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亮,張 妍(通訊作者)
(蘇州市立醫(yī)院放射科 江蘇 蘇州 215001)
隨著近些年臨床診斷技術的不斷提高,腰椎X線平片、CT檢查、磁共振檢查、電生理檢查等成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重要輔助手段,促進了腰椎間盤突出癥檢出率、準確度的有效提升[1]。有研究發(fā)現,檢查手段不同所產生的檢查效果也不同,相對于CT檢查而言,磁共振檢查具有更高的臨床診斷價值[2]。鑒于此,本研究以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在我院行腰椎間盤突出癥診療的100例患者為例,就CT診斷與MR診斷效果進行了觀察探究,現報告如下。
研究對象采集于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共100例,來自于我院骨科進行腰椎間盤突出診斷和治療患者。其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齡最小26歲,年齡最大70歲,平均(50.25±5.69)歲;病程最短0.5年,病程最長28年,平均(15.62±4.98)年;腰痛99例,腿痛100例,腰部活動受限70例,下肢肌肉無力44例,下肢運動障礙35例,下肢感覺障礙63例。
納入標準:(1)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2)行CT診斷、MR診斷者;(3)在院接受手術治療者;(4)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者。
排除標準:(1)溝通困難者;(2)合并心血管疾病者;(3)存在腎臟、肝臟等功能障礙者;(4)對臨床診療行為配合度低下者。
1.2.1 CT檢查
采用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生產的64排螺旋CT進行檢查,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指導患者取仰臥位,雙腿稍稍屈伸,定位之后使患者腰椎間盤連線與CT掃描基線保持水平,進行檢查。參數設置:掃描層厚3 mm,掃描層間隔3 mm,軟組織窗寬200~300 HU,窗位40~60 HU,骨窗窗寬2 000~3 000 HU,窗位300~600 HU,調整窗位500~600 HU。分別對患者L3~L4椎間盤、L4~L5椎間盤、L5~S1椎間盤進行掃描,并將結果傳送到工作站處理。
1.2.2 MR檢查
采用飛利浦Ingenia1.5T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進行檢查,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指導患者取平臥位,給予其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掃描,矢狀面T1WI加權成像、T2WI加權成像、橫斷面T2WI成像等,必要時進行冠狀位掃描。T1WI加權成像回波時間為可設置為16 ms,重復時間設置為500 ms;T2WI加權成像回波時間可設置為90 ms,重復時間設置為5 100 ms。在檢查過程中需要全面掌握患者椎間盤信號、椎體形態(tài)變化情況,觀察是否存在硬膜囊壓迫、椎管狹窄等問題,并將檢查結果傳至工作站進行后續(xù)處理。
由兩名經驗豐富醫(yī)師進行閱片,如二者意見不一,則加入第三名醫(yī)師遵循少數服從多數原則進行最終診斷結果判定。
對研究對象手術病理診斷結果、MR診斷與CT診斷結果(包括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誤診率、漏診率、診斷符合率)以及CT及MR診斷中腰椎間盤突出征象檢出率進行觀察、統(tǒng)計和比較。
根據表1統(tǒng)計結果可知:MR診斷的靈敏度為95.92%(93/98),特異度為100.00%(2/2),陽性預測值為100.00%(94/94),陰性預測值為33.33%(2/6),誤診率為0.00%(0/2),漏診率為4.08%(4/98),診斷符合率為96.00%(96/100)。
表1 CT診斷結果與手術病理診斷結果比較(例)
根據表2統(tǒng)計結果可知:CT診斷的靈敏度為86.73%(85/98),特異度為50.00%(1/2),陽性預測值為98.84%(85/86),陰性預測值為71.43%(1/14),誤診率為50.00%(1/2),漏診率為13.27%(13/98),診斷符合率為85.00%(85/100)。
表2 MR診斷結果與手術病理診斷結果比較(例)
MR診斷征象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CT與MR各征象檢出率比較[n(%)]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腰腿痛常見原因,病因較多,除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這一基本因素外,其發(fā)生和發(fā)展受外力損傷、風寒濕侵擾、腰骶先天異常、腰姿不正、長期過度負重、不良生活習慣等影響較大[3]。同時研究表示腰椎間盤突出癥發(fā)病率較高,約為3.7%~5.1%,60%以上患者為青年患者,90%以上患者存在腰痛、坐骨神經痛等癥狀,70%~90%患者存在反射異常、感覺異常、骶棘肌痙攣等癥狀。如患者治療不及時,容易發(fā)生多種并發(fā)癥,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4]。多數患者可通過保守治療控制,但也有1%左右患者需要手術治療改善。為保證臨床治療方案應用的科學性、有效性、適宜性,應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效果,能夠給予患者早期準確識別和診斷。
CT診斷與MR診斷是臨床常見影像學診斷技術。CT診斷可依托高靈敏度的探測器,采用精確準直X線束、γ射線、超聲波等對檢查部位進行斷面掃描,在短時間內獲取清晰影像,便于醫(yī)務人員掌握檢查部位具體情況,進行疾病類型、嚴重程度等判定。研究發(fā)現,腰椎間盤突出癥的CT診斷中,可見椎間盤突出、神經根壓迫、椎管狹窄、椎間盤脫出髓核游離等征象。在實踐操作過程中,醫(yī)務人員可根據這些征象檢出情況,結合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表現,檢出腰椎間盤突出癥。MR診斷屬于非放射性檢查,主要通過磁共振信號獲取信息生成圖像完成疾病檢查。MR診斷對組織、血管、神經、肌肉等均具有較高分辨率,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中,可通過多序列掃描全面獲取患者椎間盤情況(如位置、形態(tài)、密度等)。趙群海[5]、趙文卓[6]等研究者研究表示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中MR的陽性檢出率高于CT診斷,MR分辨率更高,能夠克服CT在椎間盤游離征象診斷中存在的限制,準確顯示患者游離髓核情況,便于患者病變類型、病情嚴重程度的鑒別和判定。在本研究中,以手術病理診斷為準,分析CT診斷與MR診斷效能,發(fā)現MR診斷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診斷符合率均高于CT診斷,誤診率、漏診率均低于CT診斷。與此同時,在腰椎間盤突出癥征象檢出中,MR診斷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尤其是對椎間盤游離、脊髓變形、硬膜囊壓迫等征象,二者比較差異顯著,與既有研究結論基本相符。說明CT及MR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MR診斷效果更好。但值得注意是,MR診斷費用較CT昂貴,且不適用于具有幽閉恐懼癥人群[7]。因此,在臨床實踐中,建議首先考慮MR診斷,具體則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合理選擇診斷方法,能夠在保證疾病診斷結果準確、有效的同時,提高疾病診斷綜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