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1)12-0055-03
浙江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追尋源流,最早可延伸至距今大約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的“建德人”。浙江浦江“上山文化”、嵊州“小黃山文化”、蕭山“跨湖橋文化”、余姚“河姆渡文化”、余杭“良渚文化”等充分證明了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已在浙江大地上耕作、狩獵、生息勞動。
浙江民歌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趙曄《吳越春秋》的記載,先秦時期的吳越民歌有《采葛婦歌》《木客吟》《越王夫人之歌》《涂山之歌》等,其中越先民創(chuàng)作的《彈歌》是我國現(xiàn)存文獻資料中時代最久遠的民歌。從古越歌、古楚歌到《魏書·樂志》和《晉書·樂志》記載的《子夜歌》等吳歌、清商樂,《吳越備史》中記載的《還鄉(xiāng)歌》等俗樂民歌,直到明清時期的鄉(xiāng)謠俚曲等。浙江民歌以其獨特的風格不斷發(fā)展著。
浙江地形豐富,以丘陵、山脈、盆地為主。東臨大海,南部為山區(qū),東南部為沿海丘陵區(qū),西南部群山盤繞,北部為沖擊平原。復雜多樣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浙江各地不同的勞動方式與生活特點,也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浙江民歌。
例如嘉善田歌的誕生地嘉善屬杭嘉湖水鄉(xiāng),湖泊縱橫,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馬家濱文化時期,嘉善祖先就在這里生存勞動。從三國時期到宋元時期、明清時期,嘉善先人以種植水稻、棉花及養(yǎng)殖桑蠶為生,勤懇勞作。田歌就是在這樣的田野勞作時自然產生的歌謠。田間勞作非常辛苦,時間又長,信口唱上一曲,自然就成為了農民排解疲乏、改善心情、協(xié)調勞動關系的一種方式。田歌就這樣傳唱開來,并且代代相承,形成了獨特的水鄉(xiāng)風味。嘉善田歌以勞動和愛情為主要內容:其中有唱長工苦的,如《四個姑娘去踏車》《罵長工》《長工山歌》,把長工的苦,受東家的欺凌刻畫得淋漓盡致;也有唱愛情的,如《十杯酒》《五更頭》《十月思情》《大花名》等;還有表達男女青年反對包辦婚姻,主張自由戀愛的敘事歌《五姑娘》,描寫了地主家小姐五姑娘與長工徐阿天的愛情悲劇,全曲十二月花名,十三段,廣為流傳。之后,由田歌改編的越劇、音樂劇版本《五姑娘》也深受觀眾喜愛。嘉善田歌從最初的無字歌,只唱襯詞,到唱勞動場景的“四句頭”和唱私情的“四句頭”,再到敘事歌,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的發(fā)展演變過程,田歌與嘉善人民的勞動、生活、情感緊密相連。
又例如舟山漁民號子,產生于浙江舟山群島。舟山群島位于浙江省東北部,由舟山島、嵊泗列島等組成。春秋時屬越,時稱“甬東”。舟山群島的漁獵歷史可追溯到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已在海涂、海灘等捕獲貝類、魚蝦等。舟山漁民號子也就在這漫長的漁獵歷史中逐漸產生。舟山漁民號子又稱漁船號子,是漁民船工和漁船緊密相依的產物,應用于船漁勞動,又反映著漁民俗文化。在舟山群島,漁民的主要勞動就是行船、海洋捕撈、海上運輸?shù)?,漁民號子與這些勞動緊密相連,也就形成了舟船號子、風篷號子、搖櫓號子、漁網號子等類別。舟山漁民號子是在漁業(yè)勞動中,用于指揮協(xié)調集體勞動,統(tǒng)一步伐,統(tǒng)一意志,因此,常以一領眾和的方式來歌唱。領唱者不僅要有好嗓子,還必須是有豐富船漁經驗、有權威的船老大。領唱者就是船漁勞動中的領導者,發(fā)布命令者。眾人在和唱的同時,也是接受命令、完成任務的過程。同時,舟山漁民號子也在船漁勞動中起到釋放勞動壓力、振作精神的作用。
浙江民歌歷史悠久,精彩紛呈,在眾多非遺項目中,僅傳統(tǒng)音樂類中的民間歌曲項目就有較多種類。其中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有:畬族民歌、嘉善田歌、舟山漁民號子、象山漁民號子。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有:漁工號子(普陀區(qū))、漁民號子(玉環(huán)漁民號子)、嵊泗漁歌、富春江漁歌、海鹽塘工號子、昌化民歌、樂清撞歌、溫州撞歌、江山廿八都山歌、仙居山歌、金華山歌等。為了有效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浙江地區(qū)各級政府部門高度重視并給予大力支持,各級文藝團體及社會團體也正在通過多種方式積極努力著。
民歌來源于人民的生活與勞動,又反映著人民的生活勞動與精神情感。浙江民歌浩如煙海,一代一代傳承發(fā)展著。既包括了內容的繼承,同時也包括了文化、哲理、價值觀和道德倫理的繼承。浙江民歌已成為地方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經歷了幾千年興衰的變遷,歷史在輪回中產生了無數(shù)文化的積淀,成為了中華民族延續(xù)至今的文化基因,我們有責任將之傳承接續(xù)下去。
將浙江非遺民歌充分融入民間音樂賞析課教學中,結合課程思政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愛生活的自覺意識。但是目前的現(xiàn)狀是,浙江民歌在民間音樂賞析課程現(xiàn)有教材中,只有極少篇幅一帶而過。浙江籍學生很多都未曾聽過家鄉(xiāng)的民歌,更不用說會唱了。浙江民歌的傳唱也僅在很少的非遺傳承人口中聽到,或在當?shù)孛耖g小范圍傳唱,學生對浙江民歌感到陌生,也就不會去關注浙江民歌。
本人在民間音樂賞析課程教學實踐中,深刻意識到,音樂藝術院校民間音樂賞析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很多非遺項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非遺的有效傳承和深度保護需要依托高校的教學平臺。目前浙江各音樂藝術院校的民間音樂賞析課程基本從宏觀角度教學,以全國各地區(qū)代表性民歌為總體內容,而涉及浙江地方性的民歌內容占比極少。
聯(lián)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明確強調了非遺的傳承機制之一是教育。教育要成為文化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橋梁。高等院校特別是音樂藝術院校應該承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重任。各地高校是地方文化傳承的主要平臺,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尤其在文化傳承、人才培養(yǎng)和知識創(chuàng)新等多方面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
如何將浙江地方性非遺項目,特別是浙江民間歌曲加入民間音樂賞析課程是我傾力研究的課題。讓學生更多了解浙江的非遺項目,增強學生積極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擔當,激發(fā)學生愛唱家鄉(xiāng)的民歌、愛演奏家鄉(xiāng)的音樂,以期達到知家鄉(xiāng)、愛故土、重非遺、傳文化的教學目標。通過學校這一教學平臺,保護傳承非遺項目有了代代傳人,而浙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充實了民間音樂賞析課程的教學內容。
(一)開設具有浙江地方性特色的民間音樂賞析課程
浙江非遺民歌的傳承與發(fā)展需要充分利用地方性高校的教育資源,特別是浙江地方性藝術院校、音樂院校、師范類院校等的重視。在這些院校的民間音樂賞析課程中不僅要講授全國范圍各地區(qū)代表性民歌,還要重視浙江非遺民歌的教學,突顯浙江地方性音樂教育特色。修訂民間音樂賞析課程標準,新增浙江非遺民歌教學內容,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不僅有常規(guī)大班上課的方式,還可以采用小組教學、游戲教學、活動教學等方式。通過教師對浙江民歌的講授與教唱,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對浙江民歌的學習興趣,從了解民歌、學唱民歌逐步達到熱愛家鄉(xiāng)的民歌。
(二)地方性特色教材建設
目前浙江各音樂、藝術院校還沒有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民歌教材,各大院校民間音樂賞析課程所用教材與全國同類院校大致相似。編寫具有浙江地方性特色的民歌教材,有利于浙江非遺民歌的教學,也是對中國民歌教學的擴充。教材的編寫應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資源,以高校專業(yè)教師與科研人員為主體,邀請浙江各市縣文化館與非遺保護中心、非遺民歌傳承人、非遺民歌研究專家、學者共同參與。整理、選用各地文化館與非遺中心現(xiàn)有資料,包括文字、曲譜、圖片、視頻、音頻等資料。同時,編寫團隊還應進行田野采風,全面了解民歌發(fā)展現(xiàn)狀,獲得最新資料,添加入教材。教材編寫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文字與圖片、曲譜結合等,注重教學的實用性。
(三)“口傳心授”的教學方法
“口傳心授”是民歌的重要傳承方式,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與社會生活中自發(fā)形成的傳承方式。民歌是勞動人民自己創(chuàng)作、自己演唱的歌曲,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或生活中有感而發(fā)、觸景生情、發(fā)自內心的即興歌唱。在民歌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有很長一段時間,很多地區(qū)沒有文字、沒有曲譜,民歌的代代相傳依靠的就是“口傳心授”。
因此,在浙江非遺民歌的教學中我們也應該遵循這一傳承模式。運用“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通過傳者與承者、師與徒、人與人之間的傳承,以人為中心,面對面,心與心地“活態(tài)”傳承。民歌的獨特魅力在于聲腔神韻,而這一點在曲譜上是無法完整呈現(xiàn)的。在“口傳心授”的教學過程中,傳者授予承者的不僅僅是曲譜能記載的內容,更多的是曲譜無法記載的方言吐字、潤腔韻味、以及神韻和情感。
(四)教學團隊建設
在教學團隊的建設中,應以民歌傳承人為核心。民間音樂賞析課程專業(yè)教師要虛心向浙江民歌非遺傳承人拜師學藝,一字一句地學唱民歌,學習代表性民歌的唱腔技巧,方言的吐字發(fā)音,潤腔特色,襯詞襯句演唱方法、表演方式等。同時,專業(yè)教師還要查找、收集浙江非遺民歌的文字、曲譜、音像資料,研究浙江民歌的發(fā)展歷史、生活功用、地域特色、體裁分類、音樂特征等,具備能說會唱的民歌教學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除了專業(yè)教師的講授與教唱之外,還應該聘請傳承人進入課堂,參與教學,運用“口傳心授”的教學方法,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教唱,讓學生感受最原生態(tài)的民歌演唱。也可以聘請浙江民歌研究專家進入院校,舉辦民歌講座,提升校園民歌傳承氛圍。
(五)田野采風與藝術實踐
民歌的傳承與發(fā)展離不開她的土地,離不開她的生活環(huán)境。在浙江非遺民歌教學中,我們要堅持“活態(tài)傳承”就應該去民歌的產生與發(fā)展地區(qū),進行田野調查、采風活動,尋找民歌的根源。各院校應組織專業(yè)教師與學生深入民間,走進田間地頭,實地調查,了解民歌產生的地域環(huán)境、人文風俗、方言哩語等,收集文字、圖片、曲譜等資料。邀請非遺民歌傳承人來演繹當?shù)孛窀?,進行錄音、錄像并保存。這種精準鮮活的多媒體資料不僅能方便我們整理記譜,還能運用于課堂教學,可以讓學生準確、直觀地欣賞民歌,更易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民歌的興趣,更易被其藝術魅力所感染。向非遺傳承人學唱民歌,真正融入到原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去感受民歌,學習民歌演唱的潤腔韻味、吐字發(fā)音、情感表達等。參加當?shù)孛窀韫?jié)與民俗活動,如畬族“三月三”、嘉善“蠶花節(jié)”等,教師與學生參與到活動中,與當?shù)厝嗣褚黄鸪饋怼⑽杵饋?,在耳濡目染中得到鮮活的體驗。
浙江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是浙江發(fā)展文化強省的豐富資源。浙江民歌作為一種文化資源,尤其是已列入國家級和省級非遺項目的民歌,有效地將其傳承和發(fā)展,這是我們音樂藝術院校教學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使命。本人專注這項研究,也就是期待為浙江非遺民歌的傳承與發(fā)展找到一條有效的路徑。
(責任編輯:莊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