3)無既往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史;(4)無肝、腎等嚴重器質性疾病。排除標準:(1)> 35 周歲;(2)多胎妊娠;(3)非初產婦;(4)臨床信息不全者。
1.2 方法 隨訪時間分孕前、孕期及分娩期,孕婦均為孕8周左右登記建卡,均按照常規(guī)流程進行產檢,登記建卡時,收集研究對象的相關信息,包括年齡、文化程度、吸煙史、飲酒史、婦科疾病、既往手術史、HDP家族史、身高、體質量及血壓等。
1.3 暴露指標與結局指標
1.3.1 HDP定義 HDP是指妊娠婦女出現(xiàn)妊娠期高血壓、子癇及子癇前期等[3]。妊娠期高血壓:孕婦懷孕20 周后首次出現(xiàn)高血壓,收縮壓≥140 mmHg 和/或舒張壓≥90 mmHg(1 mmHg≈0.133 kPa),并于產后12 周恢復正常,尿蛋白(-)。子癇前期:孕20 周后出現(xiàn)收縮壓≥140 mmHg 和/或舒張壓≥90 mmHg,伴有尿蛋白≥0.3 g/24 h 或隨機尿蛋白(+);或雖無蛋白尿,但合并下列任何一項者:(1)血小板減少(血小板< 100×109/L),(2)肝功能損害(血清轉氨酶水平為正常值2 倍以上),(3)腎功能損害(血肌酐水平>1.1 mg/dl 或為正常值2 倍以上),(4)肺水腫,(5)新發(fā)生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異?;蛞曈X障礙。子癇:子癇前期基礎上發(fā)生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釋的抽搐。測量血壓時將(平均值2.5 標準差)之外的數據判定為異常值。本研究從孕8 期開始測量血壓,分為孕早期:8 ~13 周;孕中期:14~27周;孕晚期28周~分娩前。
1.3.2 孕前BMI 孕前BMI=孕前體質量/孕前身高的平方,并分為孕前體質量偏輕(BMI < 18.5 kg/m2)、孕前體質量正常(18.5 kg/m2≤BMI < 24 kg/m2)及孕前超重或肥胖(BMI≥24 kg/m2)。
1.3.3 孕期增重 孕期增重為孕婦懷孕前到孕早期、孕早期到孕中期、孕中期到孕晚期體質量數據差值除以間隔的孕周。按照IOM2009 年標準將孕期體質量增重速率分為偏慢、正?;蜻^快[4]。若孕婦孕期體質量增長速率<IOM最低標準為增長偏慢;IOM 最低標準≤孕婦孕期體質量增長速率≤IOM 最高標準為增長正常;孕婦孕期體重增長速率>IOM 最高標準為增長偏快。孕前體質量偏低、正常體質量、超重或肥胖者增重速度見表1。
1.3.4 孕期變量 孕前:孕婦懷孕前3個月;孕前吸煙:孕前 3 個月每天吸煙≥1 支,持續(xù)時間不少于1 年;孕前喝酒:孕前3 個月每周飲酒≥1 次,持續(xù)時間不少于3 個月。
表1 孕期增重控制標準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多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模型分析患者患HDP 的獨立危險因素。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研究對象一般情況 共納入8 000例研究對象,排除外院分娩及流產者,共納入 4 620 例孕婦,平均年齡(29.6±3.2)歲,平均BMI(20.21±2.19)kg/m2。其中體質量正常組2 794 例(60.48%),體質量偏低組1 258 例(27.23%),肥胖或超重組568 例(12.29%)。與孕前BMI 正常組相比,超重或肥胖組年齡更高(P<0.05)。見表 2。
2.2 單因素分析 4 620例研究對象中,患HDP 有280 例(6.06%)。孕前體質量正常組、體質量偏低組、超重或肥胖組患HDP 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增重速度偏慢、增長正常、增長偏快患HDP 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2.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是否患HDP 為因變量,控制單因素分析后,結果顯示,孕前體質量偏低組患HDP風險是體質量正常組的0.427 倍,孕前超重和肥胖組患HDP 風險是體質量正常組的2.414 倍。孕早期增重偏快患HDP風險是增重正常組的2.127 倍,孕中期增重偏快患HDP 風險是增重正常組的2.937 倍,孕晚期增重偏快患HDP 風險是增重正常組的1.729 倍。見表4。
妊娠過程中,母體為保護胎兒正常發(fā)育,血壓會出現(xiàn)生理性波動,較高水平時會對圍產期母嬰產生影響[5]。此外,孕婦血壓值常受到飲食習慣、空氣污染等其他因素的影響,而過高的血壓水平會提高HDP 的發(fā)病率[6]。因此,為提高孕婦分娩安全性,保證更好的妊娠結局,本研究對BMI 指數及孕期體質量增長進行研究。
表2 研究對象一般情況
表3 單因素分析 例(%)
表4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有研究顯示,HDP 的危險因素包括缺乏鈣、鐵等微量元素、多胎、高齡及孕期感染等,孕前BMI指數可有效反應孕婦懷孕之前體內的體脂水平,可有效對孕期體質量增重提供基礎[7]。有臨床研究指出,孕婦孕前BMI 與HDP 有明顯相關性,即顯示孕前肥胖或孕前超重的女性可明顯增加HDP 的發(fā)病風險[8]。本研究結果顯示超重或肥胖組年齡更高(P < 0.05),且 BMI 指數為超重或肥胖者的發(fā)病風險明顯更高,與張妍等[9]研究結果一致。因此,本研究認為孕前BMI 水平與HDP 發(fā)病率有關。
此外,傳統(tǒng)孕期保健觀念導致孕婦普遍存在營養(yǎng)過剩,造成孕期體質量增重。近年來,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孕期體質量增長超過IOM標準的孕婦逐年增加,這與生活水平提高、醫(yī)務工作者知識宣教不足有關[10]。本研究中,孕晚期體質量增慢是患HDP 的保護因素,而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體質量增長速度變快是出現(xiàn)HDP 的危險因素。因此,孕婦應積極控制孕期體質量增長。本研究結果顯示BMI 與孕婦患HDP 呈正相關(P <0.05);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增重速度均與孕婦患 HDP 呈正相關(P < 0.05)。徐嵐等[11]研究發(fā)現(xiàn),與孕早期、孕晚期相比,孕中期孕婦體質量增長與 HDP 關系更大。出現(xiàn)這一結果可能因為孕婦孕中期增重速度較孕晚期增重速度更快。
本研究對研究對象孕前 BMI 及孕期體質量增長有一定關注,但對孕期各階段增重情況的研究相對較少。進一步研究可完善孕期體質量增重檢測,從發(fā)現(xiàn)懷孕時即進行體質量檢測,且增加孕中期及孕晚期產檢的頻率,及時檢測體質量增長變化,減少HDP 的發(fā)生率。此外,雖然IOM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應孕婦體質量增長情況,但我國婦女與西方婦女在體型、日常飲食等方面上存在差異,因此還需進一步大樣本及多中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