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平
摘 要:在高中階段中,化學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化學是一門抽象性、嚴謹性較強的學科,且知識點繁雜,學生學習難度較大。在新課改的影響下,各教師積極嘗試教學改革和優(yōu)化,期望利用新的教學方法,營造更為適宜的化學學習環(huán)境,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本文立足于高中化學教學角度,分析了情境教學法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情境教學;高中化學;課堂教學
引言
針對化學教學特征,情境教學法的應用,能帶給教學更大便利,它不僅提高了教學趣味性,也提升了教學具象性,化抽象為具象,降低了學生學習難度,有利于教學質量的增長。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課堂教學越發(fā)重要,因此,對于情境教學法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有著鮮明現實意義。
一、立足實驗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展學生問題意識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化學領域,拉瓦錫提出燃燒的氧化學說,阿伏伽德羅提出分子假說,阿里尼烏斯提出電離說,玻爾提出原子結構模型等等,這些理論的提出,都是基于對化學實驗的敏銳觀察,從問題中去想象得來的。以電解水實驗為例,電解水實驗的教學功能有兩點,一是通過電解水,讓學生認識到水是由氫氣、氧氣構成的化合物;二是通過電解水實驗,得到氫氣與氧氣的體積比為2:1,推導出水分子中氫原子與氧原子為2:1。在實驗中,需要對氫氣、氧氣的體積進行測定,但在一般條件下,氫氣體積與氧氣體積比會大于2:1,為什么?藉由該問題,鼓勵學生展開探究。通過查閱資料,開展電解水實驗活動,就整個化學實驗反應條件、反應裝置及操作過程進行分析,推測造成氫氣體積與氧氣體積大于2:1的原因。在整個實驗中,電解水反應速率快慢,與電解質溶液中離子遷移速率、電解電壓、電極材質、電極間距、超電勢、溶液酸堿性等條件有關。要想推測其具體原因,需要對各個因素進行分析。在采用鉑電極、12%的氫氧化鈉溶液,15V電壓實驗條件下,電解實驗得出較快氫氧體積比2:1結果。由此,學生可以從化學本源分析中,通過類比、推理、變量控制、對比實驗等方式,探究具體的實驗方法。同樣,在鐵與水蒸氣的反應實驗探究中,存在一些問題。如氫氣產量偏低,實驗失敗率高。根據教材中實驗條件分析,原實驗是將鐵粉附著石棉絨上,石棉絨導熱性不強,反應溫度不足;現實驗,將鐵粉堆在一起,與水蒸氣反應,接觸面有限,鐵粉與水蒸氣無法充分接觸。由此,我們提出改進實驗方法。引入“鋼絲棉”,該物質導熱性好,且蓬松的特點,便于鐵粉與水蒸氣廣泛接觸;利用濕潤的面巾紙包裹鋼絲棉,置于試管,對試管進行加熱,產生氣體通過滴入洗潔精的溶液。借助于改進實驗方法,可以更好的獲取證據,對實驗結論得出科學解釋。
二、基于生活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教學中若能基于真實的生活情境,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學生的好奇心必定會被大大地激發(fā)。學生如果能夠獲得化學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習體驗,就能更深刻地體會化學學習的趣味性與實用性,激勵學生獲取更多的化學知識,解決更多的生活問題,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化學學習的價值和意義。
例如,學習“氧化還原反應”的時候,為進一步鞏固對“氧化劑”“還原劑”和“氧化還原反應”幾個概念的理解,教師可以以生活中常見的水果——蘋果為例設置這樣的情境:平日里大家愛吃蘋果,“新削的蘋果”和“久置的蘋果”有什么區(qū)別?因跟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必然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見解,多數學生會認為最顯著的差別是顏色上的差異,接著教師提出“這里面隱藏著什么化學秘密呢?”,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得出蘋果顏色變化一部分原因是Fe2+轉變成Fe3+引起的。通過已有的知識儲備,學生不難得出該反應中鐵元素的化合價升高,說明蘋果作還原劑,接著教師進一步追問:“氧化劑是什么物質呢?”通過知識的遷移引導學生注意到空氣中人類賴以生存的氧氣,讓學生帶著疑問通過收集證據和邏輯推理一步一步靠近真理。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教師可以繼續(xù)追問:“既然蘋果的顏色變化是Fe2+轉變成Fe3+引起的,那么有沒辦法不讓蘋果變色呢?”學生聯系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可以得出不讓蘋果變色即不讓Fe2+轉變成Fe3+,那就讓Fe3+轉變成Fe2+,這個過程鐵元素化合價降低,則需找還原劑來還原。然后再聯系生活中為了不讓蘋果變色可以抹點維生素C,學生既能快速判斷維生素C是還原劑,也能很好地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知識。
三、創(chuàng)設趣味情境,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新課程大力倡導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化學實驗情境,以身邊的生活常見場景、熟悉的生活物質為例,積極有效地融合生活中的實例開展實驗探究活動,以提高學生實驗探究能力、動手能力及合作能力,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著力創(chuàng)設一些能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yǎng)學生學科思維的實驗情境。教師也可以將教材中的某些實驗進行改進或創(chuàng)新,或者以有趣的形式,如競技活動,組織實驗教學。例如:在“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鑒別”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成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讓小組通過設計鑒別方案并實施探究實驗,以小組競賽的形式進行過程性和總結性評價。學生利用鹽所具有的性質分別選擇CaCl2、澄清的石灰水、鹽酸、pH試紙等進行鑒別,分析得到了CaCl2和澄清的石灰水均使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產生白色沉淀,與所學的理論知識有出入,這時學生就會產生疑問。接著教師再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查資料、分析討論和進一步的實驗研究,探索其中的緣由,最后進行匯報、歸納、總結和評價。此情境創(chuàng)設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同時讓學生在協同學習中體會到了團結協作的重要性。
結論:
綜上所述,在現代教育的發(fā)展下,部分傳統教育模式逐步落后,不再適應學生需求和教學實際,影響了教學效果,需要各教師及時關注,對傳統教學及時改進,應用新型豐富的教學手段。情境教學法是一類高效、趣味且具象的教學方式,它的應用,能改變化學傳統課堂,以其自身優(yōu)勢特征優(yōu)化化學教學模式,給予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機會和環(huán)境,促使化學教學能回歸本身,成為真正以學生為主體,一切為了學生的教學,在情境探究中,提高教學質量,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陳敏.凸顯及時性——探究高中化學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J].考試周刊,2020(88):113-114.
[2]栗艷菲.基于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化學實驗教學實踐探索[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11):34.
[3]卓定國.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重構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0(30):181-182.
[4]羅長鋒.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試析[J].讀寫算,2020(30):158+160.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第一中學 51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