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君
冬春季節(jié)轉(zhuǎn)換之際,氣溫變化非常大,稍不留神就很容易感冒。這時,我總會想起小時候,父母常用的一個治療感冒的土辦法:燒一碗熱騰騰的面條,撒上滿滿的胡椒粉,趁熱吃下去,然后蒙頭睡上一覺。按照父母的說法就是,用這碗胡椒面來發(fā)一發(fā)汗,把身上的寒氣逼出來,感冒就會好了。
當然,人們在吃面條時愛撒胡椒粉,更多的并不是為了治感冒,而是為了增香開胃。關(guān)于這一點,相信吃過黑椒牛排的人一定會有更深的感受。撒了黑胡椒粒的煎牛排散發(fā)著一股辛辣而獨特的香味,令人食欲大增。
沒錯,胡椒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種香辛料植物,素有“黑色黃金”和“香料之王”的美稱。從古到今,它不僅廣受世界各地人們的青睞,甚至曾經(jīng)一度到了令人癡狂的程度。
說起人類利用胡椒的歷史,那可是相當悠久了。早在公元前1223年的古埃及,有一位名叫拉美西斯二世的法老去世,人們在將其遺體制成木乃伊的時候,就曾在他的鼻孔中塞入胡椒子。這幾粒在法老木乃伊的鼻孔中歷經(jīng)了滄桑歲月的胡椒子,足以證明胡椒在3000多年前就已被視作極為尊貴的東西了。
不過,胡椒的原產(chǎn)地并不在埃及,而是在印度的馬拉巴爾海岸地區(qū)(今印度喀拉拉邦)。也就是說,胡椒的利用史其實可以追溯到更早時期。不過,限于當時極其有限的生產(chǎn)技術(shù),那時的胡椒還屬產(chǎn)量極少、特別稀有的奢侈品,不然也不可能被放在法老木乃伊的體內(nèi)。
當胡椒真正作為商品開始傳入埃及,已經(jīng)是1000多年后的中世紀了。隨著種植技術(shù)和地區(qū)貿(mào)易的不斷發(fā)展,阿拉伯商人將來自印度的胡椒轉(zhuǎn)手推銷給從歐洲趕來的威尼斯商人。為了抬高物價,他們向威尼斯商人宣稱:胡椒只能生長在瀑布之下,且邊上還得有巨龍看守,可見多么來之不易。這種天方夜譚般的說辭,又被威尼斯商人帶到了歐洲,并且以訛傳訛,廣為流傳。一時間,胡椒被神化成來自天堂的種子,受到歐洲民眾的推崇和仰慕。當時,一粒胡椒的身價可與一枚金幣相媲美,因而被大家視為“黑色黃金”。
胡椒為什么會在歐洲受到如此高的禮遇呢?除了商人的包裝宣傳,更重要的一點,應該與歐洲人的飲食習慣有關(guān)。眾所周知,歐洲人喜肉食,但當時的保鮮和烹調(diào)技術(shù)比較落后,烹調(diào)出的食物的味道常常差強人意。來自異域的神秘香料胡椒的出現(xiàn),讓歐洲人頓感眼前一亮,經(jīng)胡椒腌制和烹調(diào)后的肉類,不僅易于保存,而且味道特別鮮美,帶有一種獨特的辛辣風味。可是,歐洲距離胡椒的原產(chǎn)地—印度很遠,當?shù)赜譄o法種植,因此,運到歐洲后的胡椒的價值堪比黃金。食用珍稀的胡椒當然也就成了權(quán)勢與地位的一種象征。
歐洲人對胡椒的癡迷和追尋,甚至還轉(zhuǎn)化成了推動歷史發(fā)展進程的一種神秘力量。401年,東方日耳曼人中的一支大軍—西哥特人,在勇士阿拉里克的率領(lǐng)下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向羅馬城發(fā)起進攻,他們此戰(zhàn)的目的便是為了索要胡椒和黃金。11世紀,羅馬天主教皇烏爾班二世發(fā)動了持續(xù)近200年的十字軍東征,尋找和掠奪胡椒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
到了15世紀,在原產(chǎn)地印度與消費市場歐洲之間,胡椒的身價仍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當時,1千克胡椒在印度的售價為一兩克白銀;到了亞歷山大港,胡椒的價格就成了10~14克白銀;再到威尼斯,便可賣到14~18克白銀;而到了歐洲各消費國,這1千克胡椒的身價竟然飛漲到了二三十克白銀??删驮谶@時,歐亞大陸間的胡椒貿(mào)易因為宗教信仰等原因漸漸中斷,已經(jīng)離不開胡椒的歐洲各國心急如焚。于是,他們嘗試開辟海上新航路,并由此發(fā)現(xiàn)了美洲新大陸。為了搶占胡椒的貿(mào)易份額,西班牙、葡萄牙、英國、荷蘭等國紛紛向外擴張,從此拉開了殖民歷史。
作為與胡椒原產(chǎn)地相毗鄰的中國,也很早就開始進口和食用胡椒了。有一種說法是,胡椒乃唐代玄奘法師到西域取經(jīng)時,從天竺國攜回。事實上,中國人食用胡椒的歷史肯定要比這更早,因為在晉代的《博物志》上就已經(jīng)記載了胡椒酒及其泡制法,北魏的《齊民要術(shù)》中也有關(guān)于用胡椒制作胡炮肉的記載。
與歐洲情況頗為類似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胡椒在中國也屬于一種極其貴重的奢侈品。777年,大唐宰相元載被查辦時發(fā)生的一件事,就足以說明胡椒在唐朝是何等貴重。當時,唐代宗命左金吾大將軍吳湊收捕元載,在抄家的過程中,除搜出了大量的金銀珠寶外,還搜到了八百石胡椒。這令唐代宗勃然大怒,當即賜死元載。一個權(quán)傾朝野的大貪官居然將囤積胡椒作為斂財方式,并最終招來殺身之禍,這也從反面印證了胡椒在唐朝有多值錢。
你一定會好奇,胡椒這種令人癡狂的香料植物到底長啥樣?雖然大家對那一粒粒成品胡椒的模樣并不陌生;但你可能并不知道,我們平時看到的,其實只是胡椒果實或種子加工后的樣子,而對于這種植物的植株形態(tài),絕大多數(shù)人知之甚少。
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植物也是一樣。假如你在野外看到一株胡椒,絕對不會想到這般其貌不揚的植物竟會結(jié)出那么金貴的果實。作為胡椒科胡椒屬一種多年生常綠木質(zhì)攀緣藤本植物,胡椒樹的外形還真沒有什么特別吸引人的地方:雖然其莖干是木質(zhì)的,植株的高度通常也可達三四米左右;卻沒有自己的“主心骨”,常常需要攀緣于樹木、棚架或其他支撐物上……胡椒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就是藤本植物的標準形態(tài)。
仔細觀察,方可捕捉到胡椒的一些典型形態(tài)特征:其木質(zhì)的莖干和枝條不僅細弱無力,且光溜無毛,卻在節(jié)間有較為明顯的膨大,常生出小根,似乎隨時隨地都會在寄主身上扎根纏繞;胡椒的葉子還算是比較好看的,厚厚的葉片近革質(zhì),表面呈現(xiàn)明亮純正的綠色光澤,葉形通常是闊卵形或卵狀長圓形,偶爾也可見近圓形的葉片,葉長約10~15厘米,寬5~9厘米,葉片基部圓潤,葉頂短尖,相對于整個植株的形態(tài)來看,這樣的葉片還算簡約大氣。同時,胡椒葉片上的葉脈也比較醒目,通常有5~7條,偶有9條的,最上一對葉脈互生,離基1.5~3.5厘米處從中脈發(fā)出,其余葉脈均自基出,網(wǎng)狀脈非常明顯。整個葉片在簡約中倒也不乏細致。
胡椒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征,就是其花序與葉片是對生的,花梗與葉柄差不多長,花序與葉片的長度也非常接近。胡椒的花雜性,通常為雌雄同株。其花序形態(tài)也較有個性,苞片為匙狀長圓形,長約3~3.5厘米,頂端又圓又闊,與花序軸分離,呈淺杯狀,狹長處與花序軸合生,僅邊緣分離。如此富有個性的花,結(jié)出來的果實難怪與眾不同了。
胡椒的一根莖干上通常能結(jié)出二三十根穗條,當穗條基部的果實開始變紅后,便可進行收割與采摘。若不及時采摘,其果實就會失去辛辣味,并最終從枝頭脫落。胡椒的果實為圓球形漿果,直徑約為三四毫米,成熟時為紅色,未成熟時經(jīng)采摘晾曬后,則變成黑色。當然,胡椒果實與眾不同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外形,而在于其所富含的特殊成分,這也是胡椒有幸成為舉世公認的“香料之王”的根本原因。
近年來,各國學者都對胡椒進行了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胡椒的果實和根、莖、葉、花中均含有多種營養(yǎng)價值極高的成分。其中,胡椒果實的化學成分主要是胡椒堿和揮發(fā)油,此外還包含有機酸、木脂素、酚類化合物及微量元素等。胡椒堿是胡椒果實中的主要功能性成分,在所有生物堿中含量最大,活性也最高,承載著胡椒的熱辣口感和增進食欲兩大傳統(tǒng)功能,其含量的高低是衡量胡椒品質(zhì)優(yōu)劣的重要性狀指標。不過,我們感知到的胡椒辛辣味,更多的則是通過其揮發(fā)油成分體現(xiàn)出來的。胡椒揮發(fā)油又被稱為胡椒精油,是一種無色至淡琥珀色的澄清液體,具有柔和的胡椒香氣,風味自然清新、醇香濃厚,其主要化學成分為石竹烯、檸檬烯和蒎烯等。
這些營養(yǎng)成分使胡椒具備了特殊的辛辣而又芳香的味道,因而成為最早被人類使用的食用香料之一。人們用胡椒烹制肉類、魚類和海鮮或燉制湯煲,可有效祛除食材的腥臭味,使烹調(diào)出來的食物達到香中帶辣、美味醒胃的可口效果。尤其是用胡椒煎烤出來的牛排,更是鮮嫩美味、濃香撲鼻,成為經(jīng)典的西餐代表菜式之一。作為香辛佐料,胡椒在世界各地的應用十分廣泛,無論東方人還是西方人,都愛將其應用于菜肴之中,難怪胡椒會獲得“香料之王”的美譽,當真實至名歸。
在許多考究的餐廳中,廚師都喜歡在烹飪的過程中現(xiàn)磨現(xiàn)用胡椒,而極少使用事先研磨好的胡椒。這可不是廚師為了??帷[腔調(diào),而是為了更好地保持胡椒的特殊風味。因為胡椒的氣味會隨化學物質(zhì)的揮發(fā)而流失,假如將需要使用的胡椒提前研磨好,或者在與食物烹煮的過程中持續(xù)高溫加熱,就會使胡椒的辣味和香味大打折扣。因此,平時保存胡椒一定要注意避光密封,臨到使用時,再拿出來現(xiàn)場研磨使用,才能達到最好的增香添味效果。
作為深受大眾歡迎的“香料之王”,胡椒的奇異功效不僅體現(xiàn)在食物的烹飪之中,還體現(xiàn)在它的神奇藥效上。與大多數(shù)專治某種疾病的藥材不同,胡椒的藥用價值非常廣譜,即便不能算是包治百病,至少也稱得上是諸多疾病的克星。因此,胡椒既是一種絕佳的調(diào)味品,又是一味相當珍貴的名藥材。
我國古代對胡椒藥用價值的研究就已十分深入,在《本草綱目》《本草衍義》《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疏》《本草求真》《本草備要》《酉陽雜俎》《唐本草》《隨息居飲食譜》《多能鄙事》《食療本草》《壽域神方》《百草鏡》《太平圣惠方》等不計其數(shù)的歷代典籍中,都有關(guān)于胡椒藥用價值的記述。與大多數(shù)藥材寥寥幾筆的記述不同,有關(guān)胡椒的記述在各醫(yī)藥典籍中都特別詳盡。如《本草綱目》中不僅詳細記載了胡椒的性味和功效,還提及了作者李時珍本人的用藥體會,并不厭其煩地引述別人對胡椒藥效的論述,可謂情有獨鐘、詳盡之極。
從中醫(yī)的角度看,胡椒味辛、性熱,入胃、大腸經(jīng),具有溫中下氣、散寒健胃、消痰解毒的功效,主治寒痰積食、脘腹冷痛、反胃嘔吐、腹鳴泄瀉、冷痢等癥,可解魚蝦、肉類、菌菇等食物之毒,對慢性胃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及遭受雨淋和感染風寒之人尤有奇效。此外,還可通過外敷治療瘡腫等。
現(xiàn)代醫(yī)學則進一步證明,由于胡椒含有多種活性生物成分,因而具有抑菌、抗氧化、消炎、殺蟲、抗癌、抗驚厥、抗肥胖、抗抑郁等多種生理功能,可廣泛應用于治療牛皮癬、濕疹、痤瘡、過敏性皮炎、神經(jīng)性瘙癢等各種皮膚病,腹冷胃痛、反胃嘔吐、小兒消化不良性腹瀉等各種胃病,頭痛、頭昏、失眠、入睡困難、睡眠浮淺等神經(jīng)衰弱癥,以及感冒、霍亂、腸炎等許多方面的病癥,具有極為廣泛的藥用價值。在印度的草藥學體系中,胡椒也被廣泛開發(fā)成了健胃劑、消化劑和驅(qū)蟲劑等。
不過,凡事有利皆有弊,胡椒亦然。由于其性大辛大熱,屬純陽之物,故對于熱病之人應慎之又慎;否則,動火傷氣,效果很可能適得其反。
除了在食品和醫(yī)藥領(lǐng)域得到廣泛應用外,胡椒還在化妝品領(lǐng)域大顯身手。由胡椒提煉而成的精油,具有凈化肌膚、緩解肌肉疲勞、提拉緊致和塑身的效果;胡椒堿對某些波段的紫外線還有較強的吸收功能,適于開發(fā)成具有防曬功能的化妝品。
雖然大家對胡椒并不陌生,但人們有時候也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我們在黑椒牛排上看到的胡椒明明就是黑色的,為什么從便利店買回來的胡椒粉又會是白色的呢?胡椒究竟是什么顏色的?
沒錯,胡椒并不只有一種顏色,除了我們最為熟悉的黑胡椒和白胡椒外,比較常見的還有紅胡椒和綠胡椒。其實,這幾種顏色不同的胡椒都來源于同一種植物,也就是胡椒科胡椒屬的這種名叫“胡椒”的多年生藤本植物。只不過,由于胡椒果實的采摘時間和加工方式不同,才形成了黑、白、紅、綠等不同顏色的胡椒產(chǎn)品。
黑胡椒是由尚未成熟即采摘下來的果實,經(jīng)熱水稍煮后曬干而成的,因為保留了果皮,故形成了又黑又皺的外觀。由于胡椒果皮中含有豐富的揮發(fā)油,帶有天然的辛辣味道,因此,黑胡椒的氣味十分濃烈,適合烹制肉類,在西餐中的應用尤其廣泛。
白胡椒是將完全成熟變紅的胡椒果實浸水幾天后,除去果皮和果肉,用剩下的白色的種子制作而成的。胡椒的種仁色澤灰白、顆粒飽滿,辛辣味比較溫和,用來制作淺色醬汁或者燉湯和烹制魚肉及海鮮都非常合適。按照我國的傳統(tǒng)說法:黑胡椒味重,走里,作調(diào)味品效果更好;白胡椒味溫,走表,藥用價值更高,辛散作用更好。
紅胡椒通常是將成熟期呈鮮紅色的胡椒采下后用鹽水腌制,并用凍干等方法加以處理后形成的。紅胡椒不僅保留了艷麗的色澤,而且?guī)в形⑽⒌那逄鸸?,非常適合用作料理裝飾。
綠胡椒則是將尚未成熟的果實連殼帶肉用醋或者鹽水浸泡,再凍干后形成的。綠胡椒氣味溫和且略帶水果香氣,常見于泰國菜等亞洲菜式之中。
從目前全世界的胡椒出口總量來看,黑胡椒絕對獨占鰲頭,占比達80%~85%;其次是白胡椒,占15%~20%;綠胡椒僅占約1%;紅胡椒則更為稀少,只有零星產(chǎn)出和交易。在歐洲一些奢華的場合,人們有時會將黑胡椒、綠胡椒和紅胡椒混合組成調(diào)料,以獲得一種富有層次感的味覺體驗。
也許有人會問,在市面上,紅胡椒經(jīng)??梢?,并沒有你說的那樣稀少吧?其實,我們現(xiàn)在見到的紅胡椒,更多的并不是胡椒科胡椒屬的紅胡椒,而是漆樹科黃連木屬的另一種植物—巴西胡椒木的果實。雖然這種紅胡椒也是一種烹飪香料,還可以用來提煉精油,但與胡椒科胡椒屬的紅胡椒完全無關(guān)。
因此,我們除了要學會分辨不同品種的胡椒外,更要學會辨別其他一些似是而非、容易混淆的“假胡椒”。因為胡椒跟許多植物一樣,也有不少讓人容易搞混的別名,比如昧履支、坡洼熱、披壘、黑川、白川、王椒、浮椒等。只有擦亮眼睛,才能避免將假胡椒當成真胡椒,或?qū)⒄婧氛`作假胡椒,鬧出笑話。
那么,除了巴西胡椒木之外,還有哪些植物容易被誤認為是胡椒呢?比較常見的還有山胡椒和長胡椒兩種。
山胡椒又名木姜子、臘梅柴、滑葉樹、山雞椒、木香子、辣姜子、山蒼子,是樟科山胡椒屬的落葉灌木或小喬木,主要分布于我國南方和西南的溫暖地區(qū),多生長于溪旁、坡地或雜木林緣。其果實和種子富含芳香油,既可入藥,具有與胡椒類似的健胃消食功能,也可做香辛料,用于制作泡菜、蘸水、酸湯等,尤其是用山胡椒提煉而成的木姜子油,更是貴州酸湯魚等紅酸湯菜肴中必不可少的靈魂材料,具有極強的味覺標志性。
長胡椒又名蓽拔、畢勃,是胡椒科胡椒屬的藤本攀緣植物。雖然與山胡椒相比,長胡椒與胡椒的親緣關(guān)系要近得多,但從果實上看,它與胡椒的差別十分明顯。山胡椒的果實并不是像胡椒一樣的圓球形,而是像桑椹那樣長長的圓柱形,因此被稱為“長胡椒”。其果實也有特異的辛辣香味,無論在東西方都同樣有著非常悠久的作為香料使用的歷史。長胡椒的名聲雖已遠不及胡椒,但在我國南方的很多鹵水中,仍有著長胡椒的身影。
作為廚房中必不可少的調(diào)味料,花椒和胡椒的名字雖僅有一字之差,但二者區(qū)別不小。
科屬不同?;ń肥鞘|香科花椒屬落葉小喬木,胡椒是胡椒科胡椒屬木質(zhì)攀緣藤本植物。
原產(chǎn)地不同?;ń吩a(chǎn)于我國,其名最早見于《詩經(jīng)》。它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栽培和使用歷史,古時候除了作為調(diào)料,還被視為多子多福的象征,并用來祭祀、避邪,古代“椒房”中的“椒”就是指花椒。胡椒的原產(chǎn)地是東南亞,后來被引入我國,現(xiàn)在我國臺灣、福建、廣東、廣西及云南等省區(qū)均有栽培。
外形不同?;ń分旮呖蛇_7米,莖干上的刺常早落,枝有短刺;小葉片5~13片,對生,無柄,卵形或橢圓形,稀披針形,位于葉軸頂部的較大,葉緣有細裂齒,齒縫有油點?;ㄐ蝽斏蛏趥?cè)枝之頂;花被片5~13片,呈黃綠色,形狀及大小大致相同。果紫紅色,單個分果瓣散生微凸起的油點。胡椒葉子近革質(zhì),長圓形,有葉柄,葉子頂端短且尖,基部呈圓形,葉子兩面無毛,葉子上有葉脈5~7條,葉柄長一二厘米。其花序與葉對生,苞片呈匙狀長圓形,頂端闊而且圓,呈淺杯狀。漿果呈球形,成熟時紅色,未成熟時干后變黑色。
花椒全株都可食用,烹飪時最常用的是果實的外皮;胡椒吃的多是內(nèi)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