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7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l007-2233(2021)12-0157-03
舞蹈創(chuàng)編中,藝術表演、空間問題一直屬于很重要的內容,對國標舞來說意義重大,同時也是推進和創(chuàng)編舞蹈藝術的基礎。自我國出現(xiàn)國標舞之后,藝術表演舞一直以非常重要的部分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競技類舞蹈在此過程中同樣發(fā)展迅速。相較于競技類舞蹈,其實藝術表演類舞蹈發(fā)展速度稍遜。唯有不斷研究,尤其是對空間關系構思,才能進一步推動國內國標舞藝術創(chuàng)作類舞蹈發(fā)展。國內的國標舞藝術快速發(fā)展,目前市面有著非常豐富的內容,多樣化的形式讓我國的國標舞走進全新時代。從分析中可以看到,國內很多作品質量并不是很好。參差不齊的作品,不利于整個行業(yè)的發(fā)展。人們非常關注問題研究,反思問題,提出合適的舞蹈創(chuàng)作思路,尤其是空間關系。以空間關系角度,構思舞蹈創(chuàng)作已經(jīng)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空間特征
所謂摩登舞,另外一個名字叫做標準舞,屬于國標舞的一種。國標舞包括標準舞也就是摩登舞,還有就是拉丁舞,一共兩種形式。這兩種形式都是雙人舞。
摩登舞的身體空間表現(xiàn)為,貼身握抱,兩個跳舞的人,面對面站立,雙方各自向左邊錯開半個身位,用自然垂直姿勢站立,身體尤其是雙膝蓋需要自然地放松。女性跳舞角色,需要把自己的左胳膊放到男性跳舞者右胳膊上。將右手貼到男性舞蹈者右胳膊的肱二頭肌上。男舞者把右手放女性舞蹈者左邊的肩胛部位。女舞者的右胳膊往右前移,右手和男性舞蹈者的左手握在一起。男性舞蹈者的左胳膊稍微彎曲,往左邊前移。雙人中心,男性和女性都要自然站立,將雙膝蓋往前稍微的彎一些,將重心集中到腳掌部位。如果是探戈舞的話,就把重心放到身后一點。身體需要保持重心垂直,筆挺的呈現(xiàn)空間感。以此為基礎,兩個人重心共同組成了舞蹈的中心點,兩個人需要以此為基礎接觸。
在摩登舞中,按照舞程線,需要用逆時針的模式繞場走,有八個方向,包括面向斜中央、面向中央、面向逆斜中央、面向逆舞程線、面向逆斜墻、面向墻、面向斜墻、面向舞程線。摩登舞空間層面,需要舞蹈按照嚴謹、規(guī)范的步法走。上身和跨步要保持穩(wěn)定,這樣舞蹈者才能更挺拔??臻g特點層面,不論是造型、旋轉、前進還是后退,舞蹈動作都有流線空間特征,是最重要的特色。
(二)國標舞藝術表演類型舞蹈空間特征
在國標舞中,藝術表演類舞蹈有這樣三個空間特點。
第一個特點,舞臺的空間特征。因為摩登的競技舞蹈中,表演者四周都是觀眾,舞蹈者在舞池里面跳舞。摩登表演類舞蹈中,舞臺只面向一面的觀眾,所以展示空間并不是很豐富,不需要考慮八個方向。按照結構層面來看,舞臺觀眾的構成,相較于舞池,是比較簡單的。但是站在舞蹈編排角度進行分析,卻沒有因此進行簡化。如果知覺對象自身是簡單的,使用它進行表達,就會很復雜,沒有簡化性效果。舉個例子。假設舞蹈者,用非常簡單的空間層次,那么面向觀眾的時候表演十分復雜的情感心理,就會出現(xiàn)內容形式不統(tǒng)一,結果十分復雜的情況。
第二個特點雙人舞接觸。國際標準舞表演中,標準摩登舞和藝術表演舞有著不同的接觸模式。舞蹈借出方向和位置,在表達主旨變化的同時,也會有特定變化。男性舞蹈者和女性舞蹈者的舞步移動,包括左右、前后,整個過程中,接觸位置一直變化,一會不分開,一會分開。移動的時候,需要保障接觸位置準確度,明確移動軌跡,特別要注意的是,使用合適移動方法。舞蹈過程中,貼合點另外一個名稱叫做支點。貼合點具有對抗力量。對抗力量并非簡單的舞伴肢體對抗和相互對抗產(chǎn)生,需要支點對抗產(chǎn)生足夠張力,讓舞蹈者有立體空間。支點并不穩(wěn)定,支點和舞蹈者身體重心聯(lián)系到一起。重心轉移期間,有時候十分活躍。舉個例子,舞蹈雙方身體接觸期間,呈現(xiàn)造型,這時候支點是穩(wěn)定的。肢體空間在支點對抗中,呈現(xiàn)出足夠張力。此時形狀就像支點是中心,然后向四周盛開鮮花一樣。移動重心期間,舞蹈者雙方的合力支點,在重心變化中運動。支點合力導致運動空間就跟棗核形一樣,接觸部位動勢比較大。
第三個特點,架型。摩登舞有著固定標準的架型。固定的架型是保障舞蹈雙方能夠相互跟隨和引帶的關鍵,能夠讓舞蹈者在舞池中自由地穿行。國標舞的藝術性表演舞蹈,上肢不固定也不能固定。豐富的變化,才能讓舞蹈者淋漓盡致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舞蹈的感情。
(三)舞蹈創(chuàng)作中的摩登舞瓶頸分析
當前舞蹈創(chuàng)作中,摩登舞遇到了這樣三個層面的瓶頸。首先,國標舞雙人舞創(chuàng)作期間,缺少對藝術表演引導,所以編排方法和創(chuàng)編模式十分混亂,缺少方法可以參考。比如本次的研究中,摩登雙人舞的空間處理一共涉及兩個層面內容,除了對實踐作品具有參考標準與借鑒意義之外,沒有別的著作可以作為借鑒資料。所以藝術表演類舞蹈在創(chuàng)作中,摩登舞遇到了問題。其次,藝術表演舞蹈的創(chuàng)作中,尺度有些難以控制。創(chuàng)作期間,中西方文明的融合,平衡關系。以展現(xiàn)原汁原貌國標舞特色的同時,融合我國元素是比較困難的事情。最后,沒有科學完整的技術規(guī)范,當前可以使用與參考的技術只有競技類舞蹈技術,不過只有這樣的技術是不足以支撐舞蹈表演的。競技類舞蹈為的是自娛自樂,在音樂變化中,發(fā)生情緒變化。舞蹈關系中,舞伴為紳士和淑女。男舞者帶著女舞者跳舞。藝術表演類舞蹈按照創(chuàng)作意圖設定,舞伴關系在人物關系變化中,呈現(xiàn)出多元特征。舞伴借出方法和引導,在技術變化的同時一同發(fā)生變化。因此創(chuàng)作藝術類表演舞蹈的時候,如果只是參考競技類舞蹈技術,就會顯得不足以支撐舞蹈表演。
(一)內部空間表達內心世界
這里的內部空間,說的其實就是兩個跳舞的人內心的空間,屬于心理狀態(tài)。內心空間承載了表演者的經(jīng)驗,同時也包含了現(xiàn)實想象、心理情感。雙人舞內心空間和單人舞內心獨白區(qū)別非常大,更多的是靠兩個人物相互關系創(chuàng)建聯(lián)系,之后使用舞蹈動作傳遞感情給觀眾。因此除了自身狀態(tài)能夠反映內心感情,同時對于舞伴的了解和態(tài)度,同樣能反映出內心想法。
接觸表現(xiàn)中,包括肢體接觸、情感接觸。情感接觸層面,舞蹈本就是兩個人交流的一種模式,有著親密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事情。雙人身體之間的接觸,連接了兩個人彼此之間的內心感情。國標舞的搭手就有好幾個接觸的點,除了推拉關系,還有連接關系。一方心理情緒,使用連接,傳遞給別人。此時對方內心世界就會產(chǎn)生漣漪。該過程,能夠生動構建雙人舞內心。肢體接觸層面,在雙人舞中,舞蹈空間可能性的增大,依靠借力形成支點,業(yè)內叫做把位,相互支撐與接觸。移動中接觸,用虛擬化形式呈現(xiàn),為不可見接觸。為的是不影響當時表達的重點。在支點變成表意重點以后,有必要實化,同時強調支撐接觸的位置,可見化支撐。
非接觸表現(xiàn)形式,為身體空間、舞蹈調度兩個層面出發(fā)。人體結構影響空間。為了能夠順利研究人體,解剖學虛構三個面,包括冠狀面、橫斷面、矢狀面。對應的是門平面、桌平面以及輪平面。在舞蹈中,舞蹈雙方面向構成不同的空間,呈現(xiàn)不同的面。比如,摩登舞閉式位于反向并退位,其中,前者是兩個人面對面站著,后面說的是,面向門平面和面向輪平面。此時兩個人的內心空間是不一樣的。前者和后者有分歧。舞蹈調度中,兩名舞者移動軌跡反映的是二人關系。如果將內容與形式結合到一起,則表明客觀事實,與之對應的是內在經(jīng)驗。
內部空間中,《跳完這支舞》描述的是,一個丈夫走之前和愛人跳舞,舞蹈是表現(xiàn)形式,關注的是接觸情緒表達。使用舞伴雙人標準,呈現(xiàn)出獨特的架型變化和空間,表現(xiàn)的是,兩個人你儂我儂依依不舍的畫面和感情。在接觸非接觸兩個角度研究中,首先可以保存原先架構接觸點,包括手與身體,手連接了兩個人的內心,構建的是人物雙方的依依不舍。身體貼合使用托舉動作以及合力移動。在用情至深的時候,翻滾,在動作中隱藏支點。觀眾只能看到兩個人此時的情緒延展,沒有看到舞蹈的動作。在舞蹈期間,使用了各種非接觸形式。包括開始以后,兩個人重疊的站立,男舞者在女舞者后面,女舞者面向觀眾,此時雙方有著不一樣的對應。雖然雙方都看著觀眾,但是男舞者只能看到女舞者,女舞者則是直接面向所有觀眾。雙方對應區(qū)別很大。此時男舞者即將離開,因此需要著重表現(xiàn)女舞者當時的內心,是內心情感的寄托,重新回歸舞蹈的創(chuàng)作。按照空間塑造呈現(xiàn)故事,多樣化呈現(xiàn)各種姿態(tài)。
(二)外部空間表達舞臺和舞蹈者關系
觀眾看舞蹈作品的時候,看的不只有位置和圖形關系,舞蹈者表演中的舞臺構圖、肢體動作同樣會收錄到觀眾眼中,進而觀眾也能發(fā)掘舞蹈者的內心世界,形成自己對于舞蹈者當時內心世界的理解,明白舞蹈構圖特征。觀看屬于強行賦予現(xiàn)實意義和形狀的主觀性。觀看表演期間,觀眾受到視覺層面的沖擊,此時的內心會產(chǎn)生獨特的力,并活躍在人體的大腦。將這種感覺稱作為知覺力,帶給空間不安全定性。因此舞蹈作品其實可以看做是不安定性與安定性空間結合體。
舞蹈作品安定空間中,舞臺背景和舞蹈者形成了平衡關系。觀眾能夠輕松集中注意力,觀察舞蹈者表現(xiàn)的人物內心世界。移動實現(xiàn)了雙人舞支點與重心在表演者之間的轉換。舞蹈安定空間中,摩登舞流動舞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和影響。舞蹈者力量的交流以及重心的轉換是清晰可見的,調度中,將舞臺濃縮到雙人舞蹈者的身上。由雙人訴說,通過支點和身體在三個面中呈現(xiàn)立體結構,突破了摩登舞原本的形式。摩登舞流動性漸漸變成劣勢。如果不考慮摩登舞本身的步伐,其實可以留出很多雙人舞的配合動作,包括外側舞伴、單側引導、反身動作位置、反身動作。舞蹈形式,讓雙人接觸點有了豐富的接觸點,并不遜色低空間舞蹈步伐,是交際舞和國標舞二者區(qū)別中的凈化。為了流動中,能夠創(chuàng)作出更多空間層面的變化,應使用主力腿和地面作用力,還有就是身體對抗。歷史演變中,摩登舞和拉丁舞呈現(xiàn)出不同身體走動律變化和走向。以此為基礎,分析內空間、外空間。摩登舞更多的是呈現(xiàn)外空間,通過對抗能量,在流動中反應動律化。觀眾可以從外部感受,但是此時內心卻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拉丁舞動律關注內在空間。兩腳的重心移動距離逐漸縮短,使用舞伴內心世界,連接制造上肢動律。這種現(xiàn)象和背后多個舞種文化不同有關。前者應對的是上流社會,后者面向的是底層群眾。在兩種不一樣的空間交匯中,鍛造出風格不同的舞蹈。安定空間可以看到的是,安定空間當中,使用肢體表現(xiàn)人物內在關系和心理,需要依靠摩登舞動律,當然也需要接觸中,其他的接觸支點。使用中,考慮人物角色的背景關系,用于統(tǒng)一表達主題。
不安定空間流動非常多。不安定流動和空間不是對等關系,不安定空間也有動態(tài)、靜態(tài)的處理方式。靜態(tài)關系層面,能夠看到,有些舞蹈者的肢體動作不流動時候仍然能夠感受到力的存在。觀察者能夠感受到位置、造型等各個面的變化。如《跳完這支舞》的結尾,女舞者往男舞者肩膀上靠的經(jīng)典畫面,此時雙方?jīng)]有其他動作,只是用雙眼對視,表現(xiàn)內心的感情和向往。男舞者的身體,對應的是舞臺的門平面。女舞者的身體,此時對應的是舞臺的輪平面。即便如此,觀眾卻能夠清晰地看到雙方下一秒即將擁抱。
(三)影響創(chuàng)編空間的因素
首先是道具。道具不僅屬于道具,同時也可以寄托感情。如《再續(xù)前緣》中,烈士軍衣,寄托了妻子對于自己丈夫的想念。
其次是舞臺。舞臺視角呈現(xiàn)的視覺效果、對立關系不同。使用不同的舞臺,可以準確表達感情和含義。
最后是觀眾文化價值觀。觀眾的認知和理解,決定腦海中的思維回憶,能夠產(chǎn)生無限聯(lián)想,充實故事和人物。
在國標舞中,藝術表演舞屬于很重要的內容,發(fā)展前景十分廣闊。國標舞從舞池里面走到舞臺,角色轉換中,目前有實踐以及理論層面的盲點。本文用實踐作品作為參考,研究國標舞中藝術表演類舞蹈的情況。通過空間層面分析研究舞蹈創(chuàng)編模式,強調應當在尊重舞蹈本身的同時,用更多元的方式表達感情。創(chuàng)作的時候,是國標舞舞蹈者和編撰者之間的意識對話過程,尊重原理,發(fā)現(xiàn)不可能,才能創(chuàng)作出空間與角色二者密切平衡的舞蹈作品。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