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紅
翻開一年級數學教材,我就被其中的情景圖深深的吸引住了。它就像一本卡通故事書,把所有的知識點都蘊藏在情景圖中。對于剛剛入學的兒童,看到這些,孩子們都會沉浸在數學童話故事的世界里。教材每一課學習內容,每一道數學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一個小故事把它表示出來。用小動物來做主人公,使學生身處擬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這樣,不但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而且還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要想使學生在快樂中學到數學知識,只有學中有樂,在快樂中培養(yǎng)起他們的強烈的求知欲,才能讓他們樂中有學。
一、故事開頭,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濃郁的課堂學習氣氛
六、七歲的孩子,剛走進學校開始學習文化知識,還沉浸在童話故事的世界里。腦袋里想象著小動物們的活動。他們很愛聽大人給他們講一些小動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課,根據教材的內容,自編一段故事,配上一段音樂,從講故事開頭,創(chuàng)設一種情景,再進行一組富有啟發(fā)性的提問,來導入新課。
在《拔蘿卜》這節(jié)課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兩只耳朵長又長,愛吃蘿卜愛吃菜,蹦蹦跳跳真可愛”(打一動物)這個謎語來激起學生的興趣,再運用學生感興趣的童話故事作為認識背景,讓學生和老師跟著兔媽媽一起去檢查兩只兔寶寶的勞動成果這一事件進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學生在一種愉悅的心情下身臨其景地提出數學問題并解答問題。在教學《前后》時,我創(chuàng)設了小朋友跟笑笑、淘氣一起去動物園報道“森林運動會”的故事情景,讓學生來做小記者報道一下比賽情況。這樣的設置調動了孩子們的興趣都積極投入到課堂要學習的內容中去了,同時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結合生活,激發(fā)學生獲取信息和學習新知識情感需求
將數學的真實作用還原于生活,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的問題。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發(fā)揮、發(fā)展、創(chuàng)新數學。
在《統(tǒng)計》一課教學中,設計元旦班級聯(lián)歡會,給小朋友們買水果,大家一起來說一說同學們喜歡吃的水果??僧敽芏嗳硕颊f了自己喜歡的水果時,同學們就發(fā)現(xiàn)大家容易混淆,為了解決問題同學們紛紛出謀劃策,想辦法,最終通過討論想到“統(tǒng)計”的辦法。在這堂課上,小朋友們?yōu)榱私鉀Q生活中的問題顯得異?;钴S。課后我又趁熱打鐵讓學生統(tǒng)計同學們生日。孩子們都非常樂意接受這樣的任務,忙得不亦樂乎,與此同時他們也體驗到原來知識就是從生活中來的,我們學它也是為了在生活中應用。
三、游戲活動,促進學生鞏固知識,發(fā)展能力
心理學家艾里康寧關于兒童主導活動發(fā)展階段的理論認為,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正處于游戲活動類型和學習活動類型期的轉化過程。這個時期的孩子,借助游戲活動從初步學會理解人的某些行為,掌握了粗淺的生活經驗,形成了象征性機能和想象能力正在向通過對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逐步了解并掌握客觀事物的特點及其規(guī)律的階段轉變。
在教學《元、角、分》的練習中,我設計了“小熊賣文具”的游戲。請一個小朋友戴上頭飾做小熊,大家當顧客,到文具店買東西。這一場景,真實地再現(xiàn)了孩子們的生活,頓時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游戲行列,望著商店里想買的東西,快樂之情溢于言表。此時此刻,教師及時把商店里要買的東西變成簡單的元、角、分。在游戲中學習,學生學而不厭,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貓釣魚》這一課的設計時,先讓學生觀察貓家四兄弟的不同神態(tài),再讓學生戴上小貓的頭飾,進行模擬表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自編、自演故事,真正使學生在“玩”中獲得了知識。
江西省景德鎮(zhèn)市第二十二小學 3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