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喆雋
善是不求回報的自發(fā)利他行為。首先,善不是一種“借貸”。如果一個人在做善事的時候,想著對方有朝一日可以用相同的方式甚至加倍回報自己,這就成了一種經(jīng)濟上的交換行為。其次,善舉的動機不是為了自己。少部分人行善是為了“沽名釣譽”。因此很多人選擇低調(diào)行善,避免博眼球和作秀的嫌疑。當然,反過來說,當你看到一個人做了善事之后,請不要吝嗇你的贊揚,這樣才能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再次,善行是個人的自發(fā)行為,職務(wù)行為不算在內(nèi)。衛(wèi)生委員收垃圾,或者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收集和分發(fā)善款,都屬于職務(wù)行為。甚至可以說,如果他們做得不好,就是“瀆職”。行善的時候不要問太多的“如果”。如果沒有人看到你做善事,或者你做了這件善事之后,別人未必會為你做同樣的善事,你依然選擇做這件善事,那就是徹底的善了。
比較麻煩的是親人之間的關(guān)系:有些父母對孩子的照顧是無條件的,但也有些是要求延遲的回報的,例如希望子女能夠為他們養(yǎng)老。親人之間更多的是愛的關(guān)系,而非善。前者是私人的,后者是公共的。
現(xiàn)代社會有一條底線,那就是不論你認同怎樣的價值觀并應(yīng)用于生活,都不得傷害他人。比如讓一個你認識的人插隊,這就違反了這條底線。因為這樣做并未征求其他人的意見,強制他們多等一會兒,是“慷他人之慨”。另外,不要將行善變成一種居高臨下的施舍。最后還要思考的是善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行善通常是為了避免他人陷入窘迫和困難的境地,而不是提升他們的幸福感。因此,雪中送炭通常要比錦上添花更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