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秀芬,尚俊英,董紅宇
血流感染是一種嚴重的感染性疾病,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較高[1]。近年來隨著激素、免疫抑制劑、放化療及各種侵入性操作的廣泛應用,血流感染發(fā)生率呈逐年升高趨勢[2]。有研究表明,血流感染患者存在持續(xù)淋巴細胞減少[3],而淋巴細胞凋亡與患者預后有一定相關性[4-7]。但目前關于血流感染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減少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血流感染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減少的影響因素,以期為臨床診療提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選取2019—2020年北京市石景山醫(yī)院收治的血流感染患者102例,依據(jù)患者血培養(yǎng)當日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shù)分為淋巴細胞減少組(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shù)<1.0×109/L)69例和對照組(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shù)≥1.0×109/L)33例。納入標準:(1)血培養(yǎng)結果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屎腸球菌、糞腸球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明確診斷為血流感染[8];(2)年齡>18歲;(3)住院治療,且病例資料齊全。排除標準:(1)入住時間<24 h者;(2)既往存在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3)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本研究經(jīng)北京市石景山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并同意。
1.2 資料收集
1.2.1 臨床資料 收集患者性別、年齡、感染源(包括肺部感染、腹腔感染、泌尿系統(tǒng)感染、導管相關性感染、其他)、并發(fā)癥(包括感染性休克、壓瘡)、實驗室檢查指標〔包括超敏C反應蛋白(hs-CRP)、降鈣素原(PCT)〕、近3個月內(nèi)有無住院史、近3個月內(nèi)有無抗生素治療史及長期臥床、氣管插管、留置導尿管、深靜脈置管情況,并統(tǒng)計患者合并癥〔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腫瘤、腦梗死、腦出血、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慢性支氣管炎、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高脂血癥、肝損傷〕、外科手術史(包括骨科手術、心臟手術、胸部手術、顱腦手術、五官科手術、腹部手術、頸部手術、盆腔手術、泌尿系統(tǒng)手術史)。
1.2.2 病原菌 患者入院后,在給予抗感染藥物前抽取雙份靜脈血進行血培養(yǎng)(同時進行厭氧菌、需氧菌培養(yǎng)),其中深靜脈置管患者分別于血管內(nèi)導管、外周靜脈抽取血液10 ml,無深靜脈置管患者需采集雙側外周靜脈血10 ml,置入血培養(yǎng)瓶內(nèi),并在血培養(yǎng)申請單和培養(yǎng)瓶上標記取血部位。采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生產(chǎn)的Vitek-2compact型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分離并鑒定病原菌,質控菌株為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結果根據(jù)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制定的標準[9]進行判定。病原菌排除定植菌與污染菌,同一患者多次送檢標本檢出同一株菌則按1株計算。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相對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s確切概率法;血流感染患者淋巴細胞減少的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資料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感染源、感染性休克發(fā)生率、壓瘡發(fā)生率、hs-CRP、近3個月內(nèi)有住院史者所占比例、近3個月內(nèi)有抗生素治療史者所占比例、長期臥床者所占比例、氣管插管者所占比例、留置導尿管者所占比例、深靜脈置管者所占比例,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腫瘤、腦梗死、腦出血、COPD、慢性支氣管炎、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高脂血癥、肝損傷發(fā)生率及有骨科手術、心臟手術、胸部手術、顱腦手術、五官科手術、腹部手術、頸部手術、盆腔手術、泌尿系統(tǒng)手術史者所占比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淋巴細胞減少組患者PCT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 病原菌 兩組患者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病原菌檢出率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detection rate of pathogenic bacteri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3 血流感染患者淋巴細胞減少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根據(jù)既往臨床經(jīng)驗將年齡(賦值:實測值)、hs-CRP(賦值:實測值)、PCT(賦值:實測值)、合并冠心病情況(賦值:合并=1,未合并=0)、合并腫瘤情況(賦值:合并=1,未合并=0)、金黃色葡萄球菌(賦值:陽性=1,陰性=0)、糞/屎腸球菌(賦值:陽性=1,陰性=0)、大腸埃希菌(賦值:陽性=1,陰性=0)、肺炎克雷伯菌(賦值:陽性=1,陰性=0)作為自變量,血流感染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減少情況作為因變量(賦值:是=1,否=0),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PCT、合并冠心病、肺炎克雷伯菌是血流感染患者淋巴細胞減少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3 血流感染患者淋巴細胞減少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3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ymphopenia in patients with bloodstream infection
2.4 血流感染患者感染源與病原菌情況 金黃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最常表現(xiàn)為肺部感染(35.7%),其次為導管相關性感染(21.4%);糞/屎腸球菌血流感染最常表現(xiàn)為肺部感染(62.5%),其次為泌尿系統(tǒng)感染(25.0%);大腸埃希菌血流感染最常表現(xiàn)為泌尿系統(tǒng)感染(35.4%),其次為肺部感染(33.3%)、腹腔感染(16.7%);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最常表現(xiàn)為肺部感染(57.7%),其次為腹腔感染(15.4%)、泌尿系統(tǒng)感染(15.4%);鮑曼不動桿菌血流感染最常見于肺部感染(75.0%);銅綠假單胞菌血流感染較少見,見表4。
表4 血流感染患者感染源與病原菌情況〔n(%)〕Table 4 Source of infection and pathogenic bacteria in patients with bloodstream infection
血流感染是敗血癥與菌血癥的統(tǒng)稱,是各種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侵入血液循環(huán)后引起的一過性、間歇性或持續(xù)性的全身感染、中毒和重度炎性反應。免疫抑制是膿毒癥的重要特征,而T淋巴細胞凋亡是免疫抑制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因此機體淋巴細胞減少的原因主要與淋巴細胞凋亡有關,淋巴細胞減少也是膿毒癥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10]。研究表明,血流感染患者1年內(nèi)病死率達8%~48%[11]。動物實驗表明,革蘭陰性菌和革蘭陽性菌均可使膿毒癥患者腫瘤壞死因子水平升高,誘導胸腺細胞凋亡,進而導致淋巴細胞減少[12]。LE TULZO等[13]研究表明,感染性休克患者淋巴細胞迅速凋亡,導致外周血淋巴細胞減少,影響患者預后。而肺部感染患者的T淋巴細胞增殖在抗原及促細胞分裂劑刺激的過程中降低,同時也因T淋巴細胞大量凋亡而導致外周血淋巴細胞減少,進而使T淋巴細胞亞群發(fā)生改變[14]。因此,CD4+T淋巴細胞分數(shù)降低可提示人體免疫功能下降,血流感染發(fā)生風險升高。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血流感染患者多伴有外周血淋巴細胞減少(67.6%),其中淋巴細胞減少組患者PCT水平高于對照組。PCT受細菌毒素和炎性因子(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6)等多因素影響,健康人群PCT水平較低,約為0.1 μg/L,而其在機體發(fā)生細菌感染時可迅速升高[15]。對疑似血流感染患者常根據(jù)其臨床癥狀結合白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分數(shù)、內(nèi)毒素等指標進行診斷,但該診斷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且不能早期特異性診斷血流感染[16]。PCT作為診斷細菌感染的一種有效指標,在各類細菌感染炎性反應及危重癥患者早期臨床診斷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17-18]。因此,針對PCT水平升高合并淋巴細胞減少的血流感染患者,需警惕不良預后的發(fā)生,以做到早期預防、診治。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感染源、感染性休克發(fā)生率、壓瘡發(fā)生率、hs-CRP、近3個月內(nèi)有住院史者所占比例、近3個月內(nèi)有抗生素治療史者所占比例、長期臥床者所占比例、氣管插管者所占比例、留置導尿管者所占比例、深靜脈置管者所占比例,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腫瘤、腦梗死、腦出血、COPD、慢性支氣管炎、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高脂血癥、肝損傷發(fā)生率及有外科手術史者所占比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且兩組患者革蘭陰性菌、革蘭陽性菌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血流感染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減少可能與其感染源、合并癥等一般資料及病原菌無關。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年齡、PCT、合并冠心病、肺炎克雷伯菌是血流感染患者淋巴細胞減少的影響因素,與WANG等[19]研究結果并不完全一致,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及觀察時間等有關。此外,本組金黃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最常見于肺部感染(35.7%),其次為導管相關性感染(21.4%);糞/屎腸球菌血流感染最常見于肺部感染(62.5%),其次為泌尿系統(tǒng)感染(25.0%);大腸埃希菌血流感染最常見于泌尿系統(tǒng)感染(35.4%),其次為肺部感染(33.3%)、腹腔感染(16.7%);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最常見于肺部感染(57.7%),其次為腹腔感染(15.4%)、泌尿系統(tǒng)感染(15.4%);鮑曼不動桿菌血流感染最常見于肺部感染(75.0%);銅綠假單胞菌血流感染較少見。
血流感染常見病原菌是革蘭陰性菌。本組患者病原菌中革蘭陰性菌居多,占78.4%(80/102)。全國血流感染細菌耐藥監(jiān)測顯示,2014—2015年共檢出革蘭陰性菌3 003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572株(占19.0%)[20],2016—2017年共檢出革蘭陰性菌5 829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 289株(占22.1%)[21],表明肺炎克雷伯菌已成為醫(yī)院血流感染患者常見病原菌。本研究結果顯示,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最常見于肺部感染,占57.7%,提示肺部感染患者需考慮是否并發(fā)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且在臨床經(jīng)驗性治療時應首選覆蓋此菌群的抗菌藥物。有研究表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容易感染腸球菌,合并腫瘤亦是血流感染患者淋巴細胞減少的危險因素之一[22-23],但本研究并未得出類似結果,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小有關。淋巴細胞作為可反映機體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標,在抗腫瘤免疫反應中有重要作用[24]。臨床中常將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shù)作為預測化療毒副作用的指標[25]。目前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聚焦在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shù)與惡性腫瘤患者預后的關系上。
淋巴細胞是可反映機體免疫調節(jié)功能的一種白細胞,在冠心病發(fā)生過程中,生理應激和神經(jīng)激素系統(tǒng)激活導致皮質醇釋放,而皮質醇又可導致細胞凋亡而介導淋巴細胞減少[26]。CHOI等[27]發(fā)現(xiàn),淋巴細胞減少與心血管風險增加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合并冠心病是血流感染患者淋巴細胞減少的影響因素,與既往報道結果相似[28-32]。
綜上所述,血流感染患者淋巴細胞減少發(fā)生率為67.6%,年齡、PCT、合并冠心病、肺炎克雷伯菌是血流感染患者淋巴細胞減少的影響因素,尤其是肺部感染者需警惕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發(fā)生。但本研究為單中心的回顧性研究,樣本量較小,患者年齡偏大,且具有地域差異,導致結果可能存在偏倚,今后應進一步擴大樣本量以證實本研究結論。
作者貢獻:婁秀芬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結果分析與解釋、論文撰寫與修訂,并對文章整體負責、監(jiān)督管理;婁秀芬、尚俊英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整理、分析;婁秀芬、董紅宇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