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摘要】教育部于2014年頒布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后,核心素養(yǎng)就成為教育界熱議的關鍵詞。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成為當代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其主要是通過在不同學段與課程的落實來實現(xiàn)的,進而讓學生具備一定的生存關鍵能力。語文課程是我們的母語,也是學習各個學科的基石。對于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始終在路上,已經成為學術界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主要針對初中語文教學中怎樣讓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更加有效,分別從幾方面進行了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教學? 核心素養(yǎng)? 有效性
【課題項目】本文系武威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課題——《基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WW[2019]GH209。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2-0194-03
引言
我國教育部在2014年頒布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確定了以構建學生核心素養(yǎng)體系來推動課程改革?!蛾P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還提出教育部門應該根據不同年級段的學生的特點,構建核心素養(yǎng)體系,以促進學生的終身發(fā)展,使其滿足社會需求,培養(yǎng)關鍵能力。這就代表,將核心素養(yǎng)與各學科結合,落實到各個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上,成為培養(yǎng)人才的主要途徑。語文在所有學科中均占據了基礎性地為,初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應該發(fā)揮該學科的優(yōu)勢,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
一、生活化教學的運用
語文是我們的母語,該課程中的很多內容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語文教師教學時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將選自生活中的教學素材返還于生活中。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可以從課上與課后著手。課上,教師可以運用真實案例開展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課后,教師則可以給學生安排讀寫方面的作業(yè),作業(yè)布置具有伸縮性,給學生適當的發(fā)揮空間。
例如,在學習《我的母親》時,文章最后“如果我學得了……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教師在課上,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與多媒體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回憶生活中與母親的真實事例?;叵肽赣H為自己的付出,對自己的教誨,以此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成為有擔當的人。也就是應用生活化的主題教學,使學生在課上的思維面向生活,利用生活中母親的形象帶給學生熟悉感,繼而使學生更加了解課文中所描述的母親的角色,體驗作者對母親的感情,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文情感。
教師在課后,給學生布置作業(yè)可以針對課題《我的母親》展開,可以是讀后感的形式針對課文細節(jié)描寫展開深度挖掘,也就是布置以咬文嚼字為主旨的讀后感作業(yè),可以以自己的母親為描述對象進行一段細節(jié)描述,作業(yè)字數無具體的要求,這樣既給學生留下比較具有伸縮性的課后作業(yè)時間,又使學生對課上所學的語文閱讀和寫作知識進行了鞏固(課文主要應用細致描寫表達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情感)。
二、教學素材的不斷積累
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絕不是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實現(xiàn)的,可以說其體現(xiàn)了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需要學生儲備有大量的文學知識,以此為基礎,開展活動。學習興趣是促使學生不斷探索的動力,也是保證其學習效率的基石,更是有效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厥走^去,我國的初中語文教師在學生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方面并未給予過多的關注,教學方式大多千篇一律,缺乏新穎之處,所以學生的學習效率較低,學習質量無法保證。在此情況下,想要實現(xiàn)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就變得極為艱難。新時期下,基于新課改的要求,需要教師加強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注重教學方式的轉變,讓學生能夠更有學習的動力,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而這就要教師做到對教學素材的不斷積累和運用,使這些素材既讓學生產生興趣,又具有反映課文多種知識和情感的表現(xiàn)。
例如,在學習《醉翁亭記》時,教師可以將預先準備的PPT給學生進行展示,而PPT的表現(xiàn)內容就需要十分豐富,課文中首先是對滁州這個地區(qū)朝暮四季的自然景物的描寫,有山峰、樹木、流水、飛鳥等等,教師準備的PPT內容就可以針對性地展示一些滁州幽深秀美的景物的圖片、視頻,一般來說,學生對于圖片、視頻較為感興趣,能夠凝聚其注意力,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一種有效途徑。隨后,課文又展開了有關人文景觀的描述,在秀美景觀下游客絡繹不絕,十分熱鬧的場景,有歡唱的人,有休息的人,有老人,有孩子,同時作者作為當地官員,與百姓一起游賞宴飲,與民同樂。教師對課文中人文情境的描寫也以多媒體的方式進行引入,這就反映了《醉翁亭記》所描繪的景觀和人文“和樂”的一個情境。在這個情境下,教師又將課文的素材做了延伸,即作者歐陽修當時為官的狀況(為遭讒離職的幾個同僚上書分辯而被貶滁州),課文中所體現(xiàn)的“樂”,正與作者的境遇“苦”做出了鮮明的呼應,從而教師采用多元化的課堂素材,利用多媒體的方式進行教學,既使學生對課堂產生了興趣,又全面地還原了課文寫作時的情境畫面,使學生對課文知識及其表達的情感都有了十分深入的認識。
三、閱讀教學的發(fā)掘
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項內容是閱讀。課內閱讀可以幫助構建知識體系和通覽課文,課外閱讀則可以拓寬視野和提升閱讀技巧。想要提高和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閱讀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注重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每一篇文章有其獨特的魅力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而學生能否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能否體會到文章的表現(xiàn)形式,這與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密不可分。當下的教學模式中,提高閱讀鑒賞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在老師對同學的整體學習情況有所了解的前提下,根據所教的內容,選擇合適學生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再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開展教學,這樣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比如說,利用信息化多媒體平臺將課文內容與計算機上的圖片視頻相結合,將原本書本中枯燥的文字轉化成鮮活的圖像,激發(fā)了同學們的閱讀興趣,提高了課堂的參與率。教師在教學《口技》時,分析完課文后,利用多媒體播放口技的原聲,再結合課文中“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fā),眾妙畢備”的描寫,這樣就從視覺轉化到了聽覺,從多角度來鑒賞文章,充分感受到文章的魅力。另外,在閱讀時注重剖析語言的結構,也可以有效地提升閱讀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語文作為最基礎的語言學科,與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在教學時,理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
例如,對朱自清先生的《春》進行分析時,教師先要求學生多讀幾遍課文,讓學生感受到寫作的技巧,語言的運用,修辭手法的使用,感悟語言的美。找出幾個簡典型的例子進行分析。再讓學生回到課文,深挖主旨,感受課文中的手法對課文主旨的表現(xiàn)有何作用,看是否對自己以后的寫作有所幫助。學生經過對語言探究的過程,可以更好地提高閱讀課文和分析課文的能力,對提高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必然益處多多。
四、人文教學的培養(yǎng)
新時代語文教育要求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相互滲透和協(xié)調發(fā)展,這也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相輔相成。切實發(fā)展學生的情感素養(yǎng),有助于學生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使得學生有所感悟,與作者產生共鳴。當作者表達了一些正能量且有特殊意義的復雜情感,許多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就不能達到教育的預期效果。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一起去深挖情感,引領學生去感受這些情感。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章中,“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這樣的情節(jié)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場景,營造氛圍,調動學生的情感,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感受作者是如何表達父愛。這樣既教會了學習的方法,又讓同學們體會了父愛的偉大,達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增加感情的滲透,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增進其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使用圖片,音頻,動畫等多種形式將語文課文直觀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便于理解。例如,學習魯迅先生的《風箏》這篇文章時,在多媒體平臺上展出放風箏時小孩子們的神態(tài)動作并結合原文的心理描寫。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一步步剖析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讓學生感受情感的變化,體會魯迅先生想要表達的細膩感情。教師可在其中穿插一些細節(jié),展現(xiàn)真摯的親情和溫馨的兄弟之情,使學生融入其中,這樣教師就可以往深處挖掘文章的內涵,使學生理解起來不再那么困難。發(fā)展人文素養(yǎng)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從學生的情感方面進行滲透并上升到精神品質方面。長期堅持有利于學生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更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鞏固與發(fā)展。
五、教學法的多元化
縱觀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任何領域,單一的發(fā)展模式注定無法與現(xiàn)代社會相融。教育領域同樣如此,傳統(tǒng)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已經成為教育改革路上的一個阻礙。所以,為結合新時期教學要求,教師應該著重改善現(xiàn)有的教學手段,例如可以采用合作學習、自主探究、情境創(chuàng)設或是多媒體教學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他們對語文課程的熱情。因此教師進行備課時,要根據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特點,考慮采用哪種方式。
例如當學習到《蚊子和獅子》時,教師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分別扮演蚊子和獅子,使其能夠融于故事情境中。而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可以采取分組搭配的方式,將整個故事分成幾段表演,每組學生表演一段,同時在扮演前,教師留給每組學生一定的小組討論時間,學生自行討論角色設置、臺詞修改和情感表達等部分,從而教師完成了情境教學與合作討論教學的有效結合的教學方法的運用。隨后,在確定學生的角色后,就可以參照教材內容讓其模仿各自角色語氣進行對話,教師可以扮演旁白的角色,用于介紹和推進故事發(fā)展。表演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讓角色扮演的學生、以及其他同學對表演進行評價,說說表演中的有趣之處。而學生在這種模式的課堂上就會更加積極地進行配合,學生會通過教師的引導相繼對角色扮演的過程進行分析和評說。這種給學生創(chuàng)造情境和合作條件的教學方法,能夠充分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使一組學生每個人都參與到針對表演的討論之中,并從中獲得思考的收獲。在此基礎上,教師接著可以引導學生探討故事的深層內涵,同時引導學生說出故事帶給自己的啟示??傊?,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多方面著手,將核心素養(yǎng)落實到教學中的方方面面,讓學生能夠時刻感受到核心素養(yǎng)就在身邊。
結束語
課程改革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現(xiàn)在的“核心素養(yǎng)”,表明我國的教育也正在與時俱進,與國際接軌。學生核心素養(yǎng)需要通過學科核心素養(yǎng)來實現(xiàn),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基礎,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目標。語文作為母語學科,承擔著母語教育、母語素養(yǎng)的培育及傳遞主流價值觀的重任。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核心素養(yǎng)落實到語文課程后的具體表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和貫徹不是一句空話,而是需要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結合,才能使其得到落實。在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應用下,教學不容易陷入誤區(qū),會成為語文教學發(fā)展的指路明燈。
參考文獻:
[1]李廣,程麗麗,計宇.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調查研究:問題分析與改進建議[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219-223.
[2]陳彩虹,趙琴.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單元教學設計——全國第十屆有效教學理論與實踐研討會綜述[J].全球教育展望,2016,(01): 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