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1)12-0172-03
音樂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自商周奠定禮樂文明的基石后,歷代多有“目送歸鴻,手揮五弦”的高人雅士。張楚廷先生作為我國當代教育家、數(shù)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批判家、改革家與演說家等,著作百余本,享譽學林。但他不是音樂家,因此他在《音樂與人》中說道:“我研究音樂是自不量力,但我研究的是音樂與人,‘人’是我研究的對象,是我的哲學中心?!边M入耄耋之年的他,依舊筆耕不輟,不斷開創(chuàng)新的研究領域。他對一生最愛好的音樂加以沉思,對自己一生成長、成就等與音樂的關系加以探究,然后用輕松自如的隨筆書寫,這就形成了先生的新著《音樂與人》。全書舉重若輕,游刃有余,以一位“業(yè)余人”的身份,從哲學、文學、心理學、數(shù)學、教育學等角度,全方位、多角度探討了音樂藝術的本質(zhì)及其不可或缺的特有價值,高度肯定了人生中的音樂智慧和音樂中的人生境界,體現(xiàn)了作者觀察的細致、知識的淵博與思想的敏銳。這里,從三個方面談談筆者的感受。
從戰(zhàn)火烽煙到當今盛世,從莘莘學子到學界大家,張楚廷先生一路走來,且行且歌,追求人生的至善、至美與至真。音樂伴隨著他,更啟發(fā)了他。他如是說:“音樂讓我足不出戶游遍世界:音樂陶冶我的感情讓我懂得思念、感恩:音樂發(fā)展了我的想象力:連同樂曲一起記下的詩詞特別不易忘記,由此我記下許多詩詞:音樂影響了我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乃至學術思想。”全書以“人”為中心,以“音樂”為主線,分為43個不同的相關話題,從人的需要、體驗、情感、成長出發(fā),到人的認識、人的價值,討論音樂與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重要關系。
張先生認為:“音樂陶冶了我的性情,開闊了我的視野,改善了我的思維,幫助我享有自由和學會做人,促進了我的學術研究,更是把我和自己的民族聯(lián)系起來?!笨梢姡魳酚绊懥酥叩娜烁?、思想、為人、為學等,更將他與祖國、民族聯(lián)系起來,讓他始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在該書中,他真實、真誠地回憶自己一生為人為學經(jīng)歷,無不與音樂有緣。他認為音樂與真善美密不可分,他飽含深情,滿懷愛意,從自己成長和成就中提煉智慧的精華,用充滿節(jié)奏的音樂性語言,述說著對家國、對親人、對師長、對朋友乃至對生長的土地最深切和最純粹的情感?!翱此茖こW钇驷龋扇缛菀讌s艱辛”,輕松平和的筆調(diào)后面,飽含著者幽默、睿智、豁達的人格魅力與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勤勉、奮斗和反思。音樂與人生,命運與時代,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張先生明確指出,音樂可提升生活、改善生活、美化生活,讓人走向更高的境界。書中論述到關于人的認識的八個層次,即感性、悟性、靈性、知性、理性、哲性、詩性、神性。這里的“神性”并不是宗教意義下的神,而是指大自然,神性即與大自然對話。把音樂定位在詩性最接近于神性的范疇里,內(nèi)在邏輯為音樂是最直覺化的藝術。直覺是第一創(chuàng)造力,邏輯是對直覺的梳理和延續(xù)。這與把人的認識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兩分法相比,更細膩地反映了認識的多層性和復雜性。他認為音樂能幫助我們走向詩性,因為音樂是感性的,也包含理性,還必然包含想象,想象則伴隨我們走向詩性。詩性與神性相距雖非咫尺之間,亦非遙不可及,音樂通過直覺性的美直達人心,形成共鳴,當音樂引起人們深深共鳴時是可以撼動天地的,由此我們可以與大自然對話,達到至美至善至真的境界。
音樂主要依托于形象思維,表達人的喜怒哀樂愛惡欲等情感。該書指出,音樂從人的心靈中來:“廣義地說,還是從人那里來,從人對自身的感情和體驗中來,從人心釀出來?!敝?、情、意是其主要內(nèi)涵。與其他學科相比,音樂更代表人的天性,更強調(diào)對節(jié)奏、旋律、情感等的追求。然而,音樂不僅是藝術,還對科學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張楚廷先生認為藝術是第一創(chuàng)造力,音樂中的邏輯是對創(chuàng)造性的梳理和延續(xù)。音樂講究真情、真切、真誠、真意、真心,科學、數(shù)學、哲學求的是真理,在求索過程中少不了真情、真切、真誠、真意、真心,這就是藝術和音樂能給科學巨大影響的原因所在。張楚廷先生以其融會貫通的智慧,對音樂與哲學、文學、科學、心理學、數(shù)學等相關問題展開聯(lián)想、設問、推理及闡述。他肯定了古希臘的“七藝”說,認為哲學、文學、音樂并非偶然同時涵蓋在“七藝”中,亦非彼此孤立地存在。后來的歷史表明,哲學、文學與音樂緊密相連,對于近代科學的繁榮發(fā)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書中還強調(diào)藝術先于科學,重于科學。這不僅是從以人的體驗角度而論,更重要的是任何科學的突破必然有人的直覺靈感相伴隨,發(fā)生關鍵作用。藝術先于科學,是事實證明了的結論:藝術重于科學,張先生重申這是由科學家們認可的結論:“相信音樂的偉大力量吧,從巴赫以來的古典音樂家給人類帶來的不只是歡樂,還帶來了科學的繁榮,這一個結論不是巴赫等人說的,而是科學家們說的?!辈⑦M一步解釋道:“20世紀以來的許多科學家們都由衷地感謝以巴赫、施特勞斯、肖邦、門德爾松、舒曼為代表的古典音樂家,科學家們認為是音樂家、藝術家培育了他們。為什么這樣說呢?音樂是想象的,科學家需要想象:音樂是基于靈感的,科學家需要靈感?!?/p>
同時,作為數(shù)學家的張先生敏銳把握到了作為科學基石的數(shù)學中“美好數(shù)”“黃金分割率”以及物理學中“震動頻率”與音樂中的“十二平均率”隱秘的對應性,為音樂的本質(zhì)性審美找到了科學支撐。不僅如此,他還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對音樂的文化屬性給予了相應的探討和學術關照:“音樂之美源于對于宇宙、自然、人類萬事萬物的隱性契合,使人發(fā)生自覺和共鳴;隱性文化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是構成傳統(tǒng)文化中最強有力部分,最難改變?!倍魳肪途哂羞@樣的屬性,對隱性文化影響非常之大。
作者在論述音樂與人的科學活動時,雖然沒有走嚴謹邏輯論述的慣例,卻也趨向于本質(zhì),有非常強的針對性和啟發(fā)作用,從而引導讀者踏上對音樂與人的理性思考之旅。
全書處處深切關注人的情感、人的成長,因為張楚廷先生深知音樂對于人的重要性,又深深感受到音樂對他的重要影響。作為影響極廣的教育家,作為高等教育學、課程與教學論的博士生導師,他特別強調(diào)和重視音樂的教育價值?!渡袝虻洹酚涊d:“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惫湃藢σ魳返慕逃饔?,已有較深認識。但內(nèi)容限于古典禮節(jié)與性格培養(yǎng),與張先生的論述重點不同。
張先生在書中疾呼:“沒有一流的文就沒有一流的理,也就沒有一流的工。音樂是文科中極其特別的一支。為什么高水平大學不能忘了藝術教育的作用,尤其是音樂教育的作用。音樂的地位從古希臘和我國古代的教育中就顯示出來了,如今的高水平大學應更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蓖晟迫烁瘛㈤_發(fā)心智是教育根本性的使命。如果說心靈是生命之樹的根脈,那么音樂無疑可以稱之為最清冽的甘泉。這甘泉讓人因感知美從而追求美,進而創(chuàng)造美,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生命的成長和高質(zhì)量的幸福感。因此音樂教育與生俱來就被賦予了滋養(yǎng)生命的人文主義的使命。歷史和現(xiàn)實都讓世界一流大學充分意識到了音樂教育對于人才培養(yǎng)的非同凡響的作用和地位。張先生以世界一流大學對音樂教育的重視和巨大投入為例,結合自己多年成功的教育改革和教學實踐,把音樂和音樂教育放在了不可或缺,關乎民族興盛的崇高地位上。讀者不難體會到書中傳達出的身教重于言教,直覺強于理性的教育理念。音樂教育對于非音樂專業(yè)的學生而言,有著必不可少的巨大作用。張楚廷先生從自身的求學、科研的實踐經(jīng)驗出發(fā),結合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科研理論成果,指出音樂不僅使人增加接受知識的敏捷力,啟發(fā)人的智慧,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力,更重要的是音樂教育的方式從根本上而言,大大有別于其他學科,有著自身重直覺、體驗、熏陶、積累特有的規(guī)律。我們需要充分認識這些規(guī)律,尊重音樂自身的自由和多樣性,要以春風化雨的精神持之以恒重在熏陶和興趣培養(yǎng),以音樂之美化育心靈,實現(xiàn)培養(yǎng)人、教育人、發(fā)展人的目的。
張楚廷先生作為非音樂專業(yè)的專家卻對音樂與人展開了既深入淺出又宏觀精細的研究探討,本身就再一次體現(xiàn)了他對人的關切和舍我其誰的理論擔當,為我輩樹立了學習榜樣。書中為我們展現(xiàn)的不僅是他飽滿的情感和豐富的人生、學術經(jīng)歷與成就,也不止于關于音樂本質(zhì)和價值的深邃哲思,更關鍵的是對于音樂、對于美好、對于人的贊美。張楚廷先生行云流水般的行文特征,自然真摯,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音樂性特征。不知是先生有意為之,還是自由發(fā)揮。如果是后者,則已人化境。張先生起點高,眼界寬,積淀厚,思考深,實為大家氣象。
聽歌、唱歌是張楚廷先生主要的音樂實踐,由此獲得了對音樂藝術豐富的直覺性體驗。正因如此,他對音樂的實踐更多的限制于聲樂,從而難免有所不全,也多少限制了本書對如此復雜宏觀主題的更進一步探索,但并不影響全書從多角度實現(xiàn)對音樂與人生的觀照,仍具有引領意義。作者就如同一位慈祥的老者,把年輕人引領到神秘花園的入口,并推開半掩的門,讓我們自己去探險。晚輩后學也沒有任何理由不去按圖索驥、勇敢探索、薪火相傳。無論怎樣,作者的胸懷之廣闊宅厚、心中的愛之真切炙熱,思想之深邃令人深深敬仰。
《音樂與人》一書,恰似敘事歌,又恰是哲理詩,更有利于讀者去感受,其本身就具有樸實的美的含義。至于深刻的學術思辨則需要讀者特別用心去體會和梳理,這對于一般性讀者有一定的困難。但學習就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璞玉待雕也許正是張楚廷先生對讀者的期許。美之化育由熏陶積累而成,讀此書我們既要學其精要,領會精神,得其方法和路徑,更須承其熏陶,如此方不負先生的拳拳摯愛,苦心美意。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