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作色
(欽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放射科 廣西 欽州 535099)
臨床上對于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的診斷方式有很多,其中包括了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CT血 管 成 像(CT angiography, CTA)及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等,其中DSA一直是作為診斷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病的金標準,但是隨時間及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CTA技術不斷得到發(fā)展與改善,逐漸成為了臨床上診斷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疾病的首要檢查手段[1]。本文為探討低管電壓CTA在診斷急性下肢動脈栓塞中的應用價值及對診斷率,將86例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患者納入觀察,具體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9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患者8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3例。對照組:男患者23例,女患者20例,年齡22~77歲,平均年齡(56.37±2.98)歲,病程2個月~3年,平均病程(1.35±0.77)年;觀察組:男患者22例,女患者21例,年齡23~76歲,平均年齡(56.91±2.57)歲,病程3個月~3.5年,平均病程(1.37±0.89)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均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確診為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疾病,且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會批準通過,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
兩組患者采用的儀器均為128層德國西門子雙源CT(Siemens CT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具體檢查方法如下:(1)患者平躺取仰臥位,足先進,以3.5~5.0 mL/s的速率給患者注射320 mgI/mL的碘克沙醇注射液(國藥準字 H20103675,規(guī)格 100 mL:65.2 g)80~ 120 mL,根據患者的具體體質情況調整用量及速率,然后以同樣速率注射0.9%氯化鈉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53227,規(guī)格10 mL:90 mg)30 mL。(2)采用追蹤法在注射藥物10 s后開始追蹤檢測,當閾值強化達到230 Hu時,利用自動觸發(fā),延遲7 s時間后開始進行螺旋掃描。掃描范圍包括追蹤檢測點(腹主動脈下端髂動脈分叉上1 cm的地方)到雙側足底。(3)對照組患者的掃描管電壓設置為120 kV,自動管電流模式,掃描層厚5 mm、轉速:0.5 s/r、螺距0.9、矩陣512×512、重建層厚≤1 mm、重建算法:軟組織算法、準直寬度設為128×0.6 mm、掃描視野(FOV)需包括肢體周圍皮膚;觀察組患者的掃描管電壓設置為100 kV,其余掃描參數與對照組相同。(4)兩組患者的所有掃描數據將傳輸到西門子工作站,并有專業(yè)醫(yī)師進行急性下肢動脈栓塞圖像處理。
由兩名以上的專業(yè)醫(yī)師進行急性下肢動脈栓塞圖像處理,觀察兩組圖像的質量,以主觀評分、血管內密度(VD)、信噪比(SNR)、噪聲及對比噪聲比(CNR)為指標;對比兩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觀察兩組患者掃描過程中的電離輻射劑量,指標包括ED、DLP、CTDI、掃描長度等。
本研究均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用()來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來表示,采用χ2檢驗,當P<0.05時,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噪聲及VD值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其余參數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圖像質量相關參數對比()
表1 兩組患者的圖像質量相關參數對比()
組別 例數 主觀評分 噪聲/HU VD/HU觀察組 43 3.72±1.03 36.13±6.21 537.12±121.11對照組 43 3.51±1.11 29.77±4.86 428.14±106.21 t 0.909 5.289 4.436 P 0.366 0.000 0.000組別 例數 SNR CNR觀察組 43 17.16±3.24 15.11±3.27對照組 43 16.54±3.27 14.48±3.45 t 0.883 0.869 P 0.380 0.387
觀察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97.67%)顯著高于對照組(88.37%)(P<0.05);且掃描過程中的電離輻射劑量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及掃描過程中電離輻射劑量相關參數對比()
表2 兩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及掃描過程中電離輻射劑量相關參數對比()
組別 例數 ED/msy DLP/mGy·cm CTDI/mGy觀察組 43 3.22±1.04 221.12±30.11 20.15±5.34對照組 43 7.66±3.45 357.61±77.23 28.56±7.33 t/χ2 8.080 10.798 6.081 P 0.000 0.000 0.000組別 例數 掃描長度/cm 診斷準確率/n(%)觀察組 43 104.51±6.12 42(97.67)對照組 43 105.87±6.33 38(88.37)t/χ2 1.013 6.661 P 0.314 0.010
動脈栓塞是指來源于心臟或動脈壁脫落的血栓或粥樣斑塊等栓子隨血流向遠端動脈流動,卡在口徑比栓子小的動脈并堵塞管腔,導致肢體、器官和組織出現缺血甚至壞死,動脈栓塞一般都是急性發(fā)作,因其發(fā)病快且四肢無力而得名,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是動脈栓塞的一種,下肢是動脈栓塞高發(fā)部位,該病的主要癥狀表現為肢體疼痛、行動不便、皮溫降低及動脈搏動減弱[2-3]。隨著老齡人口的不斷增加,心臟疾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疾病逐年增加,導致動脈栓塞的發(fā)病率也逐年增加。有研究數據顯示,大約有80%~90%的下肢動脈栓塞的栓子來源與心血管疾病,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需要加強對心血管疾病的重視,加強預防。動脈栓塞是一種極其兇險的急癥,死亡率極高,如果診斷不及時,輕則手術截肢,重者危及生命,眾多的相關研究文獻對其死亡率都有記載,其中平均死亡率高達38%[4]。因此加強對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患者進行診斷,能夠根據病癥具體情況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疾病的診斷并不難,且臨床上可用的方法較多,包括DSA、MRA、CTA及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等。DSA能夠具體觀察血管病變及對血管狹窄處進行定位測量,其分辨率高、檢查時間短、造影劑用量少,在以前,一直是作為診斷下肢血管病變的首要診斷方法,但是由于DSA屬于有創(chuàng)檢查且費用高昂、并發(fā)癥多等缺點,它已逐漸退出臨床的使用;MRA診斷的分辨率高、對比度好、能夠有效地發(fā)現病變,且無輻射,但由于其禁忌證范圍較廣、檢查時間長,雖然臨床上對其的使用頻率較高,但是MRA始終無法成為下肢血管病變的首要診斷方式。CTA是一種無創(chuàng)或者微創(chuàng)的檢查,對患者的身體造成的損傷較小,自從在臨床上推廣以來,便以非??斓乃俣冗M行著更新與改善,其掃描速度變得更快,圖像后處理功能更加強大,且對下肢血管病變的診斷率更高,已經成為臨床上檢查下肢動脈疾病的首選方法。有研究認為,下肢血管疾病的患者在進行CTA檢查時的敏感性、特異度及準確率都高達90%以上,但進行雙下肢CTA檢查也因其掃描范圍過大而造成電離輻射劑量過大的情況[5]。通過眾多的研究對比可以發(fā)現,進行雙下肢CTA檢查時的電離輻射劑量與掃描管的電壓值有著密切關系。
本研究中,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均采用128層德國西門子雙源CT(Siemens CT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進行掃描,除了掃描管電壓值外,其余掃描參數均相同,研究結果發(fā)現,觀察組患者的噪聲、VD值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其診斷準確率(97.67%)顯著高于對照組(88.37%)(P<0.05);且觀察組的ED、DLP及CTDI值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診斷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的臨床中采用低管電壓CTA,能夠提升患者疾病的診斷準確率,減少患者在掃描中受到的電離輻射劑量,應當在臨床檢查中受到重視與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