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欲望滿足分為延遲滿足、適當不滿足、超前滿足、及時滿足。好的教育總是提倡“延遲滿足”和“適當不滿足”。而經(jīng)常性“即時滿足”,對寶寶是有害的。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測試:把一些4 歲左右的孩子帶到一間簡陋的房子里,給每人一顆非常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他們,如果馬上吃軟糖,只能吃一顆;如果20 分鐘后再吃,將獎勵一顆,可以吃到兩顆軟糖。
測試中,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則耐住性子、閉上眼睛做睡覺狀,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語或唱歌來轉移注意力,以克制自己的欲望,從而獲得了更豐厚的回報。
心理學家隨后做了跟蹤研究,追蹤這些孩子成年后的表現(xiàn)。結果那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兩顆軟糖的孩子,在成年后有較強的自控能力,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棄眼前的誘惑;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一顆軟糖的孩子,在成年后,則表現(xiàn)得比較急躁、固執(zhí)、不能等待,即使這樣做會給他們帶來不利的后果,他們也必須即刻體驗滿足和快樂,否則他們情緒上會出現(xiàn)強烈的焦慮。
這個心理學測試,形象地說明了一個心理學概念:延遲滿足。
心理治療師分析,有些孩子從小到大,家人對其百依百順,有求必應。這樣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每當自己有需要時,就能馬上得到滿足,他們沒有學會等待,不會忍耐,遇到挫折就焦躁不安。用心理發(fā)展的過程來說,就是沒有經(jīng)歷“延遲滿足”。缺乏這種磨練,成年后就缺乏相應的忍耐力和自控能力,也可能會有不斷沖動購物行為的發(fā)生。
生活中,寶寶有很多事情爭著搶著要自己做,有些事情又想讓媽媽做。如出去玩走累了,會要求媽媽抱他回家;吃飯時,要求坐在媽媽腿上并且要喂才肯吃。其實,可以及時察覺寶寶的心理需求,以變通的方式滿足他。如寶寶走累了,你讓他在路邊蹲一會兒,或者靠坐在你的腳邊;如果他想讓你抱著他吃飯,你不妨放下碗筷,直接轉過身來,讓寶寶坐在原位,靜靜擁抱他一會兒,然后拍拍他的后背說:“我們接著吃飯吧,寶寶自己吃,媽媽看著你吃。”
還有,平時一定要注意以最飽滿的精力,全神貫注地面對寶寶的眼睛說話,這就盡量滿足了他的情感需求。早晚都要做足擁抱和親吻的功課,不要等寶寶需要時才去抱他、親他。當寶寶感受到你非常愛他時,他便會有強烈的幸福感,愿意克制自己無休止的欲望。
適度讓寶寶體驗勞累和挫折,適時的批評和懲罰讓他親身感受故意犯錯的后果。一旦做了決定,你說話的語氣就要堅決,讓寶寶感到?jīng)]有商量的余地。否則,優(yōu)柔寡斷只會加劇寶寶經(jīng)受的心理折磨。
不必所有的事情都延遲滿足,對寶寶提出的要求需要加以判斷,看哪個可以馬上滿足,哪個需要再等等,哪個根本就不能滿足。不必猶豫自己做的判斷和決定是否正確,在不斷練習、不斷反思中,你自然也成長了。
其實,延遲滿足是一種人人都可以學習的能力,你可以監(jiān)測自己的焦慮水平。比如,在控制購物沖動的過程中,個體會產(chǎn)生極度焦慮,如果能認識到焦慮有開始、高峰和消退的過程,就能比較容易地掌控它。還有一種方法叫“想象脫敏”,就是在治療室內(nèi)想象正處在購物沖動被阻止所帶來的高度焦慮中,然后對全身肌肉從上到下依次進行放松訓練,體會肌肉放松的感覺,反復進行,心情就會輕松平靜下來。
適度延遲,學會等待,避免因一時沖動帶來不良的后果,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是一個人心理成熟的表現(xiàn),它讓我們對生活有更強的掌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