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師范大學,河南新鄉(xiāng) 453000)
趙孟頫(1254年-1322年),字子昂,吳興(今浙江湖州)人。他是集晉、唐書法之大成的書法家,后世將其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并稱“楷書四大家”。趙孟頫是宋室后裔,在宋滅亡后,他入元朝為官,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元文宗對趙孟頫十分贊賞,不但將其與唐朝李白、宋朝蘇軾相提并論,還稱贊他品行端正、博學多才、擅長書畫、精通佛學和老莊之道,造詣不凡。也正是在文宗時期,趙孟頫的社會地位和藝術成就達到了頂峰。在其高官職的帶動下,傳統(tǒng)漢文化在元朝得以融合發(fā)展。然而面對政治生涯的沉浮,趙孟頫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他在《松雪齋文集》里寫道:“功名亦何有,富貴安足計。唯有百年后,文字可傳世”,隨后逐漸把重心由從政轉向從藝,最終在藝術長河中青史留名。
趙孟頫是六體兼善的書家,這在歷代書法家群體中是罕見的?!对贰け緜鳌吩u價:“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彼┥嬷T體并打通了各種書體之間的關系。此外,他對書法史的貢獻還有其書論。譬如他認為:“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庇秩缭谂R寫古人法帖上提出:“昔人得古刻數(shù)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況蘭亭是右軍得意書,學之不已,何患不過人耶?!敝T如此類見解對后世學書之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圖1 趙孟頫《杭州福神觀記》局部
《福神觀記》全稱《杭州福神觀記》,是趙孟頫晚年寫的一篇碑文。由元朝著名文學家鄧文原撰文,記述了道教魁首張惟一派人修建福神觀的始末。趙孟頫是浙江人,又對道教文化推崇備至,為西湖之側的福神觀題寫碑文一事,自然盡心竭力。此作品以烏絲界欄,全文一氣呵成,形神兼?zhèn)?,達到了“人書俱老,爐火純青”的境界。
趙孟頫極其注重書法用筆,他晚年在《蘭亭十三跋》中提道:“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卑讶绾斡霉P放在書法首要位置。
趙孟頫提出“用筆千古不易”的書學主張,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宋末元初,社會學書風氣不正。南宋書家銳意模擬前朝,不學古法,書法成就不高。二是他經過長期書法實踐積累,逐漸意識到:“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蓖瑫r發(fā)現(xiàn)了書法的結構是時時變化的,但用筆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即用筆要順勢而書,順著法帖中筆態(tài)、筆意、筆速、筆力的變化而變化。
書法藝術發(fā)展到趙孟頫的時代,已進入了總結回歸的復古時期。這一時期的書體已趨成熟,篆、隸、楷、行、草書等已有了各自的體系脈絡和用筆特點。趙孟頫是兼通諸體的全能書家,不但擅長楷書、行草書,還對篆書、隸書、章草有深入的學習。從趙孟頫晚年作品《四體千字文》可看出,他對每種書體的用筆法則都掌握得精熟準穩(wěn),這是趙孟頫長期專注于此、勤謹訓練的結果。
趙孟頫主張結字須用功,要做到“寧謹務肆”、有所傳承,不可隨意而為。其次從臨古到創(chuàng)作的轉化上,結字要有變化,因時而變,不可“集古字”,死記硬背,根據(jù)具體情況來造勢結字。此外,個人的年歲在變,所處的時代在變,古今文字在變,所書字樣也要順應時代,個人風格也不可一成不變,不宜寫不符合時代審美習慣的結構,也不應對古文字過于迷戀。要善于變通,即因時相傳,傳承有序。
趙孟頫說:“學書須學古人,不然,雖筆禿成山,亦為俗筆”。這里說的學古人是指魏晉唐人書法。詳查趙孟頫一生的書法作品,楷、行、草書多取法晉唐,如鐘繇、王羲之、王獻之、褚遂良、智永、李北海,隸書師法梁鴻、陶弘景,篆書師法“二李”,并沒有染指宋人書法。在積極響應宋高宗的號召下,倡導取法“二王”書法,學習晉唐,復興古法。他舉起了托古改制,復古為新的大旗。在趙孟頫看來“當則古,無徒取于今人也”,即學習今人是徒勞無功的。
從書法發(fā)展的脈絡來看,趙孟頫的書法主張既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力挽狂瀾,在宋人“尚意”余緒下,及時矯枉過正,回歸正宗,回到以“二王”所建立的法度中來。書法發(fā)展變化的“鐘擺”效應到趙孟頫這里既是到了中點也是到了平衡點。
吳榮光在《福神觀記》后跋曰:“松雪書凡三變,元貞以前猶未脫宋高宗窠臼。大德間專師定武稧序。延祐以后變入李北海柳誠懸法而碑版尤多用之。此書鄧善之所撰杭州福神觀記參用端州石室記及西平郡王碑法?!贝酥刑岬节w孟頫延祐之后(60歲)寫碑版大字多參用李邕和柳公權法,并指出參用的是李邕《端州石室記》和柳公權《西平郡王碑》法。周壽昌在跋《杭州福神觀記》語中也提道:“本真跡而此尤老年極意之作,圓勁渾厚,體兼篆隸?!边@些前人的論述對筆者的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依據(jù)。
蔡邕在《九勢》中說道:“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護尾,畫點勢盡,力收之。”他講明了用筆時起筆處如何藏頭,收筆處如何護尾。《福神觀記》的用筆突出一個“圓”字,通篇看來,圓筆屬紙,筆心常在點畫中行。每每收筆處也?!傲κ罩保粋€筆畫寫下來常藏頭護尾。這一特點跟取法李北海《端州石室記》有淵源關系,北海書此碑多用圓筆,其中點、橫、豎、撇、捺常是此意。
蔡邕《九勢》中提道:“橫鱗,豎勒之規(guī)”。指的是橫向書寫要有逆行之勢,豎向書寫要緊勒鋒行,這種用筆所體現(xiàn)篆隸筆意,即中鋒內斂的用筆和行筆時多取“澀勢”,緊駃戰(zhàn)行之法。而周壽昌在跋《杭州福神觀記》所言“體兼篆隸”正是這種筆法特點。為此,從筆畫形質來看多呈緊繃勁挺之勢,這是《福神觀記》用筆求“勁”的一面,這一點多取法柳公權《西平郡王李晟碑》,柳公權用筆直挺簡潔,骨法用筆。趙孟頫在此處對柳公權多有會心取法。
圖2 趙孟頫《杭州福神觀記》局部
圖3 趙孟頫《杭州福神觀記》局部
《福神觀記》中多參用行書字法書寫,常見部首連省并筆現(xiàn)象,比如圖2“?!弊謾M撇的書寫,橫和撇要重合一部分,這是由于筆畫部分之間的重合藏住了筆筆連貫書寫的真實路徑和起收筆動作。類似這種書寫現(xiàn)象《福神觀記》中還有很多,第二種是如圖3“張”字,筆畫與筆畫之間通過簡省連貫書寫出現(xiàn)重合隱藏的狀況,這樣既簡化了楷書書寫的動作量又使局部布白顯得緊湊規(guī)整,整個“弓”字旁渾然一體,結實穩(wěn)妥。《福神觀記》中亦常見這種用筆方式。
“厚”是蒼古老道的意味所在,講究藏頭護尾,圓筆中鋒;橫鱗豎勒,緊駃戰(zhàn)行;并筆重合,渾然一體的用筆習慣突出點就是用筆不單薄,力沉勢穩(wěn)。晚年的趙孟頫更喜作大字,不再求精細工巧,不再展現(xiàn)豐富的技法招式,對“二王”書風也深入骨髓。這篇《福神觀記》正是他這時期求厚、求老、求蒼、求逸的極意之作。
趙孟頫的楷書作品對于后世進行臨摹創(chuàng)作有極大的啟示意義。其中《福神觀記》能為學習楷書提供很好的借鑒。原因在于它為趙孟頫晚年力作,成熟凝練;其次,體兼篆隸,融入行草;筆法簡靜,體勢圓融;內藏欹側之勢,審美體驗感高。再者,能為打通諸體的進階之路指明方向。
從實踐角度而言,首先要通過熟練臨習《福神觀記》,掌握其圓厚蒼勁的用筆特點,并能把這個特點運用到創(chuàng)作中去。其次,把握其結構的欹側取勢、內在特點和外部中和圓融的風格面貌。此外,從楷書風格上上追李北海,尋求更加開闊峻拔之勢?!陡I裼^記》為學書者仰觀晉唐淵源,俯察古今流變規(guī)律,進而吸收晉唐行書筆法、參入篆隸古意提供了絕佳的范本。
注釋:
①解小青著.《從臨摹到創(chuàng)作》[M].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1.第1頁.
②[明]方鵬.昆山志.
③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室選編.《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10.第06頁.
④崔爾平選編.《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M].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8.第178頁.
⑤崔爾平選編《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M].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8.第178頁.
⑥崔爾平選編《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M].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8.第178頁.
⑦王連起主編.《趙孟頫書畫全集》第三卷[M].故宮出版社,2017.11.第7頁.
⑧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室選編.《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10.第06頁.
⑨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室選編.《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10.第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