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玲霄,劉 欣
(重慶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重慶 401331)
融合教育主要是根據(jù)每一個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創(chuàng)設合適的教學活動,為各類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做長期、中期及短期計劃,并根據(jù)特殊兒童的不同身心發(fā)展特點,靈活組合成各種融合形態(tài),使每一個特殊兒童都能在活動中受益[1]。隨班就讀是我國融合教育的模式。1986 年開始,我國實行特殊學生隨班就讀,大量特殊學生進入普通班級上課。在普通學校中,隨班就讀的學生主要的同伴交往對象是普通學生[2]。由于其自身缺陷和同伴、教師對其不正確的認識與態(tài)度等原因,他們在交往過程中難免面臨層層挑戰(zhàn)。校園欺凌則為其中最嚴重的問題之一。
欺凌是一種消極的故意行為,目的是對一個或多個較弱勢、無法自衛(wèi)的學生造成身體和/或心理傷害。這些消極行為在一段時間內(nèi)反復發(fā)生[3]。Smith 等認為欺凌行為是一組以重復和權力不平衡為特征的攻擊行為[4]。欺凌有兩種類型:一是直接欺凌,包括身體攻擊,如拳打腳踢、扇耳光或令人尷尬的言論或行為;二是間接欺凌,也稱社會攻擊。間接欺負者利用傳播流言蜚語、拒絕與受害者交往、欺負希望與受害者交往的人、批評受害者的衣著或其他具有社會意義的標志等手段迫使受害者陷入社會孤立[5]。
本研究旨在梳理國內(nèi)外特殊兒童校園欺凌的相關文獻,對校園欺凌現(xiàn)狀、影響因素和干預策略進行整理與分析,以期為改善我國隨班就讀兒童的校園欺凌現(xiàn)狀提供參考。
本文檢索的時間段2000-2019 年,關鍵詞英文為“Bullying”“Special children”和“Disability”,中文為“特殊欺凌”“融合教育欺凌”和“殘疾欺凌”,篩選標準為:(1)研究對象為殘疾人群;(2)明確提到欺凌問題,最終獲得了20 篇符合標準的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文獻,其中英文文獻16 篇[5-20],中文文獻4 篇[21-24]。
主要采用軟件 NVivo 11.0(以下統(tǒng)稱NVivo)版本,通過創(chuàng)建項目、導入資料、建立節(jié)點、節(jié)點編碼以及資料分析等步驟,幫助研究者分析特殊兒童校園欺凌原因、現(xiàn)狀、干預策略等資料。在研究分析中引入
“材料來源數(shù)”和“參考點數(shù)”,用來表示在某一節(jié)點下編碼的數(shù)量。“材料來源數(shù)”表示提及到該內(nèi)容的材料數(shù)量,“參考點數(shù)”表示提及到該內(nèi)容的總次數(shù)(一篇材料可能多次提及某一內(nèi)容)。編碼次數(shù)越多,表示該內(nèi)容所占的比例越高。見表1。
表1 一級節(jié)點編碼匯總表
2008 年研究發(fā)現(xiàn):60%的殘疾學生報告曾受到欺凌,而普通學生中這一比例僅為25%。Wall 等報告稱,美國只進行了10 項關于欺凌和發(fā)育性殘疾的研究,但都發(fā)現(xiàn)殘疾兒童成為欺凌受害者的可能性是非殘疾兒童的兩到三倍。2009 年美國馬薩諸塞州兒童權益倡導組織對近400 名自閉癥兒童的家長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88%的自閉癥兒童在學校受到過欺凌[7]。Didden[14]、Kloosterman、Zeedyk、Brendan[6]等發(fā)現(xiàn)自閉癥、智力障礙、腦癱和發(fā)育障礙學生都遭受了校園欺凌。
通過選擇功能區(qū)“探索”菜單下的“層級圖表”選項,選擇指定節(jié)點“受欺凌兒童障礙類型”繪制出扇形面積圖。扇形面積越大說明節(jié)點數(shù)越多。已有研究材料中,遭受欺凌的特殊兒童障礙類型多樣,說明各類特殊兒童被卷入校園欺凌,其中,自閉癥所占面積最大,說明其欺凌情況較嚴重。其次是學習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這幾類兒童受欺凌情況較其他障礙類型程度偏高。
圖1 受欺凌兒童障礙類型環(huán)狀層次圖
受欺凌原因多種多樣,通過整理分析,主要分為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外界因素包括同伴因素、學校因素、教師因素和父母因素。通過選擇NVivo 功能區(qū)“探索”菜單下的“層級圖表”選項,選擇指定節(jié)點“受欺凌因素”繪制出矩形式樹狀結構圖。方形面積越大說明節(jié)點數(shù)越多。自身因素所占方形面積超過50%,說明這是特殊兒童遭受欺凌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依次為同伴因素、學校因素、教師因素和父母因素。
自身因素是使特殊兒童遭受欺凌風險的最主要因素。綜合來看,這些因素包括自身殘疾與缺陷情況、社交與友誼、自身屬性、感知欺凌情況和執(zhí)行功能五個方面。(1)自身殘疾與缺陷情況。自身殘疾與缺陷使得他們更易卷入校園欺凌。當有明顯的身體殘疾時,更易成為受害者[5]。各方面的差異和共病障礙(如LD-ADHD,ASD-ADHD[6])都讓他們更易成為校園欺凌的目標。(2)社交能力與社會地位。社交技能的缺乏[7]、對他人的消極感受[8]、更少的友誼關系和更差的社會能力[6]、更低的社會地位都是欺凌的重要風險因素。(3)自身屬性。教育背景、失聰程度、失聰年齡、家庭背景、種族的差異和共病障礙等均可能造成欺凌發(fā)生率增加,并對學校環(huán)境造成消極影響[16]。(4)感知欺凌情況。特殊兒童可能無法正確感知欺凌的發(fā)生[10]。認知移情與心理理論等能力的不足會使其面臨高欺凌風險[11]。(5)執(zhí)行功能。執(zhí)行功能(EF)高低與受欺凌之間也存在顯著關系。EF 越高,受欺凌越少[12]。
本研究整理出的外界因素包括同伴因素、學校因素、父母因素和教師因素。對外界因素繪制層級圖表,得到受欺凌外界因素矩形式樹狀結構圖。同伴因素所占方形面積最大,說明同伴因素與特殊兒童遭受欺凌最密切相關,其次是學校、教師和父母因素。
1.同伴因素。主要包括普通學生對特殊學生的態(tài)度與認知、頻繁的同伴交往。(1)對特殊學生的態(tài)度與認知。普通學生更傾向于同那些成績優(yōu)異、聰明的學生相處。他們沒有正確認識與了解特殊學生,認為他們是“奇怪的”、“愚蠢的”,較不愿意和殘疾學生一同游戲[13]。特殊學生缺乏保護性的同伴關系是他們更易受欺凌的一個原因[25]。那些實施欺凌的學生,可能是被同學和老師都認為非常受歡迎的領導者。通過攻擊性行為來鞏固與展示他們的社會優(yōu)勢,提高他們在同齡人中的地位[8]。當欺凌發(fā)生時,作為旁觀者的學生由于恐懼、看熱鬧等心理,可能不會出手制止,不會向成人報告,甚至加入欺凌實施者行列。(2)頻繁的同伴交往。隨班就讀在普通班級與普通學生共同學習生活,擁有更多與他人交往的機會與經(jīng)歷。但這樣的機會對特殊學生來說可能進一步加劇欺凌[14]。而特殊兒童被同伴欺凌這一負面經(jīng)歷可能加劇欺凌情況。
2.學校因素。包括三種:(1)學校氛圍。多項已有研究得到的結果均認為殘疾學生的校園安全未獲得充分保障[23]。負面的學校氛圍是成為欺凌受害者的重要背景風險因素[29]。(2)學校工作人員識別與干預情況。學校工作人員很有可能也沒有察覺到欺凌的發(fā)生,干預力度有限。已有研究顯示,兒童報告受害遭遇時,學校人員幾乎沒有干預[15],或者問題未得到解決[16]。(3)教育安置形式。與特殊學校相比,特殊兒童在普通學校中面臨更高的校園欺凌風險[6][9]。由于主流教育機構中特殊兒童比正常同齡人更易受到關注,成為其他有恃強凌弱傾向兒童的攻擊目標[11]。
3.教師因素。主要包括兩種:(1)對欺凌的識別及干預情況。教師意識是一個重要因素[16],但教師很可能不知道特殊學生遭受欺凌,這可能是因為他們不在場時發(fā)生了欺凌。此外,教師對欺凌的干預不夠,只干預了18%的欺凌事件[17]。即使欺凌在教師眼前發(fā)生了,教師也可能不知道如何有效干預,或者歸為學生之間的“小打小鬧”、“惡作劇”等。(2)師生關系。不少普校教師認為特殊兒童不該到普校讀書,會帶來不安全因素,認為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22]。教師對特殊兒童的不正確認識與漠不關心的態(tài)度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同伴對特殊兒童的態(tài)度,造成欺凌的發(fā)生。
4.家庭因素。包括家庭背景與教育方式等四種:(1)家庭背景與教育方式。父母文化程度不足、對子女教育放任不理、家庭暴為、離異是導致隨班就讀學生同伴關系發(fā)展不良的主要家庭因素[22]。(2)父母依戀。父母的依戀質(zhì)量低下可以預測欺凌和受害,且對母親的安全依戀模式會降低欺凌發(fā)生的可能性[18]。(3)父母識別和干預欺凌情況。特殊學生在學校遭受欺凌,家長卻不一定知情。孩子由于恐懼等原因選擇沉默。即使因為欺凌出現(xiàn)嚴重的心理問題和學業(yè)失敗,家長可能都沒有意識到孩子遭受了欺凌。甚至有些家長知道了卻不采取措施,加劇了學生的負面情緒與心理。(4)親子關系與溝通。特殊兒童可能無法像普通兒童一樣對父母的行為做出實時恰當?shù)姆磻L此以往,導致部分父母產(chǎn)生消極心理,減少溝通與交流。交流的缺失可能使特殊兒童默默承受欺凌。父母失望、放任的態(tài)度,消極的親子關系也會讓特殊兒童更易遭受欺凌。
綜合干預策略應聚焦于對特殊兒童進行干預、父母支持、學校支持、教師支持、同伴支持、政府支持、法律支持這幾個方面。
1.教學特殊兒童欺凌相關知識與提升社交技能。必要時可建立一個欺凌知識庫,包括:(1)讓其理解什么是攻擊性行為,以及如何識別身體、情感和網(wǎng)絡欺凌;(2)教授識別欺凌和練習應對策略,確保學生在欺凌情境下的安全;(3)學會和知道何時向成年人尋求幫助,何時離開,以及如何在情感和身體上保持安全等。同時提升特殊兒童的社交技能,為他們提供社會技能指導,發(fā)展策略和技能(如PEERS[19]等)。
2.合理利用個別化教育計劃(IEP)。IEP在預防欺凌計劃中是一個有用的工具。包括家長在內(nèi)的IEP 小組確定能寫入IEP 的策略,以幫助制止欺凌行為。適時讓孩子參與決策過程可能會有幫助。
3.編制專用測量工具,進行評估。需要更廣泛地使用經(jīng)過驗證的、廣泛適用的評估量表來評估欺凌行為。Fink 等指出,雖然殘疾學生校園欺凌問題已獲得較高重視,但現(xiàn)階段缺乏為其設計與編制的專用測量工具[20]。編制與選擇合適的欺凌行為量表是必要的,這樣才能通過評估結果及時對癥下藥。
4.進行早期干預。Leff 等認為,在學前和小學實施早期干預項目很重要,教會學生尊重、憤怒管理技能和親社會行為[26],有助于預防校園欺凌,這些項目我國還非常缺乏。
5.增進與特殊兒童的溝通。及時了解欺凌情況及心理問題,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他們正確認識缺陷與差異,克服自卑心理,積極參與到班級活動中,早日融入班級。
1.了解、關心與支持孩子。家長應時刻關注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給予關心和幫助。主動了解欺凌相關的知識,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的校園欺凌情況。向他人尤其是同伴們解釋孩子的情況,讓他們正確認識與了解孩子。在學校里和老師、學校工作人員經(jīng)常聯(lián)系,為孩子和家人創(chuàng)造“盟友”。
2.幫助孩子解決欺凌問題。安撫孩子情緒,了解事件始末,提供合理的解決策略。及時向老師和學校反映情況,商量合理改善和解決的方法。若沒有得到解決,可聯(lián)系家長中心或向相關組織尋求幫助。還可以與其他特殊學生的家長聯(lián)系,互相交流與支持,一起向?qū)W校和當?shù)卣头雌哿杼岢鼋ㄗh。
1.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校環(huán)境。Zablotsky[27]和Rose[28]等都認為學校環(huán)境是特殊兒童免受欺凌的重要因素。學校要確保每一個學生的安全,因為他們有“安全的權利”。應該根據(jù)國家有關規(guī)定,保障隨班就讀學生的安全,制定有關特殊兒童保障的學校規(guī)整制度。安排工作人員或教師,積極監(jiān)督所有學校場地(包括教室、操場和走廊等)的學生行為。而且學校要確保安全報告欺凌的途徑,切實改善和解決校園欺凌。
2.高度重視校園欺凌,開展反欺凌計劃與項目。學校管理者應重視校園欺凌,這是改善校園欺凌的關鍵[12]。Waasdorp 等提出的全校積極行為干預和支持的有效性已得到證明[25]。學校開展全校范圍內(nèi)的反欺凌計劃和項目是對預防和干預欺凌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
3.重視資源教室作用,提供預備環(huán)境。建立資源教室,并給予資源老師支持是減少欺凌的重要內(nèi)容。隨著融合教育的開展,越來越多的學校配置了資源教室。但多數(shù)資源教室被閑置,或拿來用作其他用途。卷入校園欺凌的特殊學生,在此處的心理輔導顯得至關重要。還可以給特殊兒童提供預備環(huán)境,他們在這種環(huán)境中學習以減少欺凌行為的發(fā)生[22]。
4.開通培訓渠道,優(yōu)化專業(yè)隊伍。開展系統(tǒng)培訓計劃很重要,包括培訓學校專業(yè)人員欺凌相關知識,并教學識別欺凌行為和有效干預[27]。加強校內(nèi)人員的合作與交流,同時加強與校外專家的聯(lián)系,為反欺凌工作提供指導。加強家校合作,對監(jiān)測與干預欺凌情況具有重大作用。
1.轉變態(tài)度,正確對待特殊學生。教師首先要轉變態(tài)度,接納與尊重、正確對待特殊學生。教師可以積極討論兒童的特殊性和困難,同時對隨班就讀學生表達同情,尊重和喜愛。通過積極地教導同伴正確認識與了解特殊學生,教師促進班級包容性。
2.掌握專業(yè)知識,及時識別和干預欺凌。教師應該積極學習有關特教方面的知識,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同時,教師也要掌握欺凌相關知識,及時發(fā)現(xiàn)和干預欺凌。
向普通學生教學欺凌相關知識,喚起他們的同理心與責任心,監(jiān)督與制止欺凌現(xiàn)象的發(fā)生。學生比成年人更有可能看到他們的同齡人發(fā)生了什么,同齡人的影響力是強大的。研究表明超過55%的恃強凌弱行為會在同伴的干預下停止[7]。同伴扮演的角色是重要的。Kasari 等發(fā)現(xiàn)同伴介導下自閉癥學生發(fā)展得更好[29]。因此要鼓勵與引導普通學生正確認識與了解特殊學生,主動接近特殊學生,包容差異,建立起良好的同伴關系與友誼。并幫助特殊學生學習社交技巧與合理的溝通方式,使其真正融入班級之中。
1.建立國家欺凌資源中心。美國為殘疾兒童家庭提供服務的全國性家長中心PACER Center 在2006 年創(chuàng)建了國家欺凌預防中心,為所有兒童和其他人提供免費資源是通過“小學生方面”“中學生方面”“學校、家長和社區(qū)方面”三個網(wǎng)站。同樣,我國也可以參考借鑒這一做法。當校園欺凌發(fā)生時,教師家長等可能無法及時獲得有效的解決方法。在線資源顯得極為重要。
2.宣傳與倡導反欺凌相關知識。PACER Center 還創(chuàng)立了國家預防欺凌月,旨在提高人們對欺凌如何影響兒童的認識。我國可以借鑒國外的這一做法,并向人們宣傳欺凌的知識與危害以及干預策略,提高大眾意識,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做到了全民參與反欺凌,才能切實解決校園欺凌。
增強家長、學生的法律意識。了解有關欺凌的法律,切實保護隨班就讀學生的合法權益。如果欺凌的發(fā)生是基于特殊學生的殘疾與缺陷,可能會侵犯學生的法律權利。美國的聯(lián)邦法律禁止在教育項目和活動中基于種族、膚色、國籍、性別、性別或殘疾的歧視,包括騷擾。《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第三條規(guī)定:“殘疾人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權利?!薄皻埣踩说墓駲嗬腿烁褡饑朗芊杀Wo?!薄敖够跉埣驳钠缫?。禁止侮辱、侵害殘疾人。禁止通過大眾傳播媒介或其他方式貶低損害殘疾人人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