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金國
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最重要的內容,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但當前小學作文的教學情況并不理想,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分段訓練模式,不同階段講授不同的教學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要針對學生的特點,有效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本文以此為出發(fā)點,探討了分段訓練模式在小學寫作教學中的應用,供同仁參考。
一、分段訓練模式的特點
1.符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
學生年齡小,閱讀能力有限,沒有深厚的文學積累,剛開始寫作時不能順利組織語言并表達情感。因此教師在制定分段練習計劃時,應遵循小學生的學習特點,由淺入深,先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實現素材的積累,然后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最終讓他們將積累轉化成文字。分段教學模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積累素材,還能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特點,更靈活地開展教學活動。
2.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僅靠閱讀積累就想寫出佳作是不可能的,好的文章還需要用心感受,用情感表達。但小學生的年齡小,閱歷少,還需要時間的磨礪和醞釀,情感不豐富;而且他們的心智也不成熟,思考能力和感悟能力不足。因此,筆者分析了學生的性格特點,并得出結論:低年級的學生情緒波動較大,情感也比較單一,只是將寫作看成任務;中年級的學生心智有所成長,寫作時漸漸能表達自己的情感;高年級的學生心智更加穩(wěn)定、成熟,已經能夠結合所學和自身情感寫作。
二、應用分段訓練模式時要注意的問題
1.訓練過程不能脫離教材
在分段訓練時,教師的訓練內容與學生所學應保持一致。學生最熟悉的知識載體就是課本,如果教師能將寫作內容與課本相結合,學生就會產生親切感,寫作時的問題也會變少。除此之外,學生在階段練習時如果遇到思路阻塞的情況,也可以參考教材,從模仿到創(chuàng)作,最終提升寫作能力。比如,學習《頤和園》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參考課文以“記一次奇妙的旅游”為題,對某處景點進行描寫。寫作時,很多學生運用了課本中的景色描寫手法,作文質量較高。
2.將寫作過程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教師在采用分段寫作訓練模式時,應鼓勵學生將構思的作文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做到創(chuàng)新與情感相結合。內容空洞,像流水賬,是小學生作文的普遍問題,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小學生過于重視技巧而忽略了真實情感。因此,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分階段訓練,先從一段話寫起,寫生活中真實發(fā)生的、與主題相關的內容,表達自己的感想,然后再將這段話融入到作文中。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另辟蹊徑,在作文中呈現真實的情景,避免千篇一律的情況。當然,也可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抒發(fā)情感,促進他們寫作能力的提高。
三、在小學寫作教學中應用分段訓練模式的具體方法
1.初級訓練階段
開展寫作分段訓練時,可將訓練步驟分成初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在初級階段,主要對學生的詞語掌握和遣詞造句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詞語和句子是文章的基礎,教師要督促學生在日常學習中記錄和摘抄好詞好句,以增加積累。學生有了一定積累,教師便可以讓他們以教材的某篇圖畫為寫作對象,運用積累,寫一個完整的故事。在初級階段夯實寫作基礎,能為接下來的訓練做好準備。
2.中級訓練階段
經過初級訓練,學生具備了基本的寫作能力,此時就可以進行中級階段的訓練。在中級訓練階段,應注重鍛煉學生把握文章結構、語言表達及情感抒發(fā)方面的能力。具體訓練方法如下:首先,給學生詳細講解文章的布局及行文要素;其次,鼓勵學生細致觀察和記錄生活中的細節(jié),防止他們在寫作時出現內容“假大空”或寫流水賬的現象;最后,要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讀物,擴寬知識面,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3.高級訓練階段
經過了前兩階段的訓練,可以進入高級訓練階段。高級訓練階段主要針對學生寫完的文章進行修改,比如對寫作手法、修辭手法等進行解析。在這個過程中,除了依靠學生自身的積累外,教師的指導也十分重要。例如,寫“我忘不掉的一處風景”時,教師可以學生的文章為例,學生在文中寫了“天空藍藍的,湖面也很亮”,教師告訴學生,此處可以運用由遠及近的手法,改成“遠處的天空碧藍碧藍的,越到近處顏色越清亮;自上而下望去,湖面波光粼粼,反射著天空的顏色”。通過講解,學生學會了如何修改文章,然后教師再給學生時間,讓他們對自己的作文進行修改。
總之,在小學寫作教學中開展分段訓練效果顯著,教學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還要關注他們的學習能力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分段訓練的各個階段應層層遞進,以課本為基礎,科學合理地處理各個階段的關系。采用這樣的訓練方法,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定會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