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少國
有很多痛風患者認為自己得了痛風以后,就一點兒肉也不能吃了。其實,痛風患者是可以吃肉的,但前提是,需要考慮肉的種類、食用量以及痛風病情的嚴重程度等情況。
對于痛風患者來說,內源性尿酸是血液中尿酸的主要來源,而內源性尿酸,除了用藥之外,我們很難人為進行干預,因此控制食物來源的20%的尿酸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痛風患者在選擇食物時,嘌呤含量是個非常重要的指標。痛風患者只要學會看嘌呤來選肉、選對烹飪方式,就可放心吃肉。
看嘌呤來選肉
高嘌呤的肉類,能舍則舍。這類肉包括動物內臟(肝、腎、腦、脾等)、部分水產品(沙丁魚、鳳尾魚、牡蠣、扇貝、小魚干、基圍蝦等)和濃湯(濃肉湯、濃雞湯、濃魚湯、火鍋湯等)等。
中嘌呤的肉類,淺嘗輒止,適量食用。這類肉包括畜肉(豬、牛、羊等)、魚類(三文魚、鱸魚、鯉魚、鯽魚、鰻魚、鱔魚等)、部分其他水產品(鮮貝肉、螃蟹、蝦等)、禽肉(雞、鴨、鵝、鴿子等)等。當處于痛風急性發(fā)作期時,畜肉、魚類須避免食用,禽肉仍可適量(50~100克/天)食用。
低嘌呤的肉類,放心食用。這類肉包括奶及奶制品、蛋類、海參、海蜇皮,其中奶和蛋是優(yōu)質蛋白的良好來源,海參和海蜇皮的蛋白主要為膠原蛋白,質量差點,但痛風患者也能過嘴癮。
選對烹飪方式
除了肉類種類的選擇,不同烹飪方式也大有差別。水煮是減少肉類嘌呤最好的烹飪方法。在烹飪肉時,先把肉切成片或絲,然后焯水,再進行下一步烹飪,這樣能使部分嘌呤溶解在水中,減少嘌呤攝入。
此外,少油少鹽也不能忘。每天鹽攝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每天的烹飪油不超過30克,少吃火腿、臘腸、熱狗等加工肉制品,要選擇新鮮肉類。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認為蔬菜嘌呤含量低,不會誘發(fā)痛風,因而不需要限制。事實上,有些蔬菜嘌呤含量并不低,如扁豆、蘆筍、紫菜、豆苗等,痛風患者堅持宜素不宜葷是片面的,痛風急性發(fā)作期要盡量避免吃上述含嘌呤較高的蔬菜,緩解期要減少進食次數和進食量。
特別提示,在生活中,有部分痛風患者在知道暴飲暴食可誘發(fā)痛風發(fā)作時,便采取節(jié)食的方法,這種做法不可取。由于體重指數與高尿酸血癥呈正相關,因此肥胖者應限制總能量的攝入,但應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因為能量減少過快,會因過度饑餓造成體內酮體升高,抑制尿酸從腎小管排泄而使尿酸排出減少,誘發(fā)痛風急性發(f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