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坤 周玉梅 金新亮
在“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新理念和大趨勢下,英語教師要把握大學英語課程人文性特點,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與價值塑造有機統(tǒng)一起來,在尊重英語教學規(guī)律、完成英語教學任務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大學英語課程豐富的思政資源,探索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的路徑方法,提高教書育人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學是立德樹人、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學習知識、增長才干、放飛夢想的地方。”[1]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2]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進一步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重大意義、目標要求、內(nèi)容重點和工作安排。大學英語作為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課程,承擔著立德樹人的光榮任務,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資源,積極探索新時代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路徑方法,對落實立德樹人任務、提高育人成效具有重要意義。
強化“課程思政”理念,落實立德樹人任務
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戰(zhàn)略舉措,是新時代黨中央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新理念?!罢n程思政”要求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要承擔育人職責、發(fā)揮育人功能。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指出,大學英語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其工具性表現(xiàn)為在高中英語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等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其人文性表現(xiàn)為增進對中外文化異同的認識,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指南》強調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弘揚人的價值,注重人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和全面發(fā)展;明確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應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使之在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fā)揮重要作用”。[3]長期以來,很多英語教師對英語教學的功能認知停留在“工具性”一面,忽略其“人文性”一面,重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輕思想價值和道德的引領,誤以為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內(nèi)容會破壞英語課程教學規(guī)律,削弱英語教學效果,對開展課程思政不積極不主動。
“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是高校教育的首要和根本性問題,能否解決好這一問題,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中國的前途和命運。當今世界正經(jīng)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國博弈和中西方意識形態(tài)斗爭進一步加劇。大學英語教材內(nèi)容基本上取材于英美原文,反映了西方社會的思想文化價值觀,是中西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前沿陣地,對“三觀”尚未定型的青年大學生影響很大。因此,教師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教育的重要論述和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精神,充分認識英語學科的特點和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要性,跳出英語“工具性”單一價值取向的藩籬,強化“課程思政”理念,積極主動承擔起立德樹人的使命任務,按照價值塑造與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相統(tǒng)一、價值塑造是第一要務[4]的要求,在培養(yǎng)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同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內(nèi)容,實現(xiàn)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tǒng)一,建構起學生對西方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科學認知,幫助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塑造正確的“三觀”。
加強政治理論素養(yǎng),提高立德樹人能力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為人師表、以身立教是教師最基本的要求。育人先育己,教師要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師的政治理論素養(yǎng)高,理想信念堅定,才能做好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工作,從而身體力行地引導學生追求真理和信仰,使其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加強政治理論素養(yǎng),要在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上下真功夫。一是要自覺加強政治理論學習,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研究,補齊政治理論素養(yǎng)的短板,強化“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時刻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教書育人規(guī)律、學生成長規(guī)律,掌握思政教育的基本規(guī)范和基本要求,[5]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研究和解決英語教學中涉及思政教育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提高思政工作能力。三是要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意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品行對學生的影響,切實肩負起人民教師的社會責任,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6]真正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和良師益友。
挖掘課程思政資源,提高立德樹人效果
作為人文學科,大學英語課程有極其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如政治與經(jīng)濟、社會與歷史、文學與藝術、文化與生活、科學與技術等。深入挖掘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資源,找準英語教學內(nèi)容與思政教育內(nèi)容之間的契合點和互補點,可以最大化提高育德效果。
1、鉆研教材吃透大綱。教材是教與學的主要憑借,教學大綱是指導教學的綱領性文件。任何脫離教材和教學大綱的教學活動,都會違背教學規(guī)律,背離教學目標,不可能取得良好教學效果。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和大綱的內(nèi)容與要求,以教材和大綱為藍本,挖掘找準教材中蘊涵的思政教育資源。在教學中加強對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本土價值觀與西方價值觀之間異同和優(yōu)劣的比較分析,通過客觀全面的比較,引領學生在了解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同時增強對本土文化和價值觀的認同,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
2、加強對學生的研究。當代大學生成長在一個社會思想文化和價值追求多元多樣多變、網(wǎng)絡媒體高度發(fā)達的時代,他們視野寬廣,追逐潮流,開放務實,個性張揚,關心時政,愛國強烈,自我意識較強,但人文涵養(yǎng)不足,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較弱。教師要主動深入到學生中去,與學生廣交朋友,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了解掌握他們的思想行為特點、所思所想所求和知識建構,有針對性地挖掘思政資源,設計教學內(nèi)容,選擇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關注時事熱點。信息時代,國內(nèi)外大事要事層出不窮,每時每刻都沖擊著人們的思想。這些大事要事常常是學生關心關注的熱點敏感話題,也是需要挖掘和正確引導的思政資源。教師要按照“政治性、實效性、及時性”的原則,密切關注國內(nèi)外時事熱點,篩選出有益于英語教學又有益于思政教育的信息和話題。例如,可以把“一帶一路”“精準扶貧”“美麗中國”“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美貿(mào)易戰(zhàn)”“孟晚舟事件”“民粹主義”“逆全球化”,以及美國大選等時事熱點話題充實到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時事政策、愛國主義、大國博弈、地緣政治、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幫助學生了解掌握國家大政方針,正確認識中國和世界發(fā)展大勢。
4、用好第二課堂。英語社團、英語角、英語競賽等第二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主體意識、激發(fā)學習興趣、拓寬知識面、增強實踐能力、提高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教育陣地,也是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位作用應引起英語教師的高度重視。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時,教師要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發(fā)揮好指導者作用,有意識地從政治、經(jīng)濟、人文等方面挖掘各類英語實踐活動中的思政元素和資源,重點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yǎng)、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yǎng)等[7]設計活動主題、內(nèi)容和形式。讓學生通過對所學英語知識的實踐應用,一方面鞏固課內(nèi)所學知識,提高英語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提升品德修養(yǎng)和綜合素質,達到學以致用的最終目標。要防止游離于思政教育之外,脫離思政教育之“魂”和育人之“本”,把第二課堂變成單純的英語語言實踐活動。
5、構建跨學科合作機制。受專業(yè)限制,英語教師有時難以準確把握教學中所隱含的思政內(nèi)容,難免會說外行話,因此,要主動加強與思政教師的合作交流,邀請思政教師參與英語教學與科研工作,共商融合的內(nèi)容、切入點和方式方法等。這種合作交流機制,有利于英語教師及時了解掌握思政教育的內(nèi)容、動態(tài)、動向,[8]更加精準地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和資源,確保英語教學與思政課同行同向、同頻共振,形成協(xié)同效應。
需要注意的是,英語課不是思政課,挖掘課程思政資源,要把握好適度性、針對性原則,即教師要根據(jù)教材和教學大綱,適量地、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英語教學的思政資源,以潤物細無聲和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植入思政元素。脫離英語教學的實際需要,把英語課上成了思政課,為思政而思政,思政教育的內(nèi)容占比過大甚至牽強附會、強灌,都會引起學生的反感,結果適得其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
[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3]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就《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答記者問[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6/06/.
[5]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yè)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03):64-69.
[6][7]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
[8]童瀟.非思政課專業(yè)教師應特別增強授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J].紅旗文稿,2017-07-25.
作者簡介
金 坤 空軍軍醫(yī)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外語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為跨文化交際
周玉梅 空軍軍醫(yī)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外語教研室教授,研究方向為二語習得
金新亮 空軍軍醫(yī)大學基礎醫(yī)學院政治理論教研室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