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要得其法,如果僅是自讀自悟,不講讀書的方法、要訣,即使學生讀了很多書,也只會關注那些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卻不會深入思考有價值的問題和寫作的方法、要領。“沒有師傅領進門”的閱讀,學生將會花很多時間,走很多彎路,卻不得其法。沒有了“法”,多讀、多寫只具學習的形式,而無實質(zhì)的意義。統(tǒng)編版教材十分重視學法的指導和語文素養(yǎng)的習得,教師要用好教材中的學法指導。
統(tǒng)編版教材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除按“內(nèi)容主題”組織單元外,還有另一條重要的線索,即“語文要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shù)膶W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單元導語對單元主題、學習要點、學習策略做了提示,課后習題有閱讀方法和學習策略的設計,一課一得,教材通過若干個閱讀常識和能力點的訓練,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建構適合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體系,習得閱讀素養(yǎng)。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精讀課文知識體系和能力點的獲取渠道,把握住教材中的“干貨”,開展有效的閱讀訓練,幫助學生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例如,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學習童話故事類的文章,單元導語提示:“一邊讀一邊預測,順著故事情節(jié)去猜想?!边@是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猜測與推想”,掌握預測的基本方法,嘗試續(xù)編故事,培養(yǎng)學習的想象力。第一篇文章《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旁批的“閱讀提示”:“圖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它應該會答應吧!”幫助學生 “猜測與推想”后面發(fā)生的故事。課后問題以對話的形式,讓學生學習“猜測與推想”的方法:一是預測的依據(jù),二是預測的內(nèi)容,并且讓學生學會從題目、插圖、內(nèi)容等方面展示預測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發(fā)揮想象編故事、續(xù)寫故事的能力,養(yǎng)成“一邊讀,一邊預測后面內(nèi)容”的習慣,借此了解文章整體內(nèi)容,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把書讀仔細,關注文章的細節(jié)。
教材在每個單元都安排了閱讀方法的訓練,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要圍繞能力點,結合不同文體的特點展開訓練,從而幫助學生掌握多種閱讀策略,培養(yǎng)閱讀素養(yǎng)。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指出:“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其實,略讀課文是精讀課文的延伸,是單元閱讀方法和讀書方法的運用。在略讀課上,教師要讓學生嘗試運用從精讀課文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開展自主閱讀,培養(yǎng)學生讀懂文章、欣賞文章的能力,通過略讀課教給學生速讀、瀏覽、跳讀、猜讀、非連續(xù)文本閱讀等實用的讀書方法,實現(xiàn)從學課文向學閱讀轉變。因此,略讀課的學習目標要簡明、易操作,以學生自我閱讀實踐為主線,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他們自求自得,將精讀課所學的閱讀知識、閱讀策略和習得的能力有效遷移、拓展,從而掌握自主閱讀的本領。
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幾乎每個單元都安排1~2篇略讀課文,其中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和第四單元分別安排了2篇略讀課文。略讀課文的安排,旨在把精讀課學習的方法加以沉淀和運用,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學生只要了解課文大意,說出感受、看法即可。個別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語都可以跳過,學習過程中可以采用“任務驅動”自主學習、“同伴交流”互助學習、“集體碰撞”發(fā)現(xiàn)問題、方法遷移解決問題的流程展開教學。
例如,學習三年級上冊略讀課文《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時,可以先運用本單元學習的“猜測與推想”方法作為任務驅動,在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文章的題目、插圖、生活常識、文章內(nèi)容里的一些線索,運用適當?shù)姆椒右灶A測,使學生提升想象力;然后,同伴交流自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自己的預測,比一比誰的預測更合理、更有趣,并將預測的內(nèi)容與老師講的故事內(nèi)容相比,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接著,集體交流自己是依據(jù)什么方法對故事內(nèi)容進行預測的,說出自己預測的合理性和不足之處,結合故事要表達的主題加以完善;最后,運用本課掌握的“猜測與推想”方法,說說“故事后面可能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并說說為什么這么想,再聽老師把故事講完,通過比較閱讀培養(yǎng)學生“猜測與推想”的能力。例如第14課略讀課文《不會叫的狗》,學生可以采用上述學習方法,預測后面發(fā)生的故事,給故事補充三種結局。
略讀課要化“教”為“讀”,化“教”為“學”,教師只是讀書活動的組織者與參與者,教師給出方向,拋出問題,讓學生自己讀,把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策略運用到略讀課文中,掌握通過自主性泛讀練習,讀懂一篇文章,產(chǎn)生自主尋求答案的本領。
光學書上的課文,即使掌握了閱讀的方法,不實踐運用,不開展大量的拓展閱讀,學生的閱讀能力、語文素養(yǎng)也難以提升。溫儒敏教授指出:“語文教學的效果好不好,不只是看課內(nèi)和考試,很大程度上要看課外,看是否培養(yǎng)了閱讀的興趣和習慣?!币虼?,閱讀教學要將課內(nèi)引向課外,通過閱讀鏈接、群文閱讀、單元閱讀推薦、師生共讀等多種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拓展閱讀的視野。
統(tǒng)編版教材倡導的“1+X”的拓展閱讀法是一種很好的辦法,即精讀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泛讀或者課外閱讀的文章,讓學生自己讀。選擇閱讀的文章或書籍不能光讀淺顯易懂的書,這樣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教師有必要向學生推薦各種類型的甚至有一定難度、深度的文章和書讓學生讀,讀不懂也沒關系,關鍵是積累和熏陶。例如,學習三年級上冊第12課《總也倒不了的老屋》后,可以為學生提供《白鴿子和紅氣球》《想要被馴順的狐貍》《連環(huán)畫里的老鼠》《一只喜歡流浪的碗》這些同類文章,讓學生開展群文泛讀。學完這個單元,結合單元中的“快樂讀書吧”,推薦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稻草人》《小王子》,通過廣泛的自主閱讀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過程中,教師和家長要“以身示范”。統(tǒng)編版教材小學從一年級開始就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和“快樂讀書吧”欄目,目的就是讓父母和孩子一起讀,教師和學生一起讀,大家一起談談書中的故事,交流內(nèi)心的感受,再共編閱讀小報,參與課外閱讀活動。我們用自身閱讀示范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用“活動”催生“活力”,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愛上課外閱讀,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養(yǎng)成主動閱讀的習慣。
總之,教師在運用教材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要將“精讀”“自讀”和“課外閱讀”當作一個整體加以實施。精讀是用例子,教方法;自讀,是教師學會放手,讓學生用多種方法去自主閱讀;課外閱讀則是實踐運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養(yǎng)成閱讀習慣。只有運用“三位一體”法,中年級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才能在閱讀實踐中逐步習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