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媛,許金森,潘曉華*,黃倩茹,萬 隆,羅 來,朱佳敏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針灸學院,福建 福州350122;2.福建省中醫(yī)藥科學院,福建 福州350003;3.福建省經絡感傳重點實驗室,福建 福州350003)
腦卒中為我國目前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臨床表現(xiàn)多以神經感覺障礙、平衡能力減弱和記憶力減退為主[1-3]。目前對于腦卒中的治療無特效藥物,電針被廣泛應用于腦卒中的治療,神庭、百會穴為臨床的經驗效穴,既往已有大量文獻證實其有效性[4-6]。但是電針治療改善腦卒中認知功能的作用機制尚未明了,因此,本研究將通過電針神庭、百會穴對大腦中動脈閉塞模型(MCAO)大鼠3個行為學指標的影響,探討電針改善腦卒中患者認知功能的療效,為其臨床進一步推廣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jù)。
1.1 實驗動物與分組 選用成年的SD清潔級雄性大鼠共18只,體質量為(300±20)g,購自上海斯萊克實驗動物有限責任公司,飼養(yǎng)于福建醫(y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許可證號:SCXK(滬)2017-0005;合格證編號:201500558815]。飼養(yǎng)條件:溫度(22±2)℃,濕度(55±15)%,12 h明暗交替,自由進食飲水。18只大鼠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電針組、模型組和假手術組,每組6只,造模前先適應性飼養(yǎng)1周。實驗過程中均嚴格按照國際動物保護及使用指南的規(guī)定進行。
1.2 主要實驗器械與試劑 華佗牌30號0.5寸不銹鋼毫針、SDZ-Ⅱ型華佗牌電子針療儀(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小動物呼吸麻醉系統(tǒng)(深圳瑞沃德生命科技公司,型號:R407);L3800號大鼠用MCAO線栓(廣州佳靈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潔凈工作臺(上海博迅實業(yè)有限公司醫(yī)療設備廠)。
1.3 造模 參考Longa改良線栓法[7]制備大鼠MCAO模型,在電針組和模型組的大鼠頸部左側進行手術,操作方法:大鼠術前禁食不禁水12 h,5%異氟烷將大鼠麻醉,在造模過程中需觀察大鼠對手術刺激的反應以調節(jié)異氟烷濃度、流量來維持麻醉的深度,使大鼠不至于在手術過程中清醒或者死亡;將大鼠固定、消毒后于頸部前正中線切開皮膚,鈍性分離左側頸總動脈(CCA)、頸內動脈(ICA)、頸外動脈(ECA);結扎ECA,使用動脈夾夾閉ICA、ECA的遠心端;在ECA距CCA的分叉1 cm處剪開一個小口,將大鼠用MCAO線栓緩慢沿ECA插入ICA,控制進線的深度為18~22 mm,然后縫合大鼠頸部傷口并消毒;2 h后用剪刀把露出體外的線栓減去,實現(xiàn)再灌注損傷。等待大鼠完全蘇醒后,對所有的大鼠進行提尾實驗觀察[8]:將大鼠的尾巴提起,如果發(fā)現(xiàn)其右前肢呈現(xiàn)屈曲的狀態(tài),那么就表明造模成功。假手術組只將大鼠頸部皮膚剪開,鈍性分離CCA、ICA、ECA后即縫合,不予結扎和插線。
1.4 干預措施 電針組于造模后24 h進行電針干預,參照《實驗針灸學》[9]選取大鼠神庭、百會穴,使用華佗牌30號0.5寸不銹鋼毫針沿頭部向上斜刺0.2~0.3 cm,連接SDZ-Ⅱ華佗牌電子針療儀,打開電源,選取疏密波,頻率為2~10 Hz,調整至大鼠耳朵輕微抖動,且大鼠不撕叫、不掙扎為度。每次干預時間為20 min,每天1次,連續(xù)7 d。模型組和假手術組不予干預。
1.5 檢測指標
1.5.1 神經行為學評分 在干預第1天、第7天根據(jù)Longa法[10]對3組大鼠進行神經行為學評分,判斷其神經功能缺損的情況。0分:無神經功能缺失癥狀;1分:不能完全伸展患側前爪;2分:行走時向患側轉圈;3分:行走時向患側傾倒;4分:不能自主行走,意識喪失。
1.5.2 平衡木實驗評分 在干預第1天、第3天、第7天對3組大鼠進行平衡木實驗評分,判斷其平衡能力的表現(xiàn)。將大鼠放置在1根寬1.5cm、長30 cm、高于地面30 cm的木條上,對其進行觀察。實驗前1周對各組大鼠進行訓練,每天8點和17點各訓練1次,每次10 min,以大鼠能順利在平橫木上保持穩(wěn)定為標準。評分為0~6分,0分:大鼠在平衡木上能夠爬行并且保持平衡穩(wěn)定且時間≥60 s;1分:大鼠在平衡木上需要抓緊平衡木邊緣才能保持平衡穩(wěn)定且時間≥60 s;2分:大鼠需抓緊平衡木但是同時有一只腳落下才能保持平衡穩(wěn)定且時間≥60 s;3分:大鼠需要抓緊平衡木但是同時有兩只腳落下,能夠堅持在平衡木上的時間≥60 s;4分:大鼠試圖在平衡木上保持平衡,但落下,同時能夠堅持在平衡木上的時間≥40 s;5分:大鼠試圖在平衡木上保持平衡,但落下,同時能夠堅持在平衡木上的時間≥20 s;6分:落下,沒有試圖保持平衡或抓住平衡木,能夠堅持在平衡木上的時間≤20 s[11]。
1.5.3 Morris水迷宮實驗 分為定位航行實驗和空間探索實驗。在干預第3~6天每天對3組大鼠進行定位航行實驗,記錄其逃避潛伏期;第7天對3組大鼠進行空間探索實驗,記錄其穿越平臺的次數(shù)。把圓形水迷宮裝置等分為4份,按順時針方向標記為Ⅰ、Ⅱ、Ⅲ、Ⅳ4個象限,同時將平臺放置于第Ⅲ象限,實驗前2 d將3組大鼠放置在水迷宮中進行適應性訓練,使其能夠在水中正常找到平臺。定位航行實驗操作步驟[12]:將3組大鼠根據(jù)順時針的方向從水池中設置好的4個象限面向池壁放入水中,如果大鼠在90 s內能夠找到平臺并且爬上平臺同時停留了3 s以上,即認為大鼠找到了平臺,大鼠進入水中到爬上平臺時間稱為逃避潛伏期;如果大鼠在90 s內不能夠找到平臺,一直在水中游動,需引導大鼠爬上平臺,并且停留10 s,逃避潛伏期就計為90 s??臻g探索實驗操作步驟[12]:撤除水中的平臺,在上述設置好的4個象限將3組大鼠放入水中,使其自由游泳90 s,分別記錄各組大鼠90 s內穿越原平臺象限的次數(shù)。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7.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以(±s)表示,2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One-WayAnova方法進行檢驗;方差齊時,采用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方法;方差不齊時,采用Dunnett T3方法;不符合正態(tài)性分布的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
2.1 3組大鼠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3組大鼠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s) 分
表1 3組大鼠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s) 分
注:與假手術組比較,1)P<0.05;與模型組比較,2)P<0.05。
?
2.2 3組大鼠平衡木實驗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3組大鼠平衡木實驗評分比較(±s) 分
表2 3組大鼠平衡木實驗評分比較(±s) 分
注:與假手術組比較,1)P<0.05;與模型組比較,2)P<0.05。
?
2.3 3組大鼠逃避潛伏期和穿越平臺次數(shù)比較 見表3、表4。
表3 3組大鼠逃避潛伏期比較(±s)s
表3 3組大鼠逃避潛伏期比較(±s)s
注:與假手術組比較,1)P<0.05;與模型組比較,2)P<0.05。
?
表4 3組大鼠穿越平臺次數(shù)比較(±s) 次
表4 3組大鼠穿越平臺次數(shù)比較(±s) 次
注:與假手術組比較,1)P<0.05;與模型組比較,2)P<0.05。
?
本研究結果顯示:電針第7天電針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高于模型組,但低于假手術組,說明電針干預可以改善MACO大鼠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電針第3天電針組平衡木實驗評分高于模型組,但低于假手術組,電針第7天電針組平衡木實驗評分高于模型組,但低于假手術組,同時低于第3天電針組的評分,說明電針干預可以改善MACO大鼠平衡能力的程度,并且隨著治療時間的增加,改善程度越明顯;電針第3天電針組與模型組逃避潛伏期無差異,且均短于假手術組,電針第4~5天電針組短于模型組,長于假手術組,電針第6天電針組明顯短于模型組,且與假手術組無差異,說明電針干預可以促進MACO大鼠方向定位能力的恢復,同時隨著干預時間的增加,改善效果越明顯;電針第7天電針組穿越平臺次數(shù)多于模型組,少于假手術組,說明電針干預可以改善MACO大鼠學習記憶能力。
神庭穴為督脈之要穴,與百會穴相配可醒腦開竅,調和一身之陰陽。督脈入絡腦,與腦相關,刺激督脈可參與腦的一系列調節(jié)。同時兩個穴位都位于頭部,也屬于近端取穴,可以明顯地改善和調節(jié)認知功能[13]。電針通過連續(xù)的微電流對兩個局部穴位進行刺激[14],能夠改善手針治療無法做到的連續(xù)而持久的行針,顯著提高療效。同時微電流的刺激也能夠影響大腦的皮部,激發(fā)人體自身調節(jié)的功能,從而進一步增加大腦血液循環(huán)和供應,有助于疾病的好轉,同時促進患者認知功能的改善,提高其生活質量。本實驗為電針改善神經功能缺損、平衡能力和記憶認知能力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jù),但是電針組認知功能雖均有明顯好轉,仍然無法恢復至正常狀態(tài),可能與電針療程,刺激強度、次數(shù)、頻率等因素有關。后續(xù)實驗可以根據(jù)這些相關因素進行設計探索,以明確影響電針治療腦卒中療效的具體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