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娟 韋善喜 覃美瑛 李燕輝 農花艷 廖莉婷 黃金花
(欽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1 超聲科,2 產科,廣西欽州市 535000)
基于人體腹部肌肉的正常解剖結構,雙側腹直肌間隔的距離≤2.0 cm 為正常,>2.0 cm則提示腹直肌分離[1]。女性在妊娠期間,因子宮增大、激素水平改變,腹部肌肉常伴隨相應形態(tài)發(fā)生改變,隨妊娠時間的增加,肌肉力量不斷變小并被牽拉,使分娩后易形成產后腹直肌分離,尤其是胎兒過大和腹壁薄弱的孕產婦[2]。腹直肌分離作為產后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不僅影響形體美觀,還會造成諸多的生理功能改變,對產婦身心健康造成危害。超聲作為診斷腹直肌分離程度的重要參考依據(jù),已廣泛應用于臨床[3]。但目前關于產后腹直肌分離超聲特點的系統(tǒng)性分析研究甚少。本文對我院確診的85例產婦產后腹直肌分離的超聲資料及臨床特征進行分析,以為更好地開展產后腹直肌分離的醫(yī)學研究提供參考?,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5~9月在我院足月分娩的85例產后腹直肌分離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產后高頻超聲檢查不同時間段劃分2個等級,即產后1周、產后42 d。納入標準:(1)既往無病理性的腹直肌分離史;(2)無慢性腹腔壓力增加病史;(3)無腹部手術史;(4)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腰骶部脊柱先天異常者;(2)先天腹壁發(fā)育異常者;(3)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超聲檢查方法 被檢者取仰臥位,雙側膝關節(jié)屈曲90°,充分放松腹部肌肉。采用HITACHI AviusL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并配置高頻線陣探頭。在患者保持靜息狀態(tài)下,分別于上、中、下腹部橫切、縱切掃查,觀察各切面回聲情況,典型腹直肌分離于腹部橫切面掃查時可見腹直肌于腹中線處連續(xù)性中斷(圖1)。以兩側腹直肌內緣間距為目標,上下平移探查最大徑,標識腹直肌分離間距(圖2A1);以兩側腹直肌前筋膜和后筋膜距離為目標,探查最大徑,標識腹直肌厚度(圖2A2)。
圖1 腹直肌分離的淺表超聲圖像
腹直肌分離間距的測量 腹直肌厚度的測量
1.3 觀察指標 觀察產婦產后1周、42 d時的高頻超聲檢查的情況,如腹中線狀況、超聲回聲等。記錄并比較產后1周和產后42 d的腹直肌間隔、腹直肌厚度數(shù)值。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和率(%)描述;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比較使用t檢驗。以P<0.05代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產后腹直肌分離的超聲特點及臨床特征 85例產婦產后腹直肌分離超聲檢查顯示:腹中線連續(xù)性好腹直肌間距增寬74例,腹中線連續(xù)性中斷腹直肌間距增寬11例;多數(shù)為強回聲,其中由淺到深的高低不等回聲11例,窄帶樣中強回聲34例,纖維樣略強回聲40例,見表1。臨床特征多見腹白線增寬、皮膚松弛、下腹隆起、腹正中線區(qū)深壓痛。
表1 85例產婦產后腹直肌分離的超聲特點
2.2 產后不同時間段的腹直肌間隔、腹直肌厚度檢測值比較 產后1周的腹直肌間隔指標較產后42 d高,腹直肌厚度指標較產后42 d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產后不同時間段的腹直肌間隔、腹直肌厚度檢測值比較 (x±s,mm)
腹直肌是前腹壁的一對束狀肌肉,起于胸骨劍突和第5~7肋軟骨前面,止于恥骨聯(lián)合,具有支持腹腔臟器、維持腹內壓穩(wěn)定的作用[4]。孕產婦在孕晚期會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腹直肌分離,多數(shù)產婦分娩后在一段時間內可自行恢復[5]。本研究發(fā)現(xiàn)產后1周的腹直肌間隔指標較產后42 d高,腹直肌厚度指標較產后42 d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再次證實了上述結論。但臨床觀察[6]發(fā)現(xiàn),仍有部分產婦分娩后恢復不理想,影響腹部肌群的穩(wěn)定性,而長期腹直肌分離會造成腹部不適、臟器脫垂和腰背部疼痛,從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腹直肌分離的診斷有臨床測量和影像成像技術測量,其中臨床測量常用的有指寬測量、卷尺測量、卡尺測量,具有廉價、方便、可快速獲取數(shù)據(jù)的優(yōu)勢,但其存在無法鑒別腹中線連續(xù)性中斷、增寬的嚴重程度。影像成像技術目前常用的有CT、MRI、B超。CT檢查需將患者暴露于射線下,對人體有一定危害;MRI成像技術優(yōu),但價格昂貴,不適宜推廣;高頻超聲以無創(chuàng)、方便、經濟、可重復性好的優(yōu)勢,已成為腹直肌分離檢查不可或缺的手段。有研究表明,高頻超聲對肌肉具有較高的分辨率[7]。因此,用高頻超聲觀察肌肉形態(tài)學變化,具有相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對腹部肌肉厚度的重復測量信度較好。本研究對我院85例產婦產后腹直肌分離的超聲檢查資料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腹白線增寬居多。因為妊娠后孕激素水平的上升導致骨骼肌松弛,腹白線處肌肉連接亦受妊娠影響[8]。因連接力量下降,加之胎兒體重不斷增長,附屬物的重量逐漸增大,從而使撐起腹壁的力量亦逐漸增大,導致腹中線增寬,促使腹直肌分離。腹直肌分離會導致腹部筋膜缺損[9],這可能是腹直肌分離使腹部筋膜過度牽拉所致。而腹部筋膜牽拉會使超聲探查腹部時的回聲增強,本文中也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患者高頻超聲顯示為強回聲。腹直肌分離患者常見的臨床特征多以腹白線增寬、皮膚松弛、下腹隆起、腹正中線區(qū)深壓痛為主。有研究表明,針對上述癥狀,采取仿生物電刺激治療以及適量腹部自主鍛煉、推拿按摩,可以改善皮膚松弛、下腹隆起等癥狀,如仿生物電刺激治療可使更多肌纖維參與肌肉收縮,加強肌肉力量[10];鍛煉也可加強腹肌肌肉力量,舒緩肌肉緊張狀態(tài)[11];推拿按摩可緩解腹正中線區(qū)深壓痛[12]。
綜上所述,產后腹直肌分離超聲特點多見腹中線增寬、回聲增強。常見的臨床特征以腹白線增寬、皮膚松弛、下腹隆起、腹正中線區(qū)深壓痛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