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寧,許天嬌,黃曉峰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yī)院口腔科,北京 100050)
Δ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No.82071141)
*主治醫(yī)師,碩士。研究方向:顳下頜關節(jié)相關疾病。E-mail:409244121@qq.com
#通信作者: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口腔醫(yī)學。E-mail: huangxf1998@163.com
顳下頜關節(jié)可復性盤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on,ADDwR)是關節(jié)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患者主訴多為耳前區(qū)彈響,可伴有疼痛和下頜功能障礙[1]。耳癥是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TMD)的常見癥狀之一,典型表現(xiàn)包括耳痛、耳鳴、耳悶及聽力降低等,其中,耳痛作為非典型癥狀常被漏診、誤診,現(xiàn)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2-3]。研究結果表明,肌功能訓練在TMD的治療早期有一定的療效,隨著時間的延長,其中期療效無改善[4-5]。由于ADDwR可導致關節(jié)腔內玻璃酸鈉含量降低進而影響關節(jié)的潤滑能力和正常生理運動,因此,玻璃酸鈉關節(jié)腔注射在TMD的治療中被廣泛應用[6]。目前,玻璃酸鈉聯(lián)合肌功能訓練治療ADDwR伴耳痛的臨床報道很少,其聯(lián)合治療的效果尚不明確。因此,本研究通過臨床病例資料的回顧性分析,評估關節(jié)上腔注射玻璃酸鈉聯(lián)合肌功能訓練治療ADDwR伴耳痛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yī)院口腔科收治的159例ADDwR伴耳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120例,年齡12~63歲。納入標準:根據(jù)DC-TMD診斷標準,確診為ADDwR[7];有耳痛病史;磁共振成像檢查提示ADDwR。排除標準:不可復性盤前移位者;關節(jié)區(qū)外傷、耳部感染者;妊娠期、哺乳期婦女;資料不全者。根據(jù)患者治療方案中是否含有玻璃酸鈉關節(jié)上腔注射,將患者分為研究組(78例)和對照組(81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59例;年齡12~60歲,平均31.23歲。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61例;年齡13~63歲,平均32.5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似,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批件號為YYXSSC-2020-265)。
研究組患者接受玻璃酸鈉聯(lián)合肌功能訓練治療;對照組患者僅接受肌功能訓練治療。
1.2.1 關節(jié)上腔注射玻璃酸鈉:患者平臥頭偏健側,保持最大張口位,觸診關節(jié)窩、刺入關節(jié)上腔,灌洗后緩慢注入玻璃酸鈉注射液(規(guī)格:2 ml∶20 mg)10 mg(1 ml),注射過程如圖1所示。每周注射1次,共進行5次治療。在治療前后囑患者相關注意事項。
A.2%鹽酸利多卡因行關節(jié)灌洗;B.注射玻璃酸鈉A.2% lidocaine hydrochloride irrigation; B.sodium hyaluronate injection圖1 治療示意圖Fig 1 Treatment diagram
1.2.2 肌功能訓練:治療前給患者示范開閉口運動和側方運動[5],然后指導并檢查患者順利完成。囑訓練時開口度以2~3橫指為宜,側方運動幅度控制在3~5 mm。囑每日分3~4次完成各運動100次。治療周期為5周。在治療開始時,同時對所有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包括避免過大張口、避免進食過硬食物、糾正偏側咀嚼和緩解緊張焦慮等情緒等。
1.3.1 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對耳痛程度進行評估[8]。0分表示無痛,10分代表最劇烈的疼痛,指導患者分別于治療前、治療結束后第4、12周標記出疼痛最嚴重時對應的標尺強度。
1.3.2 最大開口度(maximum opening,MMO):囑患者最大開口時測量上下切牙切端的距離,以評估患者的MMO,以毫米(mm)為計量單位[9]。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結束后第4、12周測量患者的MMO。
1.3.3 顳下頜關節(jié)功能評價(Fricton指數(shù)):以下頜運動分(MM)、關節(jié)雜音分(JN)、關節(jié)壓診分(JP)、功能障礙指數(shù)(DI)、肌肉壓診分(MP)、肌肉壓診指數(shù)(PI)和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指數(shù)(CMI)為評價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結束后第4、12周,通過Fricton指數(shù)評分方法評價顳下頜關節(jié)功能,分值越高表示關節(jié)功能越差,評分細則見表1[10]。
表1 Fricton指數(shù)評分方法Tab 1 Fricton index scoring method
2.1.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組內比較:研究組患者治療結束后第4周的耳痛VAS評分顯著低于治療前(P<0.01),治療結束后第12周的耳痛VAS評分顯著低于治療結束后第4周(P<0.01),上述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圖2。對照組患者治療結束后第4周的耳痛VAS評分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結束后第12周的耳痛VAS評分與治療結束后第4周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328),見表2、圖2。
2.1.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組間比較: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耳痛VAS評分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735);治療結束后第4周(P=0.016)和第12周(P=0.012),研究組患者的耳痛V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應時間點的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圖2。
2.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組內比較:研究組患者治療結束后第4周的MMO顯著高于治療前(P<0.01),治療結束后第12周的MMO顯著高于治療結束后第4周(P<0.01),上述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圖3。對照組患者治療結束后第4周的MMO顯著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結束后第12周的MMO與治療結束后第4周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95),見表3、圖3。
表2 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耳痛VAS評分比較分)Tab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 of otodynia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圖2 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耳痛VAS評分比較Fig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 of otodynia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2.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組間比較: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MMO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33);治療結束后第4周和第12周,研究組患者的MMO均顯著高于對應時間點的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圖3。
表3 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MMO比較Tab 3 Comparison of MMO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圖3 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MMO比較Fig 3 Comparison of MMO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2.3.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組內比較:研究組患者治療結束后第4周的DI、PI和CMI均顯著低于治療前,治療結束后第12周的DI、PI和CMI均顯著低于治療結束后第4周,上述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對照組患者治療結束后第4周的DI、PI和CMI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然而,治療結束后第12周的DI、PI和CMI與治療結束后第4周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3.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組間比較: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DI、PI和CMI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結束后第4周和第12周,研究組患者的DI、PI和CMI均顯著低于對應時間點的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Fricton指數(shù)比較Tab 4 Comparison of Fricton index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MD是臨床中的常見病,通常表現(xiàn)為肌肉和關節(jié)區(qū)疼痛、關節(jié)彈響與雜音、下頜運動功能障礙、頭痛和耳癥等。其中,耳癥作為TMD的第五大癥狀被越來越多的醫(yī)師關注,其患者數(shù)占TMD人群的33%~87%,常見表現(xiàn)為耳悶、耳痛和耳鳴,又以耳痛最為多見[11-13]。Macedo等[14]報道,TMD與耳痛之間有顯著的聯(lián)系。ADDwR是疾病發(fā)展的早期階段,在臨床中最為常見,典型癥狀是開閉口時耳前區(qū)“咔噠”聲,可伴有疼痛、張口受限等癥狀。ADDwR的治療是臨床上的難點,顳下頜關節(jié)科、口腔頜面外科、修復科、正畸科及康復科等相關專業(yè)的醫(yī)師均有相應的治療方法,包括物理治療、關節(jié)腔封閉治療及牙合墊治療等[15]。其中,肌功能訓練是物理治療的一種,通過不斷訓練調節(jié)咀嚼肌功能和張力,緩解神經(jīng)肌肉障礙達到治療目的,可以單獨使用或聯(lián)合其他治療方法使用,具有簡單、無創(chuàng)及安全等優(yōu)點[16-17]。系統(tǒng)性回顧研究結果證實,肌功能訓練是治療TMD的有效方法[4]。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肌功能訓練治療,治療結束后第4周患者耳痛能得到明顯緩解,F(xiàn)ricton指數(shù)降低,MMO提高,說明肌功能訓練在TMD的治療早期有一定的療效,與國外相關報道結果一致[4]。然而,將治療結束后第12周的上述指標與治療結束后第4周的數(shù)值相比,并無明顯變化,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肌功能訓練的中期療效并無改善,與國內相關報道結果相符[5]。
玻璃酸鈉是正常關節(jié)液的成分之一,參與營養(yǎng)、潤滑等重要功能[18]。顳下頜關節(jié)盤移位會影響玻璃酸鈉的正常合成,導致其含量降低,影響關節(jié)正常生理運動,同時會導致關節(jié)潤滑能力不足,進而加重滑膜疾病,加速髁突骨質破壞[18]。玻璃酸鈉關節(jié)腔注射是一種簡單、微創(chuàng)的治療方法,在TMD的治療中被廣泛應用,短期內效果顯著[6,19],但是長期效果不明顯[20]。目前,玻璃酸鈉聯(lián)合肌功能訓練治療ADDwR伴耳痛的臨床報道很少,聯(lián)合治療的效果尚不明確。因此,本研究通過對159例患者治療資料的回顧性分析,探討關節(jié)上腔注射玻璃酸鈉聯(lián)合肌功能訓練治療ADDwR伴耳痛的臨床效果。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治療結束后第4周的各項評估指標(耳痛VAS評分、Fricton指數(shù)和MMO)均優(yōu)于治療前,治療結束后第12周的各項評估指標明顯優(yōu)于治療結束后第4周,說明玻璃酸鈉聯(lián)合肌功能訓練的治療效果確切,且增加了玻璃酸鈉治療,治療中期療效優(yōu)于早期,說明玻璃酸鈉的治療效果具有一定可持續(xù)性。同時,與僅接受肌功能訓練的對照組相比,玻璃酸鈉聯(lián)合肌功能訓練治療的研究組患者在治療結束后第4周和第12周的各項評估指標(耳痛VAS評分、Fricton指數(shù)和MMO)均顯著優(yōu)于對應時間點的對照組,說明玻璃酸鈉聯(lián)合肌功能訓練治療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綜上所述,玻璃酸鈉聯(lián)合肌功能訓練治療ADDwR伴耳痛的短期和中期療效確切,但該方案的長期效果還需進一步評估,同時需要前瞻性大樣本的隨機對照研究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