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瑞蓉
如果父母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那么在孩子的智商、情商教育上,就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輕者事倍功半,重者甚至出現(xiàn)反面效果。因此,父母必須要懂一點兒童心理學,做自己孩子的心理醫(yī)生。
那么,孩子都有些什么樣的心理呢?
人生來好動,四五個月大的嬰兒已經能爬來爬去;再長大一些,開始學會抓東西;在3歲之后游戲動作與游戲方式更加繁多,比如推椅子等,且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化,很多兒童整日抱著平板玩游戲;八九歲時,兒童身體強健的同時,已經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再沉迷于一些簡單易操作的游戲,對足球、風箏、陀螺與網頁游戲等會表現(xiàn)出更濃厚的興趣。
鑒于兒童較為喜歡游戲,父母應在完成其學業(yè)的情況下,不過分阻攔其游戲活動,只需關注兒童在游戲中的安全問題即可。
兒童講話是從模仿開始,其后續(xù)的一切行為活動也基本與模仿有關。在一兩歲時聽見大人講話或者動物叫也會咿咿呀呀地學;再長大一些,開始模仿復雜的動作,比如刷牙洗臉、洗衣做飯、抽煙喝酒與下棋打牌等。這種模仿行為直至其擁有獨立思考能力時才會漸漸消失。
可見,生活環(huán)境對于兒童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影響。兒童的一言一行都是家中人綜合素質的反映,若是家中人舉止文雅,兒童綜合素養(yǎng)也會提升;若是家中人言行粗鄙,兒童表現(xiàn)出來的一面也會讓人討厭。因此家長應當做個好榜樣,為兒童的良好發(fā)展打下基礎。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對于新鮮事物總是表現(xiàn)出強烈的好奇心,在很小的時候一聽見動靜就會馬上尋找聲音的來源,并急切地想去伸手觸碰,若是不能滿足還會哇哇大哭;年齡更大一些,好奇的事物就更多了,特別是對冰箱、彩電、汽車、手機、電腦等,一旦讓兒童弄清原理,就會每天擺弄。
其實,好奇心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柏拉圖曾說過:“好奇者,知識之門”,好奇是開啟兒童學習知識的大門,若是兒童沒有好奇心,不與新事物進行接觸,就不能了解事物的具體狀況以及性質。因此,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讓兒童始終對新鮮事物有著接觸的欲望,利于兒童的發(fā)展。
兒童一般對成功有著較大的執(zhí)念。生活中常會看到兩三歲的兒童在沙箱旁玩沙,一把一把地將沙灌進罐頭盒,灌滿之后再倒出來,之后再重復進行。這種動作在成年人看來幼稚,但是對于兒童來說,將罐頭盒灌滿就是成功。
家長要注意的是,我們可以鼓勵兒童追求成功,但是需要注意方式方法,一定不能為兒童布置太難的事情,否則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讓其以后缺乏足夠的勇氣去面對這項事物;但也不能太容易,否則會讓孩子驕傲自大。
大部分兒童是不喜歡待在家里的,因為對家里的環(huán)境已經相當熟悉,對他們來說沒有了新鮮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兒童只要出家門就表現(xiàn)出很高興的樣子,而野外的很多事物是兒童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對其中的每一項都充滿興趣,比如草木、花朵、小河與飛禽走獸等。
需要家長注意的是,野外活動需要按照兒童的年齡進行安排,比如,年齡較小的兒童可以帶領其進行采花種樹,或者短距離踢足球等,年齡稍大的兒童可以帶領其進行標本采集、野外踏青等,增長知識的同時能強健體魄。
孩子較小的時候,一旦獨處就會哭喊,年齡稍大一些就會主動去尋找玩伴,若是沒有小朋友愿意陪他玩,就會覺得孤獨無聊。
家長應合理把控兒童的這種心理,在生活中多帶領兒童認識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