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韜 孫立權
作者簡介
孫韜,任教于吉林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素質(zhì)教育示范性普通高中——吉林市第一中學,學校語文備課組長,吉林市骨干教師,吉林市三星教師,中級生涯規(guī)劃師,“孫立權名師工作室”成員。孫老師在作文教學方面多有研究,所教學生多次獲全國作文大賽獎項。
孫立權,任教于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正高級教師,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吉林省寫作學會副會長。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著有《孫立權語文教育札記》等書。
2021年高考作文綜述
2021年高考,全國共有8套語文試卷、9道作文試題(北京卷為二選一),其中全國甲卷、全國乙卷、全國新高考Ⅰ卷、全國新高考Ⅱ卷這4道題目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其他5道題目由北京、天津、上海、浙江4省市命制。這些作文試題大多是材料作文(全國新高考Ⅱ卷是漫畫作文,同樣屬于材料作文的范疇),命題除了展現(xiàn)出注重考查新時代高中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特點外,還呈現(xiàn)出以下幾個顯著特征。
一、命題取材:凸顯自信與審視生活兩面并行
2021年高考,全國甲卷、全國乙卷、全國新高考Ⅰ卷、全國新高考Ⅱ卷、天津卷這5道作文題目,材料依舊呈現(xiàn)出小中見大的風格;而北京卷、上海卷和浙江卷這3套語文試卷的作文題目,其材料則體現(xiàn)了簡中孕繁的特點。
全國甲卷作文題目的材料主體部分談的是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我們的血液和靈魂,給予我們精神的滋養(yǎng)和激勵。這是一個比較宏大的主題,但材料從“我們過的節(jié)日”“我們唱的歌曲”“我們讀的作品”“我們景仰的革命烈士”“我們學習的榜樣”等具體的人與物入手,一下子就拉近了題目主旨與考生的距離,接著再提及“我們處在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進而順理成章地引出寫作主題;全國新高考Ⅰ卷談的是國家、民族、個人的強弱轉(zhuǎn)化,但材料從毛澤東發(fā)表在《新青年》上的《體育之研究》一文中的具體語句入手。天津卷作文材料以“紀念日”為抓手,啟發(fā)考生聚焦重要歷史節(jié)點,梳理國家與民族走過的凝結著鮮血與汗水、飽經(jīng)磨難卻生生不息的偉大歷程,即以“黨史入題”,通過解讀富有意義的時間點,讓考生體味歲月的厚重、初心的可貴,激揚奮斗精神。這三道作文題都以紅色素材為材料,體現(xiàn)了道路自信。
全國乙卷的材料從古代大儒揚雄的一句話(“修身以為弓,矯思以為矢,立義以為的,奠而后發(fā),發(fā)必中矣”)切入,要求考生根據(jù)材料、結合對自身發(fā)展的思考談青年的理想和追求;全國新高考Ⅱ卷則要求考生結合“人”字的書法藝術漫畫的內(nèi)容和寓意寫一篇文章,反映自己的認識與評價、鑒別與取舍,體現(xiàn)新時代青年的思考,實際上就是談新時代青年如何做人、做事。這兩道題都取材于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體現(xiàn)了文化自信。
除天津卷外,其他地方卷的作文題目取材則呈現(xiàn)出另一種風格:材料相對較短,兩三句話,甚至只有一句話,但材料中往往呈現(xiàn)出多向選擇的信息,無論從象征引申,還是角度選擇上,寫作的空間都比較寬泛。材料中隱含著對考生的價值觀、人生觀的考查,對審題的要求更高。北京卷以“論生逢其時”為題的議論文與以“這,才是成熟的模樣”為題的記敘文從生活現(xiàn)象選材,要求考生在時代大背景下,思考個人的成長與發(fā)展(成熟)問題;上海卷的作文題目取材于人們?nèi)粘I钪薪?jīng)常面對的情境,考生可以結合相關積累,集中深入思考“時間”“事物的價值”“人們的認識”之間的關系;浙江卷的作文題目取材于人們對待“得與失”的三種態(tài)度這一生活現(xiàn)象,要求考生上升到生活、人生、社會的價值意義的高度去談論“得與失”,展現(xiàn)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
二、命題指向:內(nèi)視和外視雙向并重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修訂版)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中,明確了學習目標和學習內(nèi)容,“自己的觀點”是其中的高頻詞匯??档抡J為,人類的一切知識始于感性,感性上升到知性,最后形成理性。在理性形成的過程中,人類必須對“他者”和“我者”進行認知與定位,才能將從外部獲取的感性認知整理歸納,然后內(nèi)塑成自己的思維,形成“自己的觀點”。
2017年高考全國Ⅰ卷的作文題目第一次提出“中國青年”和“外國青年”這對“我者”和“他者”,并明確要求考生介紹當今中國這個外部認知對象的特點。由此往后,2018年高考全國Ⅰ卷“世紀寶寶中國夢”材料作文、2019高考全國Ⅱ卷“青春接棒,強國有我”材料作文、2020年高考全國Ⅱ卷“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chuàng)未來”材料作文……這些題目都強調(diào)了“他者”和“我者”之間的關系(“他者”是恢宏壯闊的時代,“我者”是青春勃發(fā)的青年)。
2021年高考的作文題,依舊秉承這種內(nèi)外認知并重的思路,從“他者”切入,以“我者”立足,從而引導青年將目光從書齋投向社會,以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目標。具體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從“他者”到“我者”
主要是指全國甲卷、全國新高考Ⅱ卷、上海卷、天津卷、浙江卷這5道作文試題。
全國甲卷作文題目的材料從外部認知說起?!肮?jié)日”“歌曲”“作品”“榜樣”等“他者”構建了一個紅色浪潮洶涌澎湃的偉大時代,而“十四五”開局,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這正是青年大有可為之時;從“他者”身上汲取精神養(yǎng)分,“我者”便“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借助這個“大有可為”的時代平臺,實現(xiàn)有為人生。實際上,這里的“可為”側重于時代與社會帶來的機遇,“有為”則側重于青年的志向與選擇。全國新高考Ⅱ卷作文題目的材料是書法漫畫,從漫畫的整體寓意看,是模仿典范,是“我者”向“他者”學習,學“藏鋒”“端正”“持恒”,在外部的感性認知基礎上,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感悟。上海卷的作文題目要求考生回答“事物的價值”是否需要“時間積淀”,這個“是否”判斷的前提是對所評判的“他者”的細化定位,需要考生具備較高的思辨能力。天津卷的作文題目選擇了“紀念日”這個話題,從“他者”入題,以“紀念日”提醒考生“帶著初心奔向前方”收尾,這是“他者”對“我者”的影響。浙江卷的作文題目直接讓考生談對“得與失”這一“他者”的看法,“終點”“起點”“過程”三個選擇能體現(xiàn)“我者”的人生觀。
2.?從“我者”到“他者”
主要是指全國乙卷、全國新高考Ⅰ卷、北京卷的作文題目。
全國乙卷的作文題目更側重于內(nèi)部認知。材料所選的是漢代揚雄的話,強調(diào)理想的引領,強調(diào)修身的砥礪,強調(diào)實踐的驗證,這是“我者”的“自持”;而材料中“追求理想的當代青年”這個寫作身份,則強調(diào)了“義”需要從“當代”這個“他者”得出。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語境下,“義”指的是“盡心國事”;到今天,“義”便是青年樹立的理想要和國家的發(fā)展結合,讓時代賦予自己目標和方向。全國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題目談強弱的轉(zhuǎn)化,也是考慮了內(nèi)外的因素,同時也扣住了“體育”這一熱點。個體強弱轉(zhuǎn)化是“我者”的變化,而這個變化的原因之一是“天”這個“他者”“誘我以至于強”,因此這個話題不能僅僅談自身的身體強弱,而要擴展開來,從“天”“人”的角度,即從個體與時代、自我與世界等更宏闊的角度進行立意寫作。北京卷的議論文題目是“論生逢其時”,“我者”與“他者”的關聯(lián)一目了然:“生”為何種人,“時”為何樣時,“逢”要如何逢。不知己,不知時,作文就無處落筆。北京卷的記敘文題目也暗藏玄機?!皩ξ覀兌裕嬲某墒靺s不僅僅指身體的長成”這句話就是在引導考生去思考自身成熟的標準與條件,而“思想的成熟”需要的養(yǎng)分必然要從社會與時代中汲取。
三、命題重點:強化“他者”和“我者”思辨關聯(lián)
高考作文一直都強調(diào)對考生思辨意識的考查。思辨意識包括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兩個部分,具體到2021年的高考作文題目,就是“辨異求同”:“異”源自不同“他者”的特性,考生要按照材料要求,進行概念的分析和判斷;“同”則是根植于家國情懷、社會擔當?shù)乃枷肫沸?,考生需要進行批判和分析。
在全國甲卷的作文題目中,“他者”是“我者”的前提條件,無論是先輩身上的精神,還是我們所處的“可為”時代,二者與“我者有為”的關系是同一事物在發(fā)展的不同階段的具體表現(xiàn)。無論時代是“難為”還是“可為”,“為國為民”的情懷是相同的。由此可知,“可為”是客觀平臺,“有為”是借助平臺實現(xiàn)主觀意志的外化。在全國乙卷的作文題目中,從時代這個“他者”中引申出的“義”,則是作為目的和標準存在的,“我者”與“義”的關系是部分與整體的有機聯(lián)系,“我者”的理想要不斷向“他者”的“大義”靠攏,則“大義”是實現(xiàn)“理想”的必由之路。在全國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題目中,思辨意識又體現(xiàn)為對事物本身變化的認識,身體的強弱轉(zhuǎn)變,乃至其象征的國家民族的強弱轉(zhuǎn)變,是以“我者”的態(tài)度和“他者”的機遇為變化契機的。在這個題目中,“他者”與“我者”同時作為條件存在,共同作用,才能產(chǎn)生變化的結果。全國新高考Ⅱ卷的作文題目同樣是談變化,但是在這個材料中,“他者”是學習的規(guī)范和方向,最終發(fā)生變化的是“我者”自身的品德行為,“他者”是“我者”的方法途徑。其他卷的作文題目也差不多,大家可以按照這個思路去思考具體題目中“他者”和“我者”的思辨關系。
四、命題方式:由生活情境向個人情境轉(zhuǎn)變
2021年高考的作文題目都沒有出現(xiàn)具體的應用型寫作的要求,這固然是出于反押題的考慮,但與2020年高考的作文題目相比,變化其實不大。從任務驅(qū)動的角度看,2020年高考的作文題目更多地創(chuàng)設了社會生活情境,而2021年高考的作文題目則更多地創(chuàng)設了個人體驗情境。但無論哪種情境,創(chuàng)設情境、解決具體問題的思路是不變的。從“我者”意識的角度看,應用型寫作的“我者”意識則更為顯性,2021年高考作文題目中的“我者”意識要相對隱性,但從“我者”出發(fā),全面、聯(lián)系、發(fā)展地看待“他者”的考查方向,卻是不變的。
2022年高考作文備考策略
一、了解“他者”,需化被動接受為主動概括
1.?概括社會熱點。從近幾年的高考作文命題趨勢來看,高考作文題并不回避時政熱點,因此很多老師和學生都知道要關注社會熱點。但訂閱《人民日報》也好,關注國家領導人講話也罷,都是被動地接受。在大量資訊面前,師生難免顧此失彼。既然高考作文強調(diào)考生要有邏輯思維,那么整合歸納的訓練便應側重于簡單地分類整理。大家可以整理報紙雜志頭條和時事評論的高頻詞以及2022年中的重大事件,概括出諸如奧運競技、科技創(chuàng)新、環(huán)境保護、中國共青團成立100周年等熱點信息。這能讓大家快速了解高考年的社會現(xiàn)狀,并建立認知體系,即便后來閱讀再多的報紙和講話,也能分類整合,不至于被紛繁的信息牽著鼻子走。
2.?概括時代特征。我們總說世界和中國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局之年必然信息龐雜、時事紛亂,要寫當今時代的“義”,要寫當今時代的“可為”,就很難落到具體實處。因此在進行2022年高考作文備考時,就要找出具體可感可寫的切入點,例如可以從“十三五”總結和“十四五”的規(guī)劃入手,整理出這個交接點的時代特征:成就與挑戰(zhàn)共存。然后再將“成就”和“挑戰(zhàn)”分類,形成具體的認知。
二、認識“我者”,需化空泛認知為具體目標
新教改的改革重點之一便是引導學生認知自我,選科的起點便是生涯規(guī)劃的內(nèi)部認知。平時寫作需心中有“我”,無論作文題給定的是社會生活情境,還是個體認知情境,還是學科認知情境,寫作的主體永遠都是身為青年學生的“我者”。大家在寫作時必須有明確的自我定位,如“我”如何看待中國,“我”如何看待勞動,“我”想有怎樣的作為,“我”擁有怎樣的理想,乃至“我”對具體事件有怎樣的認識……
在這樣的認知基礎上,寫作意識還需要從“我”躍升為“我們”——了解當代青年的優(yōu)點和缺點。高考作文并不回避問題,相反還要通過問題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如2019年高考“熱愛勞動,從我做起”材料作文就是由錯誤觀點引出相關話題的。大家可以從自身的錯誤,甚至這一代青年的某一點缺失進行破題,然后再切合材料立論,從而展現(xiàn)出“我者”思想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
三、邏輯練習融合審題訓練
盡管有時高考作文題目會給定像“有為與可為”這樣的主題詞,但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尤其是關鍵信息間的內(nèi)在邏輯會限定話題詞的寫作方向。因此作文材料的審題仍是每年都要強調(diào)的重點。這種訓練大家可以配合邏輯訓練一起進行。
作文的結構就是思維的過程,思維清晰,結構就會清晰;思維混亂,哪怕采用小標題結構,也一樣邏輯混亂。在現(xiàn)有的課時安排下,很難設置專門的邏輯訓練課,因此審題訓練便是作文邏輯思維訓練的最好載體。高考作文題目和材料均是經(jīng)過很多專家反復審核而敲定的,其句段間的邏輯大多清晰嚴密,考生可以從劃分作文材料的句群層次開始,練習邏輯分析思維。例如2021年高考全國新高考Ⅰ卷作文題目的材料先用“人的身體會天天變化”點明了關鍵詞“變化”,接下來“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聰”是從由弱變強的角度闡述變化,然后“濫用其強”“勤自鍛煉”從正反兩方面談主觀能動性如何導致變化,最后由“因此”引領總結句,補充客觀條件“天”對變化的影響。由此,可以梳理出整個材料的句間信息的邏輯關系:
按照這個思路進行訓練,不僅可以厘清寫作的基本思路,還可以順勢完成邏輯訓練,可謂一舉兩得。
四、信息輸入配合片段寫作
沒有信息輸入就沒有寫作的輸出,但是很多學生積累的素材,往往淪為“筆記本素材”——記了一本子,考場上能想起來的還是那幾個陳舊的?!盁o他,惟手熟爾?!睆男睦韺W角度講,這種“錨定效應”是壞事,也是好事,大家可以巧用這種效應,積累更多的素材。大家可以在每個熱點詞下面進行幾次片段寫作的練習,每次練習均按照“觀點+事例+論證”的模式進行,每次練習都要更換新的素材。這樣的訓練不僅能強化論證的思維和語言,還能在頭腦中強化素材的關鍵信息。這樣,不僅能記下素材,更能吃透素材。
整文的訓練相當于正餐,片段的訓練相當于輔食,見縫插針、隨機應變。論證部分還可以補充名言佳句來豐富材料積累,在輸入事例素材的同時,輸入名言佳句的儲備。
五、卷面書寫習慣勝于技巧
很多考生對卷面書寫的認知有誤區(qū),認為必須寫出書法字體才算可以,因此對短時間內(nèi)練好字沒有信心。但實際上,有一些書法很好的考生因為書寫習慣不好,潦草連筆,反而不會給人留下好的印象,而一些文章單個字看著未必漂亮,但因為整體規(guī)整、干凈,也會給人留下較好的印象。因此,大家在日常作業(yè)、考試時只要認認真真地寫好每一個字,做到字體大小一致、筆畫舒展到位即可。而這只是書寫的習慣,完全可以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里養(yǎng)成,進而實現(xiàn)卷面書寫的質(zhì)變。
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新作文高中版2021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