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江
從使用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以來,為快速掌握教材的編排規(guī)律,更好地教學,筆者對教材進行了全面的解讀。經(jīng)過對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閱讀策略單元教學方法的探討、實踐、梳理,筆者對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使用談幾點思考。
一、明確教學目標,順勢而為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閱讀策略單元共有四篇課文,單元目標是提高閱讀速度,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快速地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四篇課文似乎獨立成篇,其實聯(lián)系非常緊密,四篇課文的閱讀要求一篇比一篇高:第一篇課文《搭石》要求學生讀的時候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詞語不要停下來,不要回讀;第二篇課文《將相和》要求學生盡量連詞成句地讀,不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第三篇課文《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要求學生借助關鍵詞句,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記下所用的時間;第四篇課文《冀中的地道戰(zhàn)》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從教學目標上可以看出,四篇課文中前一篇課文的目標是后一篇課文目標達成的基礎,它們呈遞進式組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按照課文安排的順序進行,不能隨意調整,否則會破壞單元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
二、深入了解學情,順勢而進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較豐富的閱讀經(jīng)驗,從在父母的故事聲中聽故事的那一刻開始,他們就對閱讀有一定的認知。比如學生在閱讀時,會情不自禁地猜想下個情節(jié)是什么、故事結局是什么等,這其實就是預測。因此,教師在教學之前,應該了解學情,喚醒學生原有的閱讀經(jīng)驗,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一步實踐,使閱讀策略明朗起來,讓學生把閱讀策略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從而成為一種習慣,進而將習慣轉化為一種閱讀能力。
例如,在教學《搭石》一課時,筆者先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問學生:“同學們每天都會閱讀嗎?關注過自己的閱讀速度嗎?每分鐘能閱讀多少字?”這一連串問題讓學生對閱讀速度有了關注。接著,筆者順勢出示閱讀要求,提示閱讀方法。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一個計時秒表,這樣既方便學生閱讀后立刻得知閱讀時間,又能給學生營造一種正式、嚴肅的閱讀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閱讀興趣一定會提高,閱讀的積極性也會提升不少。
三、檢測閱讀效果,擇機而動
“提高閱讀速度”是策略,而這一策略的落實靠的是具體的方法。如果提高閱讀速度只是一味地追求速度而忽略了閱讀質量,那就是舍本逐末。因此,在計時閱讀后,教師可以出一些檢測題,檢查學生的閱讀效果。在閱讀之前,教師一定要提醒學生根據(jù)閱讀要求完成閱讀,檢測題要簡單,不然學生會有畏懼情緒。教師要告知學生做檢測題時不能回讀課文,否則會造成教學步驟的混亂,影響教學效果。
檢測題的內容主要是課文的基本信息,用于檢測學生是否把握了課文內容,簡單的選擇題、判斷題可以快速地檢測出學生的閱讀效果。如果課文篇幅較短,也可以讓學生完成閱讀后,簡單地寫一寫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對于篇幅較長、內容較多的課文,教師在檢測學生的閱讀效果時,不宜讓學生寫課文的內容梗概,這對學生來說難度太大。
四、 交流閱讀體會,乘勢而上
在閱讀過程中,有的學生可能讀得快,但理解得不夠準確;有的學生讀得慢,但理解得更準確些;有的學生讀得又快,理解得又好;有的學生讀得較慢,理解得還不太準確。交流能使學生初步體會到閱讀速度和閱讀質量之間的關系。因此,教師在檢測之后,可以安排一個交流閱讀體會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只有在交流中,才會分享經(jīng)驗、碰撞思維,才能掌握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例如,在教學《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一課時,在檢測完學生的閱讀效果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享閱讀體會。如可以引導學生說說自己閱讀花了多長時間,講講課文的主要內容,也可以說說自己是如何找到關鍵詞的。設計交流環(huán)節(jié),旨在引導閱讀能力強的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方法,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讓閱讀能力弱的學生也能提升閱讀能力。
(作者單位:江西省吉安市石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