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代晚期,文化政策由早期的控制嚴格轉向寬松,民間文學得到蓬勃發(fā)展。晚明坊刻戲曲有四個特征,即:內容以才子佳人為主、插圖精致雅趣、評點增值文化內涵、圖文精良體現(xiàn)文化遺產價值。晚明坊刻帶動了市民文化向世俗化發(fā)展,形成了初期媒介社會。明代坊刻,以圖書形式流傳下來的藝術風格和演唱技巧、表演形式對后世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傳承弘揚具有深遠影響,體現(xiàn)出其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價值。
關鍵詞:晚明;坊刻戲曲;市民文化;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21)03-0126-05
明朝晚期①,商品經(jīng)濟日趨繁榮,文化戲曲行業(yè)隨之興盛。這一時期梨園是士大夫的逍遙場所,他們不僅被動欣賞,還會主動創(chuàng)作戲曲劇本,有些出資堂會,有些自養(yǎng)戲班,以供休閑取樂。生活水平提高的市民階層同樣要求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而欣賞戲曲能夠舒緩壓力,發(fā)泄情緒,有利于生產生活的開展;出版商的趨利沖動促使士大夫的戲曲創(chuàng)作走向廣大平民,生活水平與文化水平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進一步推動著市民文化的轉向,印刷出版業(yè)的發(fā)達就是兩者交相輝映的結果,也是晚明社會文化最引人注目的要素。
在大眾傳媒不發(fā)達的古代社會,盡管生活水平提高,文化需求增加,梨園和堂會也不是平民階層的日常享受,坊刻戲曲成為填補平民需求的大眾消費品。晚明的坊刻就是面向文化消費市場的商業(yè)書,戲曲經(jīng)過坊刻的社會推廣,不僅呼應了晚明活躍的社會文化,而且保留下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獻,成為重要的文化遺產,這些遺留下來的坊刻為我們研究晚明時代的文化和市民生活提供了珍貴的材料,也成為本研究的關鍵依據(jù)和重要資料。本文擬利用遺留的坊刻戲曲版本、內容,并結合歷史文獻,探討晚明時期坊刻所產生的文化導向與市民文化取向之間的關系及其社會影響。
一、晚明時期戲曲文化的轉向
明代初期,朝廷一方面通過官刻書籍恢復文化發(fā)展,一方面又對其嚴格控制,明代晚期,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文化管控的松弛,戲曲文學等有了顯著發(fā)展,大量文人士子進入創(chuàng)作隊伍,明代戲曲方顯特色,表現(xiàn)為“從洪武建國到正德、嘉靖以前為一個階段,以后為一個階段。總的來說,前者是雜劇走向衰落的時期,后者則是傳奇戲發(fā)展的時期”②。坊刻戲曲此時也有了顯著發(fā)展,觀看戲曲和閱讀坊刻戲曲開始成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明代的戲曲發(fā)展來看,元雜劇是明代雜劇的直接源頭,雜劇在元末明初的社會動蕩中完全停滯,隨著明初社會經(jīng)濟緩慢恢復,社會文化逐漸有所發(fā)展,雜劇這種民間藝術形式由此再現(xiàn)。明初雜劇可謂萌而不發(fā),這與當時的文化政策高度相關,比如永樂九年(1411)公布過雜劇禁令:“凡樂人搬做雜劇戲文,不許妝扮歷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賢、神像。違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妝扮者,與同罪?!雹蹖τ陬}材的嚴格限制,使明初雜劇全無元雜劇的批判精神,社會教化、歷史故事、神仙妖怪等傳統(tǒng)題材成為當時的主流。直到正德、嘉靖、隆慶時期,南京地區(qū)的民間戲曲依然“若大席,則用教坊打院本,乃北曲大四套者”④。明初的雜劇主要流行于北方,史稱北曲,在嚴格的文化政策管控下,北曲沒有新的發(fā)展。晚明之后,文化管控松弛,文化的世俗發(fā)展趨勢帶動北曲的轉向,文人士大夫不滿于守舊的傳統(tǒng)題材,開始創(chuàng)造更多內容的雜劇,明雜劇自此方有自身特色。
在北曲有所創(chuàng)新的同時,嘉靖年間魏良輔的南曲貢獻十分關鍵,他促成了南曲從民間流行到文人喜好的重大改變,昆腔演唱的南曲開始成為晚明戲曲的主流。南曲唱腔與北曲題材的融合,孕育出晚明特色的傳奇戲,充分滿足了晚明士大夫階層以及江南城鎮(zhèn)市民的文化旨趣。萬歷后期,昆腔曲調的傳奇戲創(chuàng)作達到高峰,典型代表是湯顯祖、阮大鋮的臨川派以及沈璟、馮夢龍的吳江派。此時的傳奇戲已經(jīng)成熟,表現(xiàn)為曲本內容多樣、曲牌宮調規(guī)范、表演角色穩(wěn)定、演唱方法成熟,以傳奇戲為特征的晚明戲曲獨具創(chuàng)新,坊刻戲曲也在此時繁榮發(fā)展起來。紙質印刷能夠實現(xiàn)超越時空的準確記錄,大量曲本由此流傳至今,坊刻戲曲對晚明文化遺產的保存做出了難以估量的貢獻。
二、晚明坊刻戲曲的特點
明代晚期的坊刻以市場為導向,戲曲成為廣大文人與市民的共同愛好,各大書商自然不會錯過如此商機。具體來說,戲曲坊刻自嘉靖、隆慶開始發(fā)展,到萬歷時期,即發(fā)展至頂峰,共刊刻雜劇310多種,傳奇140多種,天啟、崇禎時又有雜劇68種,傳奇107種。⑤綜合流傳至今的晚明坊刻戲曲,其總體風格偏重世俗,體現(xiàn)出讀者的閱讀興趣所向,下面將分別從內容、評點、插圖、效果四個方面逐一論述。
1.內容以世俗題材為主
歸納來看,明代坊刻戲曲的內容以婚姻愛情、歷史故事、世情倫理、宗教神話等世俗題材為主,其中愛情題材占比最大。愛情題材是傳統(tǒng)“才子佳人”故事模式的延續(xù),“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存的才子佳人劇目明代就有73目”⑥,士大夫是這類題材的主要創(chuàng)作者和消費者,其間自然沾染文人情趣。晚明的愛情題材仍是元雜劇的“巧遇—定情—受阻—團圓”固定敘事模式,代表性曲本有:湯顯祖的《還魂記》和《紫釵記》、張鳳翼的《紅拂記》、高濂的《玉簪記》、梅鼎祚的《玉合記》、王玉峰的《焚香記》、徐復祚的《紅梨記》、孟稱舜的《嬌紅記》等,以上這些曲本故事新奇,晚明坊刻對此趨之若鶩。除愛情題材外,傳統(tǒng)的歷史題材也別有創(chuàng)意,如由三國故事演繹出《桃園記》《古城記》《草廬記》《七勝記》《連環(huán)記》等,皆為各大書坊競相刊刻的曲本對象。世情戲曲最能反映社會生活,同樣廣受歡迎,其中沈璟的《義俠記》和《埋劍記》極具江湖色彩,本意頌揚忠孝節(jié)義的《琵琶記》《香囊記》《伍倫記》等曲本,晚明士人對其進行了更加符合市民審美的改編創(chuàng)作。時事戲曲題材也廣受關注,如汲古閣刊刻的《鳴鳳記》,揭示了楊繼盛與嚴嵩的斗爭,《蕉扇記》記錄了萬歷時期蘇州爆發(fā)的葛成領導市民反對稅使太監(jiān)的斗爭,后來張岱認為之前曲本皆不完整并有失實,由此另創(chuàng)《冰山記》,《冰山記》曾在“城隍廟揚臺,觀者數(shù)萬人,臺址鱗比,擠至大門外”,演出效果“洶洶崩屋”。⑦可見時事戲曲的影響巨大。值得一提的是,復社在南京令閹黨余孽阮大鋮倒臺之后,崇禎十五年(1642)“秋七月,社中諸君子同集于劉魚仲(履?。┖臃靠磻褜帯堆嘧庸{》傳奇”,眾人“奮袖激昂”,紛紛“戟髯大噱”。⑧《燕子箋》本是愛情題材,只因阮大鋮所作,竟引起眾人“奮袖激昂”,也可見時事戲曲深入人心。
2.插圖更趨精致雅趣
晚明坊刻戲曲大多配有插圖,以達到直觀顯現(xiàn)舞臺表演的目的。晚明發(fā)達的坊刻使得曲本插圖日益精致,原本修飾文字的裝點功能漸弱,補充文字的解釋功能漸強?!皬淖髨D右文到上圖下文,插圖形式有嵌入式、單面方式、雙面連式和月光式,插圖位置從文中轉向卷首,插圖與劇本逐漸疏離?!雹釕蚯旧砭褪窃趫鲇^看的視聽綜合體驗,插圖對現(xiàn)場的表現(xiàn)力是文字無法取代的,尤其是晚明開始大量使用彩色套印技術,湖州閔齊伋刻印的《琵琶記》和《會真六幻西廂記》就是朱墨套印本,極大地渲染出戲曲的思想意圖。
隨著插圖趨向精致雅趣,插圖在曲本中的地位不僅逐漸獨立,而且超越文字。以坊刻戲曲最為昌盛的萬歷年間為例,初期開始出現(xiàn)單面插圖,單獨一個頁面幾乎沒有文字,完全通過插圖傳達戲曲內涵,僅在插圖的適當位置加上幾句聯(lián)語作為注解。中期插圖即使不是單面獨立呈現(xiàn),也是位于頁面右上方,以求視覺表現(xiàn)最好,尤以萬歷三十八年(1610)杭州起鳳館刊刻的《元本出相北西廂記》、萬歷二十七年刊刻的《重校玉簪記》、萬歷三十八年(1610)杭州容與堂刊刻的《李卓吾先生批評琵琶記》為代表。末期插圖更加精美,甚至一些知名畫家專門受雇于坊刻,比如陳洪綬多次參與《西廂記》的繪制,他在崇禎十二年(1639)繪制的《張深之正本西廂記》附有《窺簡》插圖,以崔鶯鶯暗藏屏風后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已經(jīng)完全脫離曲本的文字內容。這種插圖逐步脫離具體戲曲情節(jié)的現(xiàn)象在萬歷后期屢見不鮮,插圖作者的主觀意圖開始融入曲本自身,圖像開始對文字具有一定程度的價值延伸。
3.評點增值文化內涵
晚明坊刻戲曲曲本不僅增飾插圖,而且拓展內容,評點成為填入戲曲的文化附加值。比如弘治十一年(1498)北京金臺岳氏本的《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參增奇妙注釋西廂記》不僅有上圖下文的頁面設計,而且附有詩詞、評議、注釋等內容。萬歷以后坊刻戲曲增加評點成為常態(tài),在插圖的價值延伸之外,評點內容完全是評點作者的肆意表達,既能結合戲文,又可天馬行空,進一步增加全新的文化價值,使得曲本可以不斷創(chuàng)新,持續(xù)獲得市場青睞。相比插圖的精致雅趣,評點則是思想獨立,明末蘇州書商袁無涯假托李贄曾言:“書尚評點,以能通作者之意,開覽者之心也?!雹馇笮虑笃娴氖浪孜幕惹行枰娜藚⑴c評點,各大書坊在廣闊市場的刺激下,積極邀請社會名流參與。評點的文化價值影響有時比插圖更大,晚明坊刻借助社會名流的市場影響力,大肆出版評點曲本,如果邀請不到本人,則干脆“但借名字,便爾稱佳。如假卓老、假文長、假眉公,種種諸刻,盛行不諱”[11]。這種“胡圈亂點涂人目,漫假批評玉茗堂”的“坊間伎倆”[12]難辨真?zhèn)?,只要廣大士民“翕然艷之”,書坊必將無所不能。書坊為了迎合市場,出版了大量坊刻戲曲,這些坊刻著作不僅令當時的書商獲利,還將晚明戲曲的文化遺產傳至今日。
4.圖文精良體現(xiàn)文化遺產價值
雕版印刷是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圖畫,有鮮明的刻痕條紋,再用各種顏料在紙、絹、布等材料上印刷裝訂,形成圖籍或圖板,有單色、套色等多種制品。雕版印刷技術自誕生以來,歷經(jīng)1300余年,雖然其間又發(fā)明了泥活字、木活字、銅活字和鉛活字等,但雕版印刷技術并未被活字印刷所完全取代,而是為此后的歷代所傳承并發(fā)揚光大,技術得到進一步提高,種類更加繁多,其創(chuàng)造的文化成果更加豐富多彩。晚明坊刻戲曲制作精良,印刷精美,正是得益于成熟的雕版印刷技術。晚明坊刻戲曲的典型特征可以簡要總結為“圖文并茂”。圖文搭配的表現(xiàn)形式自古就有,所謂“古之學者,左圖右書,不可偏廢”[13]。曲本是舞臺表演的“不在場重現(xiàn)”以及文化價值的“開放性累加”,“為索觀者多,借剞劂以代筆札耳。特不用像,聊以免俗”。[14]既然曲本是不在場的重現(xiàn),插圖則是必須而不是唯一,只不過觀賞曲本的大多是看不起現(xiàn)場表演的“俗”人大眾,因此“曲爭尚像,聊以寫場上之色笑,亦坊中射利巧術也”[15]。“是本原無圖像,欲從無形色處想出作者本意,固是超乘”。[16]若要滿足舞臺表演的在場性體驗,圖文并茂是最基本的要求,創(chuàng)作者必須發(fā)揮主觀想象,以插圖刺激視覺,以戲文仿擬聽覺,不斷累加曲本的文化價值,以求不在現(xiàn)場的觀眾能夠盡情想象,晚明曲本可謂最早的視聽語言的藝術嘗試。
清代重刻天啟年間清暉閣初刻的《牡丹亭》時,批評初刊本僅有戲文而“不取繡像”,認為“左圖右書,自古有之,今為增補”[17],儼然將世俗的坊刻戲曲與經(jīng)典的河圖洛書相提并論。由是觀之,圖文并茂、制作精美的晚明坊刻戲曲刊本流傳至今,具有了獨特的文化遺產價值。
三、晚明坊刻戲曲對市民文化取向的影響
圖文互動的坊刻戲曲改變了現(xiàn)場觀劇的藝術形式,將實景演出固化為圖文并茂的視聽語言,觀眾可以足不出戶就能欣賞戲曲故事。晚明坊刻戲曲在“可以計量的各個門類中當居于首位,而當時的超級暢銷書中,南曲神品的《琵琶記》有刊本七十多種,北曲壓卷的《西廂記》至少便有五十余種”[18]。坊刻戲曲憑借世俗化的題材以及圖文互動的特征,有力促進了市民文化的廣泛傳播,參與建構了早期的大眾傳媒,決定了市民文化取向的轉變。
1.曲本風格轉向對市民文化取向的影響
元雜劇的繁榮使得當時的坊刻已經(jīng)刊印諸多曲本,“洪武初年,親王之國,必以詞曲一千七百本賜之”[19],可見元代刊刻曲本的數(shù)量之巨。明太祖頒賜曲本的主要動機是社會教化,在嚴禁刊刻“淫詞艷曲”的同時,倡導“五經(jīng)、四書,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記》,如山珍、海錯,貴富家不可無”[20]。由于明初嚴格的文化政策,使得當時坊刻戲曲的種類很少,這也與嘉靖之前戲曲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的文人化趨勢有關。[21]
元末明初進士高明創(chuàng)作《琵琶記》,成化年間丘浚創(chuàng)作《伍倫記》,嘉靖年間李開先、汪道昆等士人開始加入戲曲創(chuàng)作,“鄙俚淺近”的宋元曲風由此改為“陽春白雪”,發(fā)展到明晚期,這類創(chuàng)作與世俗化社會顯得格格不入,“曲以載道”與娛樂消遣的大眾需求完全背離,書坊當然不會刊刻廣大士民不能接受的戲曲類型,正如何良俊諷刺高明,“是一篇好賦,豈詞曲能盡之”[22],徐渭批評丘浚《伍倫記》的續(xù)作《香囊記》為“以時文為南曲”,極力主張“曲本取于感發(fā)人心,歌之使奴、童、婦、女皆喻,乃為得體”。[23]到了萬歷年間,陳腐時文的教化取向轉為雅俗共賞的世俗取向,在社會商品化的大背景下,戲曲創(chuàng)作風格發(fā)生轉向,偏向于世俗化的戲曲創(chuàng)作和坊刻戲曲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引導大眾的文化欣賞方向發(fā)生轉變。
2.世俗文化傳播對市民文化取向的影響
面向市場的坊刻戲曲經(jīng)過文人的世俗化改造之后,通過圖文并茂的精心編輯與精致刊印,晚明戲曲的受眾群體開始超出士人階層,逐步走向平民階層。坊刻大量出版的市場圖書使得曲本價格降至很多平民都能負擔的水平,比如“建陽出版的《新調萬曲常春》售價是0.12兩”[24],到了“明末以后,書價下跌,書籍相當普及,成了大眾化商品”[25]。坊刻戲曲在廣大城鎮(zhèn)廣泛傳播了世俗取向的社會文化,坊刻戲曲對市民文化的影響毋庸置疑。
晚明很多院本戲曲都是描寫男女之情,這種千篇一律的內容顯然是為了迎合大眾審美,大力推動晚明社會的世俗化傾向。一些文人將這些原本難登大雅之堂的東西奉為圭臬,后世批判晚明社會崇尚世俗,士大夫背離安貧樂道的顏回之樂,實有一番道理。只是還應該看到,以坊刻戲曲為代表的世俗文化“尤宜俗宜真,不可著一文字與扭捏一典故事”[26]。廟堂之上的戲曲藝術原本局限于士大夫階層,正是坊刻戲曲將通俗寫實之風的作品進行了推廣,使之成為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3.看戲和讀戲方式對市民文化生活的影響
晚明士人群體十分追求生活享受,尤其是數(shù)量眾多的生員群體,他們暫時無法進入仕途,卻又樂于市民文化。朱國禎統(tǒng)計“今天下府、州、縣學,其大者,生徒至一二千人,而小者至七八百人,至若二三百人而下,則下縣窮鄉(xiāng)矣”[27],顧炎武認為“合天下之生員,縣以三百計,不下五十萬人”[28],足見晚明戲曲的潛在消費群體之數(shù)量龐大。廣大士人與平民構成晚明坊刻戲曲的龐大消費群體,而明代面向平民的地方社戲大多在神廟前演出,還要受到節(jié)令限制,為了充分滿足日常需求,士大夫創(chuàng)作的劇本越來越多地走向刻本?!白x劇本,與看舞臺上演,其感受大不相同”[29],戲曲刻本使得有能力又有興趣的各個階層不僅到現(xiàn)場熱鬧地看戲,還能細細地品味讀戲。從這一角度來說,坊刻戲曲的大量出版,引導了市民的文化興趣和方向。
四、結語
明代中后期,在商品經(jīng)濟繁榮和社會內部結構變化的推動下,市民階層逐漸形成,而市民文化亦隨之興盛起來。隨著城市文化的繁榮,一些家境殷實、文化程度較高的市民階層對文化表現(xiàn)出濃厚興趣,積極參與到各種文化活動、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文風文體與明前期迥然有別,創(chuàng)作出許多不同形式的文化成果,坊刻戲曲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成果豐富著市民文化的內涵,顯示出生動活潑、不拘一格和題材多樣的特點。
晚明的市民文化,沖破傳統(tǒng)倫理教條,充分體現(xiàn)個人價值。在當時的戲曲作品中,多以普通的市井小民、工商業(yè)者等為寫作對象,以翔實細膩的筆法描述他們的生活情趣、喜怒哀樂和日常生活,生動具體,不拘一格。在市民文化中,對普通百姓的生活特點、“七情六欲”以及他們對金錢和物質生活財富的追求,有著大量描述,突破傳統(tǒng)儒家思想“貴義賤利”義利觀的束縛,公開宣揚人們對“情”“欲”的渴求。在晚明許多文學戲曲作品中,都以此為題材而開展創(chuàng)作。印刷技術的發(fā)展,坊刻戲曲的大量出版,引導了市民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對明代城市市民階層的文化取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晚明時期坊刻戲曲所代表的市民文化,雖然還帶有濃厚的傳統(tǒng)儒家思想印痕,還不能擺脫這一思想文化體系的桎梏,也沒有力量形成一種新的文化理論體系,但它卻在沖擊宋明理學的權威、突破唯儒獨尊的儒家圣賢地位、強調人欲和個性追求的自主性、宣揚人們對美好物質生活的向往等方面,起到了先驅作用,也對明末清初第一次啟蒙運動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礎,而其流傳至今的大量刊本,也成為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
晚明坊刻戲曲和市民文化作品流傳至今的大量刊本,成為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其得以傳播的一個重要載體是雕版印刷技術。雕版印刷技術的問世,大大加速了人類傳播、推廣文化的速度,促進了文化多樣性,進一步激發(fā)了人們的創(chuàng)造活力,在人類社會進步和提高文明程度上具有重要作用。它對文化傳播,促進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及融合方面,亦有著重要意義。晚明時期坊刻戲曲之所以興盛,除經(jīng)濟的、政治的、社會的原因之外,市民文化的興起和取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雕版印刷技術為之提供了傳承手段。晚明時期坊刻戲曲中的曲目,流傳到清代、民國乃至今日,仍為國家和研究者所重視,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和喜好,不斷傳唱欣賞,豐富著人們的文化生活,所以,雕版印刷這項技術,至今仍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目中的一項,得到了薪火相傳,永續(xù)發(fā)展。
注釋
①學界對晚明的歷史分期問題尚未達成一致意見,本文采用中國明史學會名譽會長張顯清在《明代后期社會轉型研究》中的觀點,即嘉靖至明末(1522—1644年)。
②白壽彝等:《中國通史》第九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98頁。
③《大明律》卷第二十六《搬做雜劇》,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204頁。
④顧起元:《客座贅語》,中華書局,1987年,第303頁。
⑤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城市文學》,中華書局,2004年,第195頁。
⑥解丹:《晚明“才子佳人”戲曲版畫插圖中的視覺傳播》,《美術學報》2014年第5期。
⑦張岱:《陶庵夢憶》卷七,馬興榮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70頁。
⑧夏燮:《忠節(jié)吳次尾先生年譜》,《續(xù)修四庫全書》第55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73頁。
⑨張青飛:《明刊戲曲插圖本考述》,《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
⑩李贄:《忠義水滸全書發(fā)凡》,黃霖、韓同文選注:《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14頁。
[11]醉鄉(xiāng)主人:《題卓老批點〈西廂記〉》,《中國古代戲曲序跋集》,吳毓華編著,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第225頁。
[12]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譜》,浙江古籍出版社,第17—18頁。
[13]鄭樵:《通志二十略》總序,王樹民點校,中華書局,1995年,第9頁。
[14]謝國:《蝴蝶夢凡例》,《歷代曲話匯編》(明代編·第三集),黃山書社,2009年,第2頁。
[15]張弘毅:《湯義仍先生還魂記凡例》,《歷代曲話匯編》(明代編·第三集),黃山書社,2009年,第53頁。
[16]繭室主人:《想當然成書雜記》,《歷代曲話匯編》(明代編·第三集),黃山書社,2009年,第364頁。
[17]冰絲館:《重刻清暉閣批點牡丹亭凡例》,《歷代曲話匯編》(清代編·第三集),黃山書社,2009年,第316頁。
[18]郭孟良:《晚明商業(yè)出版》,中國書籍出版社,2011年,第85頁。
[19]李開先:《李中麓閑居集》,《李開先全集》第1冊,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第533頁。
[20]徐渭:《南詞敘錄》,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第6頁。
[21]張獻忠:《從精英文化到大眾傳播——明代商業(yè)出版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41頁。
[22]何良?。骸端挠妖S叢說》卷三七,中華書局,1959年,第342頁。
[23]徐渭:《南詞敘錄》,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第49頁。
[24]周啟榮:《明清印刷書籍成本、價格及其商品價值的研究》,《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25]大木康:《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66頁。
[26]黃宗羲:《黃宗羲南雷雜著稿真跡》,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65頁。
[27]朱國禎:《涌幢小品》卷十一,中華書局,1959年,第230頁。
[28]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卷一,華忱之點校,中華書局,1983年,第21頁。
[29]梁實秋:《閑暇處才是生活》,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4年,第62頁。
責任編輯:王 軻
Square Publishing Carving Operas and the Change of Cultural Orientatio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Zhang Wenshuo
Abstract: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cultural policy changed from strict control to loose governance, and folk literature developed vigorously. The operas carved?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have four characteristics, namely, the contents are mainly about gifted scholars and beautiful ladies; the illustrations are exquisite and elegant;the commentaries add to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the elaborate illustrations and contents possess the value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The operas carved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steadily changed the civic culture into secularization, and finally formed the initial media society. In the operas carved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singing skills, and performances that were handed down in the form of books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on later generations, which reflects its unique value i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the late Ming Dynasty; square publishing carving operas; folk culture; cultural heritage
收稿日期:2020-01-1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明清時期中原人口、城鎮(zhèn)特質與東南地區(qū)的異同性研究”(19AZS007);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一般項目“新型城鎮(zhèn)化背景下嵩山地區(qū)城市與建筑文化遺產保護對策研究”(Y2017-9)。
作者簡介:張文碩,女,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河南工業(yè)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河南工業(yè)大學城市更新與遺產保護研究所所長(鄭州 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