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fā)布了2020年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據:2020年全球新增癌癥病例約1930 萬,其中女性乳腺癌占11.7%,在數量上首次超越了肺癌(11.4%),成為全球診斷人數最多的癌癥。
乳腺癌雖有一定家族遺傳性,家族內患癌者有一些相同的基因突變,如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 或BRCA2。但家族遺傳性只占乳腺癌的5%~10%,大多數乳腺癌不是家族遺傳的。
導致乳腺癌增多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由于生活方式、社會文化背景以及生存環(huán)境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從而對乳腺癌的發(fā)生產生重要影響。
1.生育情況改變。生育是乳腺癌的保護因素。從未生育的婦女患乳腺癌的危險性比已生育的婦女高30%;35歲以上妊娠初產者患乳腺癌的相對危險是30 歲以下者的3~4倍,每多生育一次可降低患乳癌風險10%~13%;此外,月經初潮年齡早(小于12 歲)、絕經年齡晚(大于55歲)、不哺乳,多次人流史、性生活不和諧等,均會增加患乳腺癌的風險。
2.高脂高熱量飲食、吸煙、飲酒、肥胖、缺乏鍛煉等不良生活方式。乳腺癌高發(fā)國家的肥胖率大多超過了15%,體重指數越高,患乳腺癌的風險就越大,尤其是絕經后女性并肥胖者,其患癌風險增加近30%。另外,久坐時間與乳腺癌發(fā)病風險成正比,久坐每增加1小時,乳腺癌發(fā)病風險升高1%。
3.社會及職業(yè)因素的影響。如電離輻射、久坐、長期處于應激狀態(tài)(工作壓力、情緒無常、抑郁、緊張等)、精神創(chuàng)傷、作息無規(guī)律等,均會增加患乳腺癌的風險。
4.外源性激素使用。長期口服避孕藥、絕經后長期服用雌激素會增加患乳腺癌的風險。因此,要謹慎使用外源性激素。
至于擔心食用含植物性雌激素的豆制品(豆?jié){、豆腐等)會導致乳腺癌是沒有必要的。豆制品所含的大豆異黃酮素,是一種雌激素類似物,有弱雌激素樣和抗雌激素雙重作用,對女性健康有重要作用。
數據顯示,早期乳腺癌臨床治愈率可達80%~90%,而晚期乳腺癌治愈率不足40%??偟恼f來,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比其他很多腫瘤都要高,早期可達95%,即便是中期也可達到80%,越早發(fā)現生存率越高。
不過,我國仍有不少乳腺癌患者,首診時就已經是中晚期。這與患者自身的健康意識、防癌觀念和就醫(yī)條件等有關,面對“來勢洶洶”的乳腺癌,積極預防、早期篩查、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是關鍵。
首先,要了解乳腺癌的常見癥狀,包括乳房腫塊、乳頭溢液、乳頭歪斜、乳頭內陷以及乳房皮膚異常等。要有意識地去關注這些情況,在這里要說,日常的乳房自檢很重要,尤其是高危人群,一旦發(fā)現異常,立即就醫(yī)。
乳房自檢包括視診和觸診兩部分,也有人概括為“一看二摸三擠壓”,要學會正確的方法。自檢時間,絕經前為月經來潮后第9~11 天為宜,絕經后可選擇任一時間進行,每月固定即可。
CA15-3是有價值的乳腺癌腫瘤標志物,可用于乳腺癌的輔助診斷、療效檢測及復發(fā)預警。CA15-3增高比乳腺癌臨床轉移可提早幾個月。而腫瘤標志物CEA(癌胚抗原)可反映乳腺癌的進展、療效,增高多為中晚期腫瘤。
乳腺癌的診斷方法還包括乳腺超聲檢查、乳腺鉬靶攝片和乳腺磁共振檢查,其綜合運用是獲得早期診斷的關鍵。
最后強調一點,乳腺癌并非是女人的“專利”,男性同樣也可患乳腺癌,不過占比較低,但惡性程度較高,易侵犯周圍組織及遠處轉移,病死率較高。因此,同樣需要早期發(fā)現、早期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