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華 葉茂平 吳孝元 王建隆 梅麗
摘要 2002—2019年對浙閩交界山區(qū)的26個縣(市)186個村的紅豆樹開展了調查,跟蹤了2562株60年以上樹齡的紅豆樹生長情況,結果表明:樹齡為101~200年的紅豆樹最多,占總調查樹的31.73%;主要分布于山坡下部和溪溝邊,分別占總數(shù)的51.76%和36.96%;57.77%的紅豆樹樹勢生長完好,呈現(xiàn)出健康生長狀態(tài);42.23%的紅豆樹表現(xiàn)出明顯的損壞情況,主要表現(xiàn)在主干空腐、枝條折斷等方面。同時系統(tǒng)跟蹤了浙江省龍泉市紅豆樹的結果情況,發(fā)現(xiàn)平均結果周期約為4年。最后針對調查結果提出了浙閩山區(qū)紅豆樹保護對策。
關鍵詞 紅豆樹;生長情況;調查;保護對策;浙閩山區(qū)
中圖分類號 S.718.5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21)07-0113-02
AbstractInthisstudy,thegrowthofOrmosiahosieitreesgrowinginthemountainareaofZhejiangandFujianProvincesweresurveyedfrom2002to2019.Thetotal2562over60treeageO.hosieitrees,whichlocatedin186villagesof26counties,wererecord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treeageof101200occupiedthemostpopulation,whichhadthepercentageof31.73%.Mostofthetreesgrewinthehabitatsofdownstreamofmountainsandstreamsside,whichhadthepercentageof51.76%and36.96%,respectively.57.77%oftheinvestigatedtreesexhibitedhealthyandwellgrowth,however,42.23%ofthetreeswerewoundedortrunkrotten.Inthemeanwhile,thesurveyresultsinLongquanCountydemonstratedthatthefloweringandfruitingperiodofO.hosieiwas4yearsinaverage.Furthermore,theprotectionstrategiestopreservethenatureresourcesofO.hosieiweresuggested.
KeywordsOrmosiahosiei;Growth;Survey;Protectionstrategy;MountainareaofZhejiangandFujianProvinces
作者簡介 吳國華(1969—),男,浙江龍泉人,工程師,從事森林培育工作。*通信作者,博士,講師,從事森林培育學研究。
紅豆樹(OrmosiahosieiHemsl.etWils)為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紅豆樹屬半常綠喬木或落葉喬木,別名鄂西紅豆樹、花梨木、紅寶樹、黑樟、紅豆、相思樹等,是國家Ⅱ級保護珍稀瀕危植物和國內主要深色名貴硬木資源[1-2]。紅豆樹主要分布于安徽省、湖北省、浙江省、福建省、江蘇南部、陜西南部及四川省等地[3-4]。紅豆樹集珍貴木材、藥用價值、園林綠化和人文價值于一體,具有極高經濟價值和開發(fā)利用前景[5-7]。
紅豆樹自然繁殖能力較差,種子傳播較難擴散,種群天然分布受限,且由于木材珍貴,多年來盜伐現(xiàn)象嚴重,導致現(xiàn)存林分稀少,野生紅豆樹資源急劇減少[8]。為積極保護和開發(fā)利用紅豆樹原生種質資源,筆者從2002年開始持續(xù)對浙江省麗水市和浙閩交界處福建省福州市、泉州市、南平市和寧德市等26個縣(市)186個村的紅豆樹開展了調查,旨在為紅豆樹的保護和培育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1材料與方法
1.1調查范圍覆蓋浙閩山區(qū)26個縣(市)186個村落。
1.2調查方法調查時間為2002—2019年,主要采用踏查、查閱歷史資料調查方法。調查過程中,通過查閱歷史資料及歷年普查結果,采用實地調查、走訪當?shù)厝罕?、走訪各地進行全面踏查。采用多功能樹高測量儀LD6172測定樹高,記錄紅豆樹的樹高、冠幅、胸徑、所處經緯度、生長環(huán)境、有無病蟲害等信息,進行統(tǒng)計匯總。定期收集種子,種子保存于干燥培養(yǎng)箱內。
2結果與分析
2.1浙閩山區(qū)紅豆古樹樹齡調查
2002—2019年,對浙閩交界山區(qū)的麗水市、南平市、寧德市、福州市、泉州市以及三明市的26個縣(市)186個村落開展了樹齡在60年以上的紅豆古樹調查,共調查了2562株紅豆樹。樹齡調查結構如圖1所示,樹齡為101~200年的紅豆樹最多,占總調查樹的31.73%。在調查過程中,還發(fā)現(xiàn)了51棵樹齡在500年以上的古紅豆樹,主要分布在麗水市、南平市和寧德市。
2.2浙閩山區(qū)紅豆古樹生長分布調查
生長棲息地調查分布結果如圖2所示,紅豆樹主要分布于山坡下部和溪溝邊,分別占總數(shù)的51.76%和36.96%,分布在山坡上部的最少,占總數(shù)的1.01%。周邊環(huán)境調查分布結果如圖3所示,紅豆樹主要分布于森林、風景區(qū)和村莊附近,分別占39.97%、29.35%和30.68%。
2.3浙閩山區(qū)紅豆古樹生長健康調查
紅豆樹健康調查結果如圖4所示,調查樹中有57.77%的紅豆樹樹勢生長完好,呈現(xiàn)出健康生長狀態(tài);42.23%的紅豆樹表現(xiàn)出明顯的損壞情況。其中主干中空腐爛的占10.85%;主干折斷的占3.59%;枝條折斷的最高,占14.44%;根系損傷的占10.07%;樹皮損傷的占3.28%。
2.4浙江省龍泉市紅豆樹樹齡調查及開花結果周期
在浙江省龍泉市開展了自然生長的紅豆樹調查,結果如圖5所示。從圖5A可以看出,在龍泉市共調查了58株樹齡超過60年的紅豆樹,其中樹齡在201~300年的樹最多,占總數(shù)的29.31%。還有1株樹齡超過500年的,坐落于錦溪鎮(zhèn)黃山頭,胸徑123cm,樹高35m,冠幅250m2。通過資料查閱和調查得到的龍泉市紅豆樹開花結果如圖5B所示,紅豆樹在浙江省龍泉市平均開花結果周期約為4年。
3結論與討論
從該研究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浙閩山區(qū)自然生長的紅豆樹多生長于山坡下部、平地和溪邊,其主要原因為紅豆樹樹型高大,枝葉繁多,喜光且生長迅速,對生境要求土壤營養(yǎng)豐富,水分充足。紅豆樹種子顆粒較大,千粒重近800g,種皮堅硬,很難由鳥、昆蟲和風進行傳播[9]。紅豆樹開花結果周期4~5年,周期長,自然繁殖能力也較差,造成當前紅豆樹分布不集中[10-11]。
在調查的紅豆樹中,樹齡在101~200年的種群較高,得益于當前對紅豆樹的保護措施,但超過400年的古樹已經非常稀缺。調查發(fā)現(xiàn),生長在風景區(qū)和村落周邊的紅豆樹占60.03%,而生長在森林中的紅豆樹較少,其主要原因在于紅豆樹經濟價值較高,山區(qū)森林中的天然紅豆樹或被偷伐,或被移栽,而在風景區(qū)和村落周圍,由于受到良好的保護而得到保存[12]。
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自然生長的紅豆樹由于受臺風、病蟲害以及人工破壞等因素影響,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健康問題,甚至部分紅豆樹死亡。如在河中修建攔河堤壩、河道堵塞等原因導致河流水位上升,樹木根系漚根腐爛導致樹木死亡31株;因樹木年齡過大,樹干空心腐爛并受臺風等極端天氣影響而死亡15株。主干和枝條折斷的比例也很高,其主要原因是紅豆樹木材堅硬松脆,韌性差,易折斷,在結果年份尤為嚴重。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紅豆樹與其他物種間競爭激烈,紅豆樹自然生長過程中,藤本植物和寄生性種子植物容易攀附在紅豆樹上造成危害。
針對該研究調查結果,提出當前紅豆樹保護策略:①加強紅豆樹人工林培育,建立優(yōu)樹優(yōu)育等策略[13];②加快紅豆樹種子催芽技術和苗木培育技術攻關,優(yōu)化造林模式和技術[14];③加強種源保護,及時采集成熟種子,建立種子資源保護庫;④加強紅豆樹保護宣傳,嚴厲打擊毀樹、盜伐等非法行為;⑤加強紅豆樹古樹名木的保護和修復工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J].植物雜志,1999(5):4-11.
[2]馮建國,季新良,周志春,等.特種經濟高檔用材紅豆樹培育技術[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07,21(5):93-95.
[3]鄭天漢,陳元品,何國生.紅豆樹老林分的群落特征[J].亞熱帶農業(yè)研究,2007,3(2):117-120.
[4]趙穎,何云芳,周志春,等.浙閩五個紅豆樹自然保留種群的遺傳多樣性[J].生態(tài)學雜志,2008,27(8):1279-1283.
[5]鄭天漢,李健英,黃興發(fā).紅豆樹立木的主要性狀特征研究(Ⅱ)[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09,23(1):68-71.
[6]駱文堅,金國慶,何貴平,等.紅豆樹等6種珍貴用材樹種的生長特性和材性分析[J].林業(yè)科學研究,2010,23(6):809-814.
[7]林雄平,葉中福,彭彪,等.紅豆樹人工純林與混交林比較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4,42(27):9406-9407.
[8]謝慕華.紅豆樹天然古群落結構特征的研究[J].防護林科技,2015(7):33-35.
[9]王運昌,陳聰,王德州,等.不同催芽方式對紅豆樹種子萌發(fā)的影響[J].廣東林業(yè)科技,2015,31(3):65-68.
[10]ZHANGR,ZHOUZC,DUKJ.GeneticdiversityofnaturalpopulationsofendangeredOrmosiahosiei,endemictoChina[J].BiochemSystEcol,2012,40:13-18.
[11]鄭天漢,黃昌堯,蔡勇,等.紅豆樹百年老林分的主要生態(tài)特征值研究[J].福建林業(yè)科技,2007,34(1):33-35,39.
[12]馮建國,周志春.關于亞熱帶地區(qū)珍貴用材樹種培育的幾點思考[J].浙江林業(yè)科技,2009,29(1):74-78.
[13]鄭天漢,蘭思仁.紅豆樹人工林優(yōu)樹選擇[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2(6):610-615.
[14]周善森,劉偉,袁位高,等.不同立地條件下紅豆樹容器苗與裸根苗造林對比試驗[J].浙江林業(yè)科技,2012,32(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