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猷芬
“我不叫張海迪,我叫張海晶……”
在都昌縣大港鎮(zhèn)鹽田村,有個自強脫貧的“外來媳婦”張海晶。和張海迪相似的是,她也是個自強不息的“輪椅姑娘”。通過自己的努力,她為自己的輪椅插上了一雙自由飛翔的“翅膀”。
1990年出生的張海晶,是浙江麗水人。2008年,正值花樣年華的她,在一次陽臺收衣服時不幸從六樓墜落,盆骨粉碎性骨折,脊髓斷裂,脾臟破裂切除,昏迷了三天三夜,住院4個月,做了3次手術(shù)!雖然生命被挽救回來了,但她卻失去了雙腿,從此只能終身坐在輪椅上。
突如其來的打擊,讓張海晶在家整整“躲”了一年多,與外界失去了聯(lián)系。200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接觸了繪畫,隨后便深深地入了迷,每天都坐著輪椅去學(xué)畫畫。在大家的鼓勵下,張海晶逐漸從痛苦中走了出來,開始主動接觸社會,立志改變自己的生活。
2014年,張海晶在紹興認識了都昌小伙但譽超。但譽超也是一位殘疾人,從小沒有了右手手掌?;蛟S是類似的人生經(jīng)歷,讓兩人墜入愛河。
2015年,張海晶跟隨但譽超來到都昌,成為了一名“外來媳婦”。從那之后,她的網(wǎng)名和畫作的落款就定格為“但夫人”。
2016年,張海晶家被精準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讓她感受到了來自黨和政府及社會的關(guān)愛。在當?shù)劓?zhèn)村的幫助下,她加入了都昌縣美術(shù)家協(xié)會。一些愛心人士和藝術(shù)愛好者紛紛前來義購和收藏張海晶的畫作,不但讓她有一種追求藝術(shù)的成就感,也讓她為家庭增加了實實在在的經(jīng)濟收入。
有了黨和政府的關(guān)懷,通過自身努力,加之社會各界幫扶,2018年,張海晶一家順利實現(xiàn)了脫貧。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張海晶積極融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她用手中的畫筆,為周邊的留守兒童和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子女傳授繪畫技能,繪就一幅幅多彩的脫貧攻堅畫卷。
2017年春季,張海晶在家中創(chuàng)辦了“至鼎美術(shù)培訓(xùn)室”,意在普及農(nóng)村美術(shù)教育,特別是為貧困戶子女打開一扇繪畫的窗。2018年9月,在九江市政法委駐鹽田村脫貧攻堅第一書記許迎新的幫助下,來自九江的黃明燦老師和張海晶一道,在鹽田村共同成立了大港景泰藍版畫藝術(shù)中心。在中心,學(xué)員們不僅可以學(xué)到技藝,還可以通過計件的方式拿到報酬。
“遇到挫折與困難時候,最容易走出來的途徑,就是先要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要融入社會,其實只要自己努力了,有一份自己的夢想,有自己的天地,周圍人會給你一份幫助的”——這,就是張海晶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