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芳
與雜文結(jié)緣,純屬偶然,甚至,最初并不確定自己寫的是不是雜文,只知道,這種文章,承載著許多深刻而獨到的觀察與思考,可以解答心底許多疑問和困惑。兩個字:“解渴?!比欢?,寫著寫著,就被外界打上“雜文”的標簽了。于是,關于雜文的褒貶也就陸續(xù)進入了耳際。
既有人點贊說“思想深刻,見解獨到,功力深厚,表達巧妙”,也有人“直言不諱”說出自己的“雜文印象”:“你們寫雜文的,都愛發(fā)牢騷”“尖酸刻薄”……這些話,顯然基于對雜文的不了解,聽來格外刺耳。然而聽得多了,卻又不得不強迫自己冷靜思考:此論或許未必純屬空穴來風?如今被貼上“雜文”二字品種名的,是否挖苦型、牢騷型確實占據(jù)著相當比重,以至讓外界形成了“雜文就是投槍和匕首”“雜文就是發(fā)牢騷”這樣的印象?
再度想起十幾年前黃波刊于《雜文報》的《我看柏楊雜文》。他說:“雜文為什么就不能是一種理性而深沉的文體呢?”“雜文……不必靠詛咒和謾罵取勝。”深以為然。
一直認為,“尖酸刻薄”是世人(甚至包括一些雜文作者自己)對雜文的最大誤讀。夾槍帶棒的冷嘲熱諷被廣為追捧,而魯迅筆下另一些理性而深沉的佳作反倒“養(yǎng)在深閨無人識”。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此中,其實折射著我們文化中感性有余、理性不足的思維取向和追求表達快感、拒絕深層思考的審美取向。
是的,雜文固然可以走“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路子,固然可以借重于辛辣的冷嘲熱諷,但為何就不能同時也是深刻的思考或冷峻的展示呢?憤怒出雜文,愛與悲憫同樣可以出雜文。古人名篇《捕蛇者說》《石壕吏》《新豐折臂翁》等,皆如此。
醫(yī)者仁心,真正令我折服的雜文,無論面對多么不堪的現(xiàn)實弊病,也始終會如同一名良醫(yī),滿含悲憫;即使力透紙背入木三分,也不會只剩痛恨、只剩挖苦嘲弄謾罵,而忘了以有溫度的指端去耐心把脈,辨證施治。
文化改良、社會轉(zhuǎn)型,是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在這個艱辛的歷程中,冷靜公允的剖析探討、心平氣和的深層思考、委婉耐心的感染和引導,完全可以和力透紙背的尖銳批判并肩站立于雜文這座“華山”之巔,同演一曲“琴簫合奏”,從而提供更多視角,凝聚更多共識,贏得更多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