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鵬
(棗莊市立醫(yī)院核醫(yī)學科 山東 棗莊 277100)
近幾年,惡性腫瘤總的發(fā)生率逐步升高,而對于骨骼而言,其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就是骨轉移瘤,對患者的生命造成了極大的威脅[1]。所以,對骨轉移瘤患者來說,臨床中盡早對其進行診斷、治療,能夠保障其預后。放射性核素骨顯像檢測能夠更為清楚地顯示出患者骨骼方面的情況,其各項操作十分簡便,且其成像也更為清楚,但是,其特異度不夠理想,需要聯(lián)合其余檢測才能夠進行明確診斷[2]。而對于單光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融合圖像檢測來說,其能夠更為清楚地顯示出全身骨顯像中的各個不確定性病灶,在對病灶進行鑒別期間十分關鍵;同時,其還可以給予更為詳盡的各類解剖信息,進而增強診斷的總檢出率。在應用SPECT/CT融合圖像檢測后,僅需進行一次檢測,就可以得到SPECT、CT方面的信息,能夠獲得更為理想的效果[3]。本研究特選取本院86例疑似骨轉移瘤患者,分別采取兩種不同的檢測方案,分析并研究SPECT/CT融合圖像檢測、全身骨顯像(WBBS)檢測的應用效果與價值。
選取2018年12月—2020年11月我院接收的疑似骨轉移瘤病例86例,對患者均開展WBBS檢測、SPECT/CT融合圖像檢測。男、女依次是49例、37例;年齡范圍于36~61歲,平均數(shù)在(48.70±9.32)歲。
納入標準:兩組病人的臨床資料均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與批準,病人及(或者)其家人對本次研究一律知情同意;兩組病人均病人具備正常的語言表達能力與理解能力,且均表現(xiàn)出高度的治療積極性,能主動與醫(yī)務人員配合。
排除標準:將伴有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抑郁癥、雙相障礙、狂躁癥等病人排除;將合并嚴重心臟疾病、肝臟疾病及腎臟疾病者排除;將對本次藥物存在過敏癥狀者排除;將距離本次治療前兩個月內使用過其他藥物治療者排除。
對患者均開展WBBS檢測、SPECT/CT融合圖像檢測。應用SPECT/CT儀,對患者施予99mTc-亞甲基二磷酸鹽(99mTc-MDP)110 MBq,進行靜脈注射,之后,告訴患者在2h中需要多喝水,在2~5 h后,進行顯像,在開展檢測以前,告訴患者需要排盡尿液,同時,告訴患者需要取下自己的各類金屬物品,防止金屬偽影帶來相應的影響。在開展WBBS檢測期間,應用低能高分辨型準直器,輔助患者處于仰臥位,在進行檢測期間,對于全身的前位、后位,均需要一次性就完成,把床速設定為18 cm/min。在全身顯像完成后,對感興趣區(qū)域進行融合斷層顯像,借助雙探頭進行平行顯像,在進行180°的旋轉后,開展CT檢測。
WBBS:(1)沒有發(fā)生腫瘤骨轉移:具有異常性放射性分布區(qū),在骨折、外傷部位,肋骨具有異常性分布,與肋骨長軸間處于垂直的狀態(tài)下。四肢關節(jié)體現(xiàn)出放射性異常性分布,均具有對稱性。(2)發(fā)生腫瘤骨轉移:具有異常性放射性濃聚區(qū)域或是稀疏區(qū)域,沒有對稱性,肋骨濃聚體現(xiàn)出圓形、長條形,脊柱放射性病灶處于椎體內部、椎弓根。
SPECT/CT融合圖像:在對全身骨顯像進行診斷期間,在出現(xiàn)了異常性濃聚病灶后,把其當作核心,進行SPECT/CT融合圖像檢測,若WBBS并未出現(xiàn)顯著性異常,可以參照患者出現(xiàn)疼痛的部位對其進行SPECT/CT融合圖像檢測。(1)沒有發(fā)生腫瘤骨轉移:處于異常性放射區(qū)域中的分布區(qū)或是手術區(qū),CT體現(xiàn)出非病理性骨折、良性骨病變。(2)發(fā)生腫瘤骨轉移:具有異常性放射性分布區(qū),在排除出手術、骨折的基礎上,CT指出出現(xiàn)溶骨性、成骨性方面的骨質損傷,且在其周圍具有由于軟組織所引發(fā)的腫塊暗影。
此次研究收集的所有數(shù)據(jù)一律采取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兩組的診斷效果用(%)表示,χ2檢驗組間差異性,P<0.05時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分析表1中的數(shù)據(jù)可知:骨轉移、良性患者依次是64例(74.42%)、22例(25.58%)。檢出病灶共254處,而其中,骨轉移、良性依次是192處(75.59%)、62處(24.41%)。SPECT/CT融合圖像檢測的總準確度、靈敏度、特異性較之于WBBS檢測高(P<0.05)。
表1 診斷效果[n(%)]
許多惡性腫瘤都會在骨骼中發(fā)生轉移,臨床中在對骨轉移瘤進行明確診斷期間,大多都是應用病理檢測,以確定骨轉移瘤有關的情況[4]。因為在進行病理檢測期間,較易給患者帶來相應的創(chuàng)傷,所以,其總的依從性不夠理想,具有更高的困難度。為此,臨床中找到具有更少創(chuàng)傷、十分安全的診斷方法是十分關鍵的。對于WBBS檢測而言,其對于骨轉移瘤具有更高的靈敏度,能夠一次性地對全身骨骼進行成像,較之于CT具有更為理想的效果,現(xiàn)階段,其已經被十分普遍地應用至腫瘤骨轉移的各項診斷中;但是,其特異度不夠理想,且較難全方位地顯示出部分發(fā)生重疊的病灶,其對于脊柱病變大多都不具有特異性,這就較易引發(fā)漏診、誤診,最終,使得患者失去了最為適宜的治療機會[5]。骨的核素顯像應用十分普遍的顯像劑就是99Tcm-MDP,在對其進行靜脈注射后,能夠與骨骼中的各類無機鹽成分間彼此吸附,并與各類有機成分間彼此融合,被濃聚至骨骼。在轉移性骨腫瘤中具有更多的溶骨性病灶,而具有更少的成骨反應,這一顯像劑較難被吸附至骨中,在WBBS檢測中大多會體現(xiàn)出陰性,較易引發(fā)漏診[6]。而在進行SPECT/CT融合圖像檢測期間,可以發(fā)現(xiàn)更多WBBS無法顯示出來的病灶。SPECT/CT融合圖像檢測能夠增強WBBS圖像所具有的組織對比度,以更為準確地對部分復雜結構的骨骼進行定位,且對部分WBBS檢測較難明確診斷的病灶能夠借助斷層、融合圖像來進行明確診斷,極大地提升骨轉移瘤的總檢出率。對于SPECT/CT融合圖像檢測而言,其可以對骨轉移瘤進行分型,共包括了成骨型、溶骨型、混合型,而其中,在出現(xiàn)溶骨型后,其各個病灶會體現(xiàn)出放射性濃聚或是稀疏,或是體現(xiàn)出溶骨病灶邊緣性異常濃聚,CT體現(xiàn)出骨質密度有所下降,骨皮質破壞出現(xiàn)中斷,在其周圍會具有軟組織影,最為普遍的就是肺癌骨轉移,不過,肺癌骨轉移也會出現(xiàn)成骨型或是混合型;對于成骨型而言,最為普遍的就是前列腺癌,大多都是先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了轉移,再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了原發(fā)病灶性前列腺癌,CT體現(xiàn)出局部骨質密度有所上升,邊界十分清楚,前列腺癌出現(xiàn)溶骨型是相對來說較為罕見的;對于混合型而言,其會體現(xiàn)出異常性放射性濃聚,CT體現(xiàn)出成骨型、溶骨型方面的骨質破壞,最為普遍的就是乳腺癌。SPECT/CT融合圖像檢測所顯示出來的各類良性病灶較之于WBBS檢測優(yōu),例如,對于椎體局部骨質增生而言,WBBS檢測會體現(xiàn)出濃聚灶,有時較難對其進行鑒別,而SPECT/CT融合圖像檢測可以更為清楚地顯示出椎體中的各個良性病灶。
綜上所述,骨轉移瘤診斷工作中應用SPECT/CT融合圖像檢測較之于WBBS檢測能夠改善患者診斷效果,促進其疾病康復,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