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路遙
受禪表碑(拓本局部) 隸書 三國魏此碑文辭婉麗優(yōu)美、氣勢磅礴,書法凝重遒勁、結構謹嚴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型期,在這段政權更迭頻繁的漫長歷史時期,動蕩不安的社會并未抑制思想的解放,反而推動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演進。關于古和今、新與舊的論辯始終未停,此間興起的“玄學”思潮與佛教、道教及儒家文化雜糅并蓄,進而催發(fā)了人文思潮和新學風的不斷涌現(xiàn)。
當魏晉名士賦予文學作品“人的自覺”,筆墨間也自然陶染了時代特有的氣韻風骨。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了鐘繇、衛(wèi)覬、韋誕、索靖、皇象、衛(wèi)夫人、王羲之、王獻之等許多有影響力的書法家。經(jīng)過他們的勉力探索,書法逐漸發(fā)展成為一門“顯學”。在這一時期,完成了漢字書體的演變,篆、隸、楷、行、草諸體完備。各派書家汲取古體之精華,樹立風范,博采眾長,開創(chuàng)了一種繼承、趨新與求變的新風尚,魏晉南北朝書風成為后世歷代書家取法的“源頭活水”。
學者一般將書法史劃分為古體的篆書、隸書階段,新體的楷書、行書、草書階段,魏晉時期恰恰處于新舊書體的轉型階段。事實上,在東漢中后期,這幾種古體和新體的書法業(yè)已產(chǎn)生或流行,一度同時應用于不同的書寫場合。
三體石經(jīng)(拓本局部) 三國魏此碑刻寫了《尚書》《春秋》和部分《左傳》。碑文以小篆、古文、隸書三種字體書寫,書法清朗挺秀,習書者多取作范本。
三國時代,曹魏定都洛陽,論國土之廣、國力之強、文化之盛,魏國在三國中堪稱霸主。魏國的著名書家多匯集于洛陽、潁川(今河南省禹州市)等地,他們大部分是由漢入魏的士族官員,同時還有書法家的身份。其中,鐘繇、胡昭師法劉德異,衛(wèi)覬、韋誕師出邯鄲淳,他們以擅長各種書體又精于某一書體而聞名于世。
曹魏早期的官方書體遵循漢隸古體,取勢方正,字形引長,從曹魏初期刻立的《受禪表碑》到魏齊王曹芳刊經(jīng)上石的《三體石經(jīng)》,基本沿襲了東漢《熹平石經(jīng)》的隸法,可謂“鴻都流風,去之未遠”。
邯鄲淳是三國魏書法家,潁川人。他博學多才,精通秦書八體,尤其擅長篆書。愛好書法的曹操對他敬重有加,曾延請他為皇子教授書法。除了邯鄲淳,曹操身邊還聚集了鐘繇、韋誕等一批書家,他們經(jīng)常聚在一起品評書法。
曹操本人的書法成就也很高,他早年愛好“八分”,把書帖懸于案頭時時臨寫?!鞍朔帧笔菐в忻黠@波磔特征的一種隸書,經(jīng)過漢末蔡邕的簡化,成為官方字體流傳于世。在陜西《石門漢魏十三品》摩崖石刻中,留有署名“魏王”的“袞雪”二字,雄逸挺秀,隸意古樸,被認為出自曹操筆下。
曹魏時期,人文思潮和政治格局產(chǎn)生了新變革。在上層官僚的影響下,寫楷書、行書和草書的“洛下新風”造就了寫新體的風潮。曹操順應了這種風潮,他不但擅寫傳承古意的隸書,也喜愛寫更為俊逸舒展的章草。他的書法被唐朝張懷瓘稱贊“雄逸絕倫”,一如他所寫的詩章般雄健、流
石門漢魏十三品·袞雪(拓本) 隸書 東漢 漢中市博物館藏
宋代《宣和書譜》記載:“字法之變,至隸極矣。然猶有古焉,至楷法則無古矣。在漢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法。所謂楷法者,今之正書是也。”正書即“楷書”,也稱“真書”,漢魏之際常被用來書寫奏章,筆體平正肅穆,以示敬肅。影響隸書與正書古今分野最重要的人物當屬鐘繇。
鐘繇雖然不是正書字體的創(chuàng)造者,卻是文獻記載第一位以擅長正書而聞名于世的大書法家。東漢末年,他因舉孝廉走上仕途,在官場平步青云,史籍記載他“為人機捷,善持論”。值得一提的是,鐘繇善于審時度勢,在漢魏改朝換代、江山易主的關鍵時刻,他執(zhí)掌關中軍政大權,在“官渡之戰(zhàn)”中馳援了曹操大軍兩千匹戰(zhàn)馬,助其解圍,一舉擊敗袁紹,立下汗馬功勞。他的功績還被曹丕鑄造在青銅禮器上,曰:“于赫有魏,作漢藩輔?!辈茇Ъ次缓螅葭婔頌樘?,后又升遷為太傅,后人也因此尊稱他為“鐘太傅”。鐘繇在書法上取得的成就遠比他政績的影響更加深遠。在“洛下新風”的影響下,他的正書書體廣為流傳。他被奉為“正書之祖”,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并稱“四賢”,與王羲之合稱“鐘王”。
鐘繇的書法真跡已然不存,現(xiàn)在所見的鐘繇書跡都來自刻本。《賀捷表》《薦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都是小楷,據(jù)傳出自鐘繇呈寫給朝廷的奏章。其中最負盛名的《宣示表》以隸書筆法寫就,筆畫質樸肥滿,章法自然天成,布局簡凈而從容。他的轉折和勾挑沒有過多的提按動作,順勢而為,整體充溢著一種靜雅恬淡、變化自如的審美情趣,與傳世的王羲之小楷十分相似。
宣示表(局部)
宣示表(宋刻本) 楷書 三國魏 鐘繇 故宮博物院藏此帖原為三國魏鐘繇書,真跡早佚,唐時所傳為晉王羲之臨本。歷代法帖輾轉摹刻者字形稍扁,點畫樸茂,略存隸意,古雅有余。傳世刻本以《淳化閣帖》中的刻本為最早。
賀捷表(唐拓本) 楷書 三國魏 鐘繇《賀捷表》是68歲的鐘繇在得知蜀將關羽被擒殺后寫的賀捷表奏。此作結體扁方,楷法之外多存隸意,整體風格古樸,是最能代表鐘繇書法風格的作品之一。
薦季直表(宋刻本) 楷書 三國魏 鐘繇
在還未產(chǎn)生書法創(chuàng)作意識的時代,人們把鐘繇寫的奏章當作墨寶鑒藏,說明鐘氏書跡在魏晉時已經(jīng)被奉若珍寶。相傳東晉士族王導南渡過江時將《宣示表》縫入衣帶中隨身攜走。后來,他將其傳給同族的王羲之,王羲之又借給王修欣賞,王修死后將之隨葬,《宣示表》從此杳無音信。
今日所見《宣示表》刻本,隸意少于《賀捷表》,平正多于《薦季直表》,風格近于《力命表》。南朝人品評鐘繇的小楷,認為他的字“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一筆一畫和謀篇布局中盡顯天然氣象。西晉以后取法鐘繇的書家皆為大家,如王導、衛(wèi)夫人、王羲之等。在書法史上,鐘繇之書法起到了兩項垂范作用:一是奠定了正書的正統(tǒng)地位;二是為行書立法,成為后世崇尚魏晉書風之典范。
鐘氏和衛(wèi)氏是漢魏時期的兩大書法世家,鐘氏居于潁川,衛(wèi)氏則是河東(今山西)的儒學望族。在兩大家族中,鐘繇長于新體,而衛(wèi)覬則忠于古體。所謂“鐘新衛(wèi)舊”,是依據(jù)東漢以來形成的南北學風來區(qū)分的,其實二者在技法和審美方面并無高下之分。
一日帖 西晉 衛(wèi)恒
頓首州民帖(宋刻本) 章草 魏晉 衛(wèi)瓘
衛(wèi)氏和南帖(宋刻本) 楷書 東晉 衛(wèi)夫人
衛(wèi)夫人是東晉著名的女書法家,書法師承鐘繇,擅楷書、草書。其楷書線條清秀平和、嫻雅秀麗,尤為精妙。《唐人書評》評價衛(wèi)夫人的書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
衛(wèi)覬年少成名,以文章才學著稱,他通曉經(jīng)學禮法,學識淵博。衛(wèi)覬被曹操重用后,衛(wèi)氏門第聲名鵲起,兩朝先后受封亭侯、鄉(xiāng)侯,執(zhí)掌朝廷的禮制和文史圖籍。衛(wèi)氏家學隆盛,門下弟子眾多,在書法上不曾合棄古體篆書的傳統(tǒng)。
衛(wèi)氏書法的歷史綿延了上百年,比鐘氏書法更為悠久。繼衛(wèi)覬、衛(wèi)瓘后,衛(wèi)氏又出現(xiàn)了衛(wèi)恒、衛(wèi)玠、衛(wèi)宣等書法名家。書法史上著名的衛(wèi)夫人也出自衛(wèi)門,相傳是王羲之的啟蒙老師。宋代《淳化閣帖》中把《衛(wèi)氏和南帖》歸于衛(wèi)夫人名下。隨著鐘氏家族的影響力日漸式微,衛(wèi)氏“四世家風不墜”,成為西晉書壇的第一高門。直至百年后,崛起的瑯邪王氏吸收納新,成為新高門。
近代學者馬宗霍在《書林藻鑒》中如此評價兩晉時期的書法:“書以晉人為最工,亦以晉人為最盛。晉之書,亦猶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尚也?!笨瑫徒癫荻汲墒煊跂|晉,功勞首推瑯邪王氏家族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瑯邪王氏是魏晉時期的名門望族,與晉室司馬家族世代交好。西晉末年發(fā)生了“永嘉之亂”,王氏家族共同輔佐司馬睿坐鎮(zhèn)江東,建立東晉王朝,形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王氏家族既為當朝權貴,也是江南首屈一指的書法大族,瑯邪王氏書法師承鐘繇、衛(wèi)覬,曾“衣帶過江”的王導位尊丞相,擅草書、行書。
樂毅論(快雪堂刻本) 楷書 東晉 王羲之
《樂毅論》原為三國魏夏侯玄撰寫的一篇文章,論述的是戰(zhàn)國時期燕國名將樂毅征討各國之事。王羲之抄寫了這篇書跡,為其子示范。此作字體方圓適中、遒勁婉麗,筆勢精妙,意境高遠,被譽為“小楷第一”,是學習小楷的上乘法帖。
相傳王羲之7歲學書,用功勤勉,家中池水盡黑。自小耳濡目染家學,年少時其才華和風姿就在世家子弟中嶄露頭角,《世說新語·容止》里形容他“飄如游云,矯若驚龍”。當時有一位愛才若渴的高士叫周,是王導的好友。王羲之13歲時曾去拜謁他,周發(fā)現(xiàn)少年雖然木訥寡語卻有異才。那天宴席上正在炙烤牛心,座上來賓尚未享用,周就先割下一片給了王羲之,足見其惜才之情切。
出身高門的王羲之胸懷遠大抱負,仕途雖有波折,但仍官至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永昌元年(322年),王敦起兵攻入建康,圖謀篡奪政權,王導率軍平叛。這場風波使王氏家族的政治根基遭受重創(chuàng),也深深地觸動了年少的王羲之。
王羲之全面繼承了東漢以來的各家書派,他的草書力追“草圣”張芝,楷書、行書受衛(wèi)夫人的啟蒙,推崇鐘繇。他年少時跟隨叔父王廙學習,還曾目睹南渡珍品,從而博采眾長,變制“今體”。他在筆勢、筆畫、字態(tài)上“俱變古形”,書法上取得的成就遠超前代書家,并且引領了東晉書風的發(fā)展方向——趨新尚妍,獨領風騷上千年。
王羲之的書法流傳主要是通過摹本、刻本、拓本,真跡在亂世中早已散失殆盡。王羲之的楷書作品中有被譽為“小楷第一”的《樂毅論》,是王羲之為王獻之寫的示范,隋朝智永贊其“筆力鮮媚,紙墨精新”,唐朝褚遂良稱其“筆勢精妙,備盡楷則”?!妒咛肥瞧鋾L保存最完整的草書作品,早在唐代就已是名帖,被奉為草書圭臬?!逗刑肥峭豸酥砟陮懡o謝安的書信,是一件筆法精熟、氣韻流動、
王羲之全面繼承了東漢以來的各家書派,他的草書力追“草圣”張芝,楷書、行書受衛(wèi)夫人的啟蒙,推崇鐘繇。他年少時跟隨叔父王廙學習,還曾目睹南渡珍品,從而博采眾長,變制“今體”。他在筆勢、筆畫、字態(tài)上“俱變古形”,書法上取得的成就遠超前代書家,并且引領了東晉書風的發(fā)展方向——趨新尚妍,獨領風騷上千年。
十七帖(宋刻本) 草書 東晉 王羲之
寒切帖(唐摹本)章草 紙本墨筆 25.6×21.5cm 東晉 王羲之 天津博物館藏
快雪時晴帖(唐摹本)行書 紙本墨筆 23×14.8cm東晉 王羲之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形神兼?zhèn)涞纳掀分?。王羲之的行書作品流傳下來的較多,代表作有《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孔侍中帖》《喪亂帖》等。
王羲之與謝安共治會稽郡的那幾年,寬簡而求實,體恤民情,廣泛交游。永和九年(353年),會稽內(nèi)史王羲之與謝安等一眾友人會聚蘭亭,作曲水流觴之戲,飲酒作詩。酒酣之際,眾人請王羲之為詩作序,于是便有了集天地之靈氣、詞翰皆美的絕世名作《蘭亭序》。
王羲之有七子一女,他最鐘愛的小兒子王獻之在書法史上與之并稱“二王”。王獻之在古質今妍的書法道路上繼續(xù)前行,王羲之去世時,他才18歲。先父的藝術成就既是頭頂?shù)墓猸h(huán),也是制約他日后形成自我風格的桎梏。然而,王獻之大膽沖破藩籬,“變右軍書為今體”,自成一體,更添新意。
傳世的王獻之書跡《廿九日帖》,現(xiàn)存于《萬歲通天帖》第六帖,帖首“廿九”二字的筆意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幾乎如出一轍,筆畫豐厚又鋒芒畢露,保留了師承父書的痕跡。王獻之的行草書《鴨頭丸帖》寫于絹本之上,雖寥寥兩行,但筆法靈動,足見風流,如見子敬執(zhí)筆揮毫時的神采飛揚。王獻之的書法風格風流俊美,窮極妍媚,一度有趕超父親王羲之的勢頭,形成了父子之間互為古今的趣談。然而,藝術的價值只有經(jīng)過歲月的洗禮方歷久彌新,唐太宗甚愛王羲之的古質出新,認為王獻之雖迎合了當時的審美情趣,但與含蓄內(nèi)斂的王羲之相比,到底少了幾分高古之意。
姨母帖(唐摹本)行楷 紙本墨筆 東晉 王羲之 遼寧省博物館藏王羲之志存高遠,富于創(chuàng)造,其書風最明顯的特點是運筆細膩,結構多變。此帖為王羲之早期的作品,帖中文字雖屬行楷,但略存隸意。作品筆法端莊凝重,筆鋒圓渾遒勁,墨色濃淡相間,整體風格凝重而生動。
蘭亭序(神龍本) 行書 紙本 24.5×69.9cm 東晉 王羲之 故宮博物院藏存世的《蘭亭序》摹本以“神龍本”最為著名,作者系唐代書法家馮承素。此卷摹臨結合,既保留了照原跡勾摹的痕跡,又顯露出臨寫的特點,通篇錯落有致、自然生動,體現(xiàn)了王羲之書法遒媚多姿、神清骨秀的藝術風神,為接近原跡的摹本。
蘭亭序(局部)
廿九日帖(唐摹本)行楷 紙本墨筆 26.3×11cm 東晉 王獻之 遼寧省博物館藏此帖運筆勁健沉穩(wěn),筆畫豐厚又鋒芒畢露,保留了師承父書的痕跡。王獻之的流傳書跡多為行草,此帖書體接近楷書,因此尤顯珍貴。
鴨頭丸帖(唐摹本)行草 絹本 26.1×26.9cm 東晉 王獻之 上海博物館藏此帖運筆熟練,筆法靈動,風神散逸,是一幅氣韻灑脫的草書精品。作品筆鋒靈動多變,章法疏朗有致,用墨枯潤相間,極富節(jié)奏。
中秋帖(宋摹本)行草 紙本墨筆 27×11.9cm 東晉 王獻之 故宮博物院藏此帖書法縱逸豪放,是清內(nèi)府三希堂中的“三?!敝弧,F(xiàn)存此帖一般認為是宋代書法家米芾臨本。
龍門十二品(拓本局部) 楷書 北魏
晉室南遷后,魏晉書風的中心由洛陽轉移到了江南,地緣政治上的分裂也造成了書法流派上的南北分野。清朝學者阮元歸納總結了“北碑南帖論”,對后世書家影響至深。他認為:“南派乃江左風流,疏放妍妙,長于啟牘,減筆至不可識……北派則是中原古法,拘謹拙陋,長于碑榜?!北迸梢运骶笧樽冢^中原古法仍存隸意,以碑見稱。北魏為后代留下大量的佛教刻經(jīng)銘石,即“魏碑”,著名的有《龍門二十品》《鄭文公碑》,以及云峰山諸石刻等?!拔罕畷?,承漢隸之余韻,啟唐楷之先聲”,唐初的楷書大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均取法于魏碑。
北魏孝文帝親政后,推行漢化政策,效仿并吸收了南朝文化,促成了南北書風的融合。北方政權統(tǒng)一全國后,南朝書風再一次與北方交融,書風統(tǒng)一,此后再無南北書派之分。
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一次大變革發(fā)生在漢代,隸書取代了小篆,象征著文字書寫從古文字時代邁入新文字時代。東漢末年,由隸書衍生出行書和楷書,二者初露鋒芒。第二次書風大變革則發(fā)生在魏晉,楷書取代隸書,以楷書為根基演變而來的行書、草書蔚然成風。
宋人虞龢在《論書表》中對人們的審美態(tài)度進行了歸納:“夫古質而今妍,數(shù)之常也;愛妍而薄質,人之情也?!蔽簳x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沿著由繁至簡、從質到妍的趨向不斷發(fā)展,而讓這些力求新風的魏晉書家始料未及的是,到了明清時期,那些充滿樸拙古風的金文、篆隸會重回人們的視野。
鄭文公碑(拓本局部) 楷書 北魏
平復帖 草隸 紙本墨筆 23.7×20.6cm 西晉 陸機 故宮博物院藏《平復帖》是第一件流傳有緒的法帖墨跡,故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特殊意義。此帖為陸機向朋友顧彥先問候病情的書札,以禿筆寫于麻紙上,筆意婉轉,字形樸質。
月儀帖(拓本) 章草 西晉 索靖
自敘帖(局部) 唐 懷素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