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1)12-0018-04
古典詩詞吟誦是國學經(jīng)典大樹上的一葉。當下不少飽學有識之士,在基層,尤其是在大中小學,傳承吟誦文化,這是弘揚國學傳統(tǒng)文化,功不唐捐的可喜現(xiàn)象。南通市文聯(lián)退休老干部吳幼益先生,為傳承和弘揚吟誦文化,作了許多探索和研究,被南通大學藝術學院特聘為客座教授。
我國是詩的國度、歌的家邦,詩詞汗牛充棟,優(yōu)伶歌手如林,然而把吟詩與唱歌結合起來的吟唱藝術家卻為數(shù)寥寥。而今改革開放,中華藝苑呈現(xiàn)百花盛開的景象,復興詩詞吟誦正當其時。
2015年12月4日,由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與全美中國作家聯(lián)誼會創(chuàng)辦的,由紐約商務出版社出版的雜志《文化中華》創(chuàng)刊。創(chuàng)刊號上登載了《南通吳幼益首發(fā)經(jīng)典詩詞吟唱DVD推廣中華文化》的信息。
2016年8月27日,中國作協(xié)《詩刊》社、北京市朝陽區(qū)燕堂詩社、上海榮昶公益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第一屆“榮昶杯”新國風詩詞大獎賽頒獎典禮。出席嘉賓有高占祥、葛煥標、李家祥、周其鳳、張玉鳳、龐中華、吳志友等230多人。頒獎大會特邀吳幼益先生現(xiàn)場吟唱詩詞,受到嘉賓們的熱烈歡迎。
2017年1月14日下午,由全國各地詩友組成的“孥霎詩社”,在北京大學朗潤園采薇閣(即北大中國詩歌研究院)舉辦“第十屆幽霎詩會”,與會者不乏各地研究古詩詞的學者。詩會特邀吳先生現(xiàn)場吟唱了20首古典詩詞,與會者大呼過癮。
2020年元月8日,北京商務印書館與南通大學藝術學院在涵芬樓藝術館聯(lián)合主辦吳幼益教授“用精美的吟誦彰顯中華古典詩詞之大美”專題講座。聽眾都是國內文化名流和廣大詩詞愛好者。這一天,正是周恩來總理逝世紀念日,吳教授以周恩來七絕《大江歌罷掉頭東》開篇,表達了對一代偉人無盡的懷念,贏得滿堂喝彩。接下來,他吟唱了陳子昂、李白、杜甫、柳宗元等人的經(jīng)典詩作,使聽眾進入詩詞意境而陶醉忘我。其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曲調如泣如訴,吳教授的吟唱婉轉悲郁,一曲唱罷已是淚流滿面,在場觀眾深受感染,用熱情的掌聲向藝術家致意。
喜馬拉雅,是我國發(fā)展最快、規(guī)模最大的在線音頻分享平臺,也是知名度、影響力、信譽度極高的音頻分享平臺,譽稱“中國第一音頻分享平臺”。自2020年7月下旬開始,吳教授通過該平臺“我要錄音”軟件,吟唱錄制了“聽吟秋居士吳幼益吟誦”詩詞150余首(注:“吟秋居士”是文懷沙老先生贈與吳教授的雅號)。2021年元月,該平臺反饋:2020年不到半年時間,“聽吟秋居士吳幼益吟誦”專輯為最贊的專輯,其中曹操四言詩《觀滄海》的吟唱是最受聽友喜歡、被分享最多次的聲音。吳教授的吟唱受到聽友們的歡迎和傳播。
吳教授年近耄耋,為什么受到如此尊敬和歡迎呢?這要從吟誦這門藝術說起。
首先,我們要弄懂“嗆、誦、吟、唱”的基本概念。所謂“唸”,就是用語音把詩文嗆出來,讀出來,這就是我們常見的嗆書、讀書、識字,用語音表達意思:所謂“誦”,就是用語音把詩文抑揚頓挫地朗讀出來,在這里,語音的作用除了傳達作品內容之外,還表現(xiàn)了誦者的感情:所謂“吟”,就是把詩文哼唱出來,或者半誦半唱,大多即興而發(fā),曲調簡單,古今讀書人都是這樣搖頭擺尾地吟誦;所謂“唱”,就是把詩文唱出來,這里的“唱”是有旋律的,或是按事先創(chuàng)作好的曲調唱,或是即興創(chuàng)作演唱,重在表現(xiàn)作品內容,感染別人。四者中,“吟、唱”與“唸、誦”之間區(qū)別是明顯的:“吟”與“唱”都有唱的成分:而“嗆”和“誦”,只發(fā)出語音而不唱?!耙鳌笔墙橛凇罢b”與“唱”之間的形式。在“嗆、誦、吟、唱”四者中,唱的難度最大,表現(xiàn)力最強。
我國古代,從詩經(jīng)、楚辭,到唐詩、宋詞、元曲,都是可以唱的,在很多文獻資料上可以找到佐證。
自從魏晉出現(xiàn)了文人詩,有些詩只供案頭目讀,間或也可吟一下,但不宜張口歌唱了。自隋唐把作詩列為科舉考試必考科目,吟詩之風日盛,文人聚會常有吟唱節(jié)目。二十世紀初科舉廢除后,新詩崛起,吟唱古詩詞的少了,甚至幾成絕學。改革開放之后,國學大興,吟唱之風遂又復興,常見網(wǎng)上吟唱活躍的信息。從信息中,我們也看到,有人把吟誦與吟唱混為一談,以為拉長尾音的“吟”就是吟唱了;也有人吟唱幾乎是一個曲調,不論吟唱什么詩,都是一個旋律一個腔。吳教授認為,我國宋詞之所以又稱曲子詞,因其是按不同的詞牌及其特定詞譜填詞的。但也有精通音律的文人按詞譜曲,即“自度曲”,不同的詞譜不同的曲。吳教授說,要傳承和光大國學的精華,應大興自度曲。當然自度曲是難些,難在既能準確理解詩意,又能唱出表達詩意富有個性的曲調。古來兼通音律和詩詞的人本來不多,如今更少了。而歌唱家出身的吳教授,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的號召,晚年刻苦鉆研古典詩詞,又盡其歌唱之能事,所以吳教授的吟唱獲得了普遍喝彩。
2015年12月6號下午,“行云——吳幼益中華經(jīng)典詩詞吟唱”DVD光盤首發(fā)式在南通文藝之家報告廳舉行。《江海晚報》報道:“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中華吟誦學會會員吳幼益先生,用特殊的嗓音和厚重的情感,自由抒展地吟唱誦讀,讓在場觀眾大飽耳福,如癡如醉,在情感的跌宕中進行了一次時空的穿越?!?018年9月,吳先生應邀在南通人民廣播電臺音樂頻道,做了一檔“聽吳幼益唱古詩詞”節(jié)目,希望普及推廣古典詩詞的吟唱,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中華詩詞的魅力。在現(xiàn)場播音中,他時而含情誦讀,時而低吟淺唱,時而放聲高歌,聲情并茂地展現(xiàn)中華詩文的獨特韻味。2016年秋天,吳先生巡回于南通大學、江蘇工程學院、南通職業(yè)大學等多所高校吟唱,都獲得熱烈的反響。
年過古稀的吳幼益先生,氣息飽滿,唱功深厚,老當益壯,吟誦沉郁深邃,慷慨高昂,仿佛化身為詩人,將詩情畫意和詩人內心情感演繹得淋漓盡致。更可貴的是,在吟誦之前,吳先生為觀眾解讀詩詞內容,在聲聲吟誦中與古人展開心靈對話,不僅讓觀眾享受吟誦之美,更能體會詩詞之境、詩人之情。
古詩詞吟誦是一門有聲的語言藝術,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門絕學。自周代起,“吟誦”便是中華文人的必修課。吳幼益先生十多年來堅持文化守成,積極開展吟誦活動,促使一些學校重視吟誦國學,豐富校園美育形式,豐盈師生精神生活。
吳教授的吟唱之所以受到熱烈歡迎,是因為他的吟唱具有鮮明的特色:其一,他是男高音歌唱家,音質之嘹亮,音域之寬廣,音色之華美,足以吸引人:吳教授又是一位古詩詞愛好者,對古詩詞之熟諳,對古韻之研究,對詩詞意境之剖析,使人信服。唱與研的完美結合,使他成為名符其實的古詩詞吟誦家。其二,吳先生喜歡自己編曲自己唱,他編寫的吟唱曲,不是簡單采用“一調套千詩”的套路,而是堅持從詩詞作品的內容出發(fā),觸摸詩人的創(chuàng)作動機,知人論世,以意逆志,一詩一曲,體現(xiàn)出作品獨有的思想內涵和藝術魅力。為此,他常常廣泛地從民歌小調、戲曲、古琴曲等諸多音樂素材中吸取營養(yǎng)、尋找靈感,編寫詩詞吟唱曲。以致一些優(yōu)美的外國歌曲音調旋律也成為他創(chuàng)作吟唱曲的素材。為了給唐代詩人崔護七言絕句《題都城南莊》譜寫吟唱曲,吳教授用了古老的英國民歌《斯卡布羅集市》優(yōu)美的旋律來做素材,同樣達到了非常好的藝術效果。綜合他的“自度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以情帶字,以字尋音,以音連句,連句成曲;曲調通順,朗朗上口,依字行腔,字正腔圓;起承轉合,抑揚頓挫,表情達意,反復推敲;按情定調,詞曲諧和,聲情并茂,情意交融。
筆者跟隨吳教授多次參加活動,經(jīng)常聆聽吳先生的吟唱,覺得他的吟唱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奔放自由,舒展自在,高亢嘹亮,感人肺腑。有時發(fā)現(xiàn),同一首詩詞,在不同場合,吟唱有所不同,于是向他請教:“教授的吟唱有沒有固定的曲譜?”
“有啊?!?/p>
“為什么在不同的場合唱得不完全一樣呢?”
吳教授淡然一笑,說:“吟唱古典詩詞主要唱意境,意境是中國藝術美學十分重要的范疇。中國藝術貴在寫意,跟西方寫實的藝術風格是不同的,我是想在聲樂藝術上作一點寫意的探索,不知行不行?”吳教授有所思考地說,“我以為學生按譜唱歌好比畫油畫,寫實:而詩詞吟唱好比畫國畫,寫意。按譜唱歌,音符時值,講究精準,差一點都不行;詩詞吟唱,講究意境,表現(xiàn)味道,不一定百分百照譜唱,創(chuàng)造意境可以隨意一點?!?/p>
為了說明這一點,他分別用古代中西方記譜法闡述他的觀點。他說,西方采用的是五線譜,講究精確性,樂譜整體清晰明了,符號統(tǒng)一明確,每種譜號有規(guī)定的意義,每根線、問有固定音高,每種音符有特定的時值:而中國傳統(tǒng)的記譜法,采用的是文字記譜,這是一種模糊的不確定性記譜法,可由演唱者或演奏者自行把握。中西方記譜法不同是緣于不同的目的:西方記譜法是為了精確地如實表現(xiàn)樂曲;中國記譜法是為了方便人們對音樂意境的備忘,是對音樂大致記憶的輔助。所以,中國古代音樂的傳播不是著力在以譜傳承,更多的是口傳心授。例如傳統(tǒng)戲曲,唱腔只點“板眼”,僅僅將唱腔的基本音高與基本節(jié)奏的輪廓記錄下來,這種程式化的記譜框架為演員們提供了即興發(fā)揮的空間。這正如有些古籍中的記載:“板眼中另有小眼,遠為初學者而設立,善歌者自能生巧,若細細注明轉覺束縛?!币皇坠こ咦V根據(jù)演唱(奏)者的不同理解與修養(yǎng)能力可以在每一次演唱(奏)時有著不同的風韻與創(chuàng)新因素,從而有“一曲多變”的藝術功能。所以,在中國傳統(tǒng)的字譜中,“音”有定音高亦有不定音高:“拍”有定值與不定值;“強弱”是規(guī)律與非規(guī)律的并存:“樂譜”是定量與非定量的結合……這樣的音樂通過口傳心授為演奏者與傳承者留下較多即興性的余地。
吳教授告訴我,如果說西方聲樂重視的是聲音本體,那么中國聲樂更重視發(fā)聲韻味。如果完全按照曲譜的規(guī)定唱,那么京劇就變成了京歌,吟唱就變成了歌唱。
吳教授曾深入大、中院校宣傳國學,為廣大師生吟詠大家熟知的古典詩詞,深受歡迎。2017年至2019年,連續(xù)三年為南通大學附屬中學入學新生,舉辦“用精美的吟誦彰顯中華古典詩詞之大美”專題講座。千名學子鴉雀無聲全神貫注地聽他誦讀和吟唱,對每一首作品的吟誦都報以熱烈的掌聲。尤其是最后壓臺的毛主席詞《沁園春·雪》,在吳教授指揮下,千人起立,按照平仄要求,齊聲誦讀,那種磅礴豪邁的氣勢、跌宕起伏的神韻和強大諧和的氣場,深深地感染了現(xiàn)場的每一位師生。有些青年教師要求吳教授分享他的誦讀經(jīng)驗。他說,我跟你們上課一樣,首先要備好課。對誦讀詩詞的形象、情感、意境,尤其是語言、音韻都要作一些比較深入的研究。
吳教授說,中國漢字有別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語言文字。每個漢字集音、形、義于一體。尤其是音義同構的現(xiàn)象,要特別引起誦讀者的關注。譬如“剛柔、歡悲、天地、東西、動靜、官民、男女、重輕、安危、外內、寬狹、前后、大小、高低、有無、公私、山谷、粗細、善惡、賢愚、進退、笑哭、愛恨”,等等;“剛、歡、天、東、動、官、男、重、安、外、寬、前、大、高、有、公、山、粗、善、賢、進、笑、愛”這些陽性字的發(fā)音,都是響亮、厚壯的,開口都比較大;相反,“柔、悲、地、西、靜、民、女、輕、危、內、狹、后、小、低、無、私、谷、細、惡、愚、退、哭、恨”這些陰性字的發(fā)音,都是沉鈍、拘謹?shù)模_口比較小。由于這種音義同構,詩歌表達的感情色彩則更加明顯了。
每個漢字都有平、上、去、入四個音調,中國詩據(jù)此采用平仄押韻的形式,于是出現(xiàn)了或激越高亢、或低昂沉郁、或簡淡清亮、或重濁宏邁的樂章,其音韻之美變化無端,使人聞之變色,或喜上心頭,或泣下沾襟。
吳教授說,早在南北朝漢字的讀音就被分成“平、上、去、人”四聲?,F(xiàn)代漢語普通話里,“人”聲字已經(jīng)沒有了,已將入聲字派入“陰平、陽平、上聲與仄聲”這四聲的字里。人們又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由于讀音平仄的交替使用而產(chǎn)生抑揚頓挫的效果,所表現(xiàn)的感情色彩就更濃了,于是就有了格律詩詞,按照格律讀詩詞,就能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詩詞的內容。吳教授說,中國古詩詞的誦讀或是吟唱的節(jié)奏,必須稍慢于日常生活中的語速,基本在“中速”“稍慢”“慢”的速度中。只是隨著作品的起承轉合,情緒的變化,有一些段落才出現(xiàn)“由慢到快”或“由快到慢”或“漸快”或“漸慢”的情況。吳教授具體地介紹了他誦讀蘇軾詞《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體會。
吳教授說,這首詞通過對月夜江上壯美景色的描繪,借對古代戰(zhàn)場的憑吊和對風流人物才略、氣度、功業(yè)的追念,曲折地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功業(yè)未就、老大未成的憂憤之情,同時表現(xiàn)了作者關注歷史和人生的曠達之心。全詞借古抒懷,雄渾蒼涼,大氣磅礴,筆力遒勁,境界宏闊,將寫景、詠史、抒情融為一體,給人以撼魂蕩魄的藝術力量,曾被譽為“古今絕唱”。
誦讀時,一定要注意音調的平仄,感情的起伏。吳教授誦讀這首詞的藝術基調是:大氣磅礴、激越豪放、瀟灑曠達、雄渾深沉。
吳教授說,首句“大江東去”,“大”字聲音高亢響亮,“江”字音量不減,時值稍長,“東”字,我的設計是聲音盡管拉長,此時,我仿佛就是千年前的蘇軾,獨立江邊,望著滾滾江水向東流去。然后一個“去”聲音稍弱稍緩。這四個字尤如奇峰凸起,氣勢磅礴,一下子“鎮(zhèn)住”聽眾。
“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蔽蚁胂筇K軾的思緒已經(jīng)跨越千古,腦海中顯現(xiàn)千古以來的英雄人物。語調、語氣是一種“若有所思”的、舒緩的感覺。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周瑜是蘇軾心目中的英雄,誦讀時有一種感懷、抒情的意味,音調和語氣略顯平和而適中。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彼季w回到現(xiàn)實,眼望“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云霄,洶涌的駭浪猛烈地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誦讀節(jié)奏明顯加快,語調急速提升,短促而緊湊。這是上闋誦讀的一個小高潮。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碧K軾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他熱愛祖國的山河大川,他贊頌世代為國建功立業(yè)的英雄。雖然“烏臺詩案”使他蒙難受冤,但面對如畫的江山,他發(fā)出了由衷的贊嘆!誦讀這兩句時,音調應偏高一些,但絕不是一種喊叫聲,而且聲音帶有歌唱性,節(jié)奏抒緩、抑揚頓挫、跌宕起伏。從而給詞的上半闋劃上圓滿的句號。
下半闋的前六句:“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軾傾力塑造了一位青年將領周瑜的形象:他風流倜儻、雄姿英發(fā)、贏得美人心:他成竹在胸、穩(wěn)操勝券、赤壁之戰(zhàn)成就千秋英名。蘇軾如此羨慕周瑜,是因為他覺察到北宋國力的軟弱和遼夏軍事政權的嚴重威脅,非??释蔀槿龂鴷r稱雄一時的豪杰人物,來扭轉這很不景氣的現(xiàn)狀。這正是他之所以要緬懷赤壁之戰(zhàn),并精心塑造導演這一戰(zhàn)爭活劇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機。所以,誦讀前五句時,節(jié)奏比較抒緩,有一種敘達中夾帶著贊嘆的感覺,揮灑自如、瀟灑坦蕩。第六句“檣櫓灰飛煙滅”,語調要有所變化,語氣中帶有對強虜?shù)拿镆暎约皩ζ洹盎绎w煙滅”由衷的贊嘆!
接下來三句:“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毖矍暗恼维F(xiàn)實和被貶黃州的坎坷處境,與他對振興王朝的祈望和報國的壯志,所形成的巨大落差,使蘇軾感慨萬千,情不自禁地發(fā)出自笑多情、光陰虛擲的嘆惋。誦讀時必然是一種空曠失落、悵惘慨嘆的情緒把握。
結尾兩句:“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碧K軾畢竟是一位襟懷超曠、識度明達、善于自解自慰的詩人,詞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跌宕,猶如在高原闊野中奔涌的江水,偶遇坎谷,略作回旋,隨即繼續(xù)流向曠遠的前方。所以這兩句的誦讀,應該凸顯蘇軾超然灑脫,豁然通達、深沉厚重的豪放派詞人的氣概。
清代《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調》里記有《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詞曲譜。吳教授認為這首詞曲的曲調與蘇軾詞的意蘊十分貼切,簡直可以說是一首珠連壁合、不可多得、極為優(yōu)美的經(jīng)典歌曲。吳教授在許多場合誦讀、吟唱這首詞曲,現(xiàn)場氣氛十分熱烈,受到普遍的歡迎和認可。
吳教授自幼愛好古詩詞吟唱,“年既老而不衰”。退休后一天夜里,偶然看到鳳凰臺《文化大觀園》欄目主持人王魯湘采訪吟詠大師文懷沙先生,文懷沙先生吟詠屈原《離騷》中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以求索”時,那曼吟的、深遠悠長的音調,矍鑠睿智、神采奕奕的大師風采,給吳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尋尋覓覓了好幾年,后來深圳的一位朋友人贈送文懷沙先生的兩部吟詠大作《五李詩詞吟賞》《毛澤東詩詞吟賞》,吳先生如獲至寶,這就開啟了他學習古典詩詞吟詠的歷程。吳先生青年時代是一位男高音獨唱演員,后來轉行為藝術生產(chǎn)的組織管理者。但由于一貫比較注重嗓音的保護,所以年過花甲仍保持著良好的歌唱狀態(tài),這是他學習古詩詞吟唱的先天條件。退休后,時間寬裕,能夠從容系統(tǒng)地學習古詩詞,提高古典詩詞的修養(yǎng)和學養(yǎng)。吳先生本著“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怡神養(yǎng)性、延年益壽”的初衷,如饑似渴地學習文懷沙先生等前輩吟詠大師寶貴的文字音像資料。
文懷沙,當代著名國學大師、紅學家、書畫家、金石家、中醫(yī)學家、吟詠大師、新中國楚辭研究第一人。先生家學淵源,吟出名門,是公認的名符其實的吟詠界翹楚。郭沫若先生曾在國際性的詩歌集會上對文氏吟詠藝術大加贊譽。許多內行認為文氏吟詠“遠祧謝安,近承家學:融會古今,內蘊豐富:自具特色,蔚然成家”。2018年6月23日文懷沙先生病逝于日本東京,享壽108歲。
2015年4月7日上午,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北京燕堂詩社協(xié)辦的《文懷沙一百零五歲法書展》開幕式,吳幼益很榮幸地在國家博物館第一次見到鶴發(fā)童顏、風度翩翩的文懷沙先生,聆聽他老人家的即席演講,隨即參觀了他的書法展,對文懷沙先生有了更直接的了解和認識。2015年4月29日上午與2015年12月22日下午,在文老先生的關門弟子、著名詩人、作家林燕蘭女士(筆名空林子)的精心安排下,吳幼益兩次在北京市東安賓館拜望文老先生,聆聽老人家的教誨。
文老先生講:“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拖長聲音的誦讀。”文老強調,吟,區(qū)別于唱。吟主要是用喉嚨,靠鼻腔。晉代的謝安是我國的吟詠大師,正是他倡導了“擁鼻吟”。文老說,中國古典詩詞的創(chuàng)作和欣賞都離不開吟。吟誦與現(xiàn)今所流行的朗誦,是不同的。朗誦,主要是做到字音清楚、感情豐富,雖然個別字音也拖腔,但和吟誦是兩回事。吟誦要求更自然地結合我國語文的音韻特點。詩歌朗誦要用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普通話,而吟誦可以不受這個限制,每一個吟誦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言去吟誦。古人所謂吟味,意思是說,一首詩經(jīng)過反復的吟誦以后,才能分辨出它的味道。杜甫曾經(jīng)說過“新詩改罷自長吟”,意思是說他創(chuàng)作詩的時候,是經(jīng)過了反復的修改,修改以后還要反復吟味,看還有沒有什么字句不妥的地方,字音有沒有什么拗口的地方,讀起來不順的詩很少是好詩??傊?,用豐富而深刻的感情吟誦古詩詞,使人聽了就會直接受到一種感動和感染。
聆聽文老先生一席話,吳幼益開竅了許多。文先生再三囑咐:學習吟誦,就要有一種“我即詩、詩即我”的忘我境界。文老先生特意贈與吳幼益先生“吟秋居士”的雅號,同時還抄錄了他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寫給摯友劉大白先生的一首詩,以示對吳先生寄予厚望。
這些年來,吳幼益教授始終銘記文老先生的諄諄教導,通過對文懷沙先生古典詩詞吟詠的潛心學習和深入研究,真切地體會到,“文人吟詠”的特點是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tǒng)一,不啻是把詩詞吟詠當作一種技藝,而是在吟詠中體現(xiàn)出吟詠者的素養(yǎng)、學識,展示出吟詠者的人格、境界?!拔娜艘髟仭敝刑N含著文人的胸襟、識見和審美趣味,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吳教授深深體會到,學習詩詞吟詠藝術,首先要繼承守正,恭恭敬敬地向傳統(tǒng)學習,同時也要發(fā)展創(chuàng)新,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突出。為此,他在吟唱上,既有古詩詞的氣息和韻味,同時也加入當代聲樂藝術技巧。吳教授善于從文懷沙等前輩吟詠大師的吟詠作品中吸收營養(yǎng),尋找編曲的靈感,編寫中國味很濃的吟唱曲。
誦讀吟唱本是中華詩詞文化中的一門基本功,自從書院式微、新學堂興起以后,這門藝術幾乎陷入“存亡謎絕”的境地,這些年來隨著中華文化的復興,誦讀吟唱漸熱。吳教授高興地說:通過這些年的古詩詞吟誦,我有了更高的美學追求,希望自己的吟誦,能殉更好地展現(xiàn)詩心,點燃詩情,以彰顯古典詩詞之大美;希望自己的古典詩詞吟誦,既能賡續(xù)傳統(tǒng),又能符合當代人的欣賞習慣,吸引更多的人喜愛古典詩詞的吟誦,從而讓中華詩詞吟誦藝術綻放新的光彩。
(責任編輯:莊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