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馨,蔡忠香,柴慧,宋宇娟,冷慧君,李茜雨
COVID-19是一種急性感染性肺部疾病,其病原體是β冠狀病毒(是一種單鏈RNA病毒),具有臨床癥狀不典型、潛伏期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無癥狀感染者也可成為感染源等特點[1-2],患者主要臨床癥狀有發(fā)熱、咳嗽、胸悶、乏力、呼吸困難、腹瀉、嘔吐等,存在個體差異。多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 潛 伏 期 為1~14 d,少數(shù)潛伏期>14 d,其傳播途徑不僅限于呼吸道飛沫,還可通過接觸病毒污染物進行傳播,因而人群普遍易感,而人體在接種COVID-19滅活疫苗后雖有一定免疫力,但疫苗作用持續(xù)時間尚不明確[3-4]。有研究表明,COVID-19患者疾病嚴重程度與病毒類型、自身免疫力密切相關[5-6]。目前臨床尚未有可治愈COVID-19的治療方法,主要治療方案仍是隔離治療、對癥支持治療。根據(jù)現(xiàn)階段收治的多數(shù)COVID-19患者預后良好,但死亡率仍較高,且高齡、合并慢性病患者預后相對較差,兒童病例癥狀較輕[7]。目前國內外針對COVID-19的病原學、發(fā)病機制、治療方案等研究逐漸增多。近期有研究表明,凝血功能與COVID-19患者疾病嚴重程度有關,且炎癥指標亦隨患者疾病嚴重程度而改變[8-10]。為更客觀地評價COVID-19患者病情、獲得更多輔助決策及預后判斷指標,本研旨在探討凝血指標、炎癥指標與COVID-19的關系,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選取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2020年1—5月收治的COVID-19患者280例(普通型195例,重型85例)作為觀察組。納入標準:(1)患者咽拭子標本實時熒光定量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RT-PCR)陽性;(2)符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11]制定的COVID-19診斷標準;(3)近2周內未服用影響凝血功能的藥物;(4)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急性心腦血管疾病者;(2)惡性腫瘤終末期者;(3)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者;(4)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根據(jù)預后將觀察組患者分為存活亞組(n=231)和死亡亞組(n=49)。另選取2020年3—9月本院健康體檢者120例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1)與觀察組患者性別、年齡相似;(2)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同意,自愿參與并配合提供研究相關數(shù)據(jù)。排除標準:(1)惡性腫瘤、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2)精神疾病、語言障礙者。本研究經(jīng)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1)收集研究對象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基礎疾?。òǜ哐獕?、糖尿病、冠心病、呼吸系統(tǒng)疾病)。(2)采集觀察組患者入院24 h內、對照組受試者體檢當日空腹外周靜脈血3~5 ml,應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CS5100型,日本Sysmex公司生產(chǎn))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及血漿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xiàn)IB)、D-二聚體(D-dimer,D-D)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血清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具體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相對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COVID-19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風險回歸分析;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ROC曲線)分析凝血指標、炎癥指標對COVID-19的診斷價值及其預后的預測價值。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和對照組臨床資料比較 觀察組PT長于對照組,血漿FIB、D-D水平及血清CRP、PCT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性別、年齡、高血壓發(fā)生率、糖尿病發(fā)生率、冠心病發(fā)生率、呼吸系統(tǒng)疾病發(fā)生率、APT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照組和觀察組臨床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2.2 COVID-19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分析
2.2.1 存活亞組、死亡亞組臨床資料比較 存活亞組年齡小于死亡亞組,冠心病發(fā)生率和血漿FIB、D-D水平及血清CRP、PCT水平低于死亡亞組,PT短于死亡亞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性別、高血壓發(fā)生率、糖尿病發(fā)生率、呼吸系統(tǒng)疾病發(fā)生率、APT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存活亞組、死亡亞組臨床資料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survival subgroup and the death subgroup
2.2.2 COVID-19患者預后影響因素的多因素Cox比例風險回歸分析 將表2中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指標作為自變量,COVID-19患者預后作為因變量(賦值:死亡=0,存活=1),進行多因素Cox比例風險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冠心病、PT、血漿D-D水平及血清CRP、PCT水平是COVID-19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3 COVID-19患者預后影響因素的多因素Cox比例風險回歸分析Table 3 Multivariat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2.3 凝血指標、炎癥指標對COVID-19的診斷價值及其預后的預測價值
2.3.1 凝血指標、炎癥指標對COVID-19的診斷價值 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PT、血漿FIB水平、血漿D-D水平、血清CRP水平、血清PCT水平診斷COVID-19的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592〔95%CI(0.542,0.641)〕、0.665〔95%CI(0.616,0.711)〕、0.680〔95%CI(0.631,0.725)〕、0.690〔95%CI(0.642,0.735)〕、0.632〔95%CI(0.583,0.680)〕,見表4、圖1。
圖1 凝血指標、炎癥指標診斷COVID-19的ROC曲線Figure 1 ROC curve of coagulation indexes and inflammation indexes in the diagnosis of COVID-19
表4 凝血指標、炎癥指標對COVID-19的診斷價值Table 4 Diagnostic value of coagulation indexes and inflammation indexes in COVID-19
2.3.2 凝血指標、炎癥指標對COVID-19患者預后的預測價值 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PT、血漿D-D水平、血清CRP水平、血清PCT水平預測COVID-19患者預后的AUC分別為0.536〔95%CI(0.479,0.596)〕、0.593〔95%CI(0.533,0.651)〕、0.603〔95%CI(0.543,0.660)〕、0.637〔95%CI(0.577,0.693)〕,見表5、圖2。
圖2 凝血指標、炎癥指標預測COVID-19患者預后的ROC曲線Figure 2 ROC curve of coagulation indexes and inflammation indexes in predicting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OVID-19
表5 凝血指標、炎癥指標對COVID-19患者預后的預測價值Table 5 Predictive value of coagulation indexes and inflammation indexes on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OVID-19
我國將COVID-19規(guī)定為乙類傳染病,按甲類傳染病進行管理[12-13]。隨著臨床對COVID-19患者臨床表現(xiàn)、病理改變的認識不斷加深,及醫(yī)護人員診療經(jīng)驗的不斷積累,我國COVID-19疫情得到有效緩解。新型冠狀病毒是目前為止發(fā)現(xiàn)的第7種可感染人類的SARS-CoV-2,其可導致肺功能損傷,進而累及神經(jīng)、消化、泌尿、血液等多個系統(tǒng),且感染者發(fā)病初期臨床癥狀不明顯,導致臨床誤診率較高[14-15]。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COVID-19傳播途徑廣且傳染力強,存在人群普遍易感性,根據(jù)疾病嚴重程度可分為輕型、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16-18]。調查顯示,COVID-19就診患者多表現(xiàn)為發(fā)熱、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部分癥狀不典型患者無發(fā)熱,其首發(fā)癥狀為惡心、嘔吐、腹瀉等,目前臨床輕型、普通型就診患者居多,但少數(shù)危重型患者病情進展迅速,就診時即已出現(xiàn)呼吸窘迫、凝血功能障礙、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嚴重并發(fā)癥[19-23]。因此,臨床對于COVID-19患者的早期診斷及預后判斷尤為重要。
現(xiàn)階段臨床主要通過呼吸道癥狀、影像學表現(xiàn)等輔助診斷COVID-19及其分型,已有多項研究證實COVID-19普通型與重型患者凝血指標和炎癥指標存在差異[24-27]。SARSCoV-2與SARS樣冠狀病毒具有高度同源性,患者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肺組織發(fā)生變性、缺氧、壞死,可繼發(fā)高纖維蛋白血癥,進而導致血液出現(xiàn)高凝狀態(tài),形成血栓[28]。多項研究表明,重型COVID-19患者體內普遍存在高凝狀態(tài),需使用血管活性藥物來改善微循環(huán)[28-33]。
PT作為外源性凝血途徑指標,凝血酶、內毒素、炎性因子等可誘導機體血管內皮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等表達,故PT可反映感染誘發(fā)凝血功能異常等疾病。FIB作為血漿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其水平在機體受到嚴重創(chuàng)傷及感染時升高[34]。D-D作為纖維蛋白降解產(chǎn)物,其水平變化可反映機體高凝及繼發(fā)性纖溶亢進表現(xiàn),還可反映機體感染狀態(tài)及炎性反應程度[35],且有研究表明,D-D與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有關,推測其有望成為重癥肺炎患者預后的預測指標之一[36-3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PT長于對照組,血漿FIB、D-D水平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為:COVID-19患者主要病理變化為肺泡隔血管水腫、充血,且有透明血栓形成,還可導致炎性遞質及促炎因子釋放,進而加劇血液高凝狀態(tài),誘發(fā)凝血功能異常,故導致PT延長,血漿FIB、D-D水平升高;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存活亞組PT短于死亡亞組,血漿FIB、D-D水平低于死亡亞組,與張兵華等[38]研究結果一致。
細胞因子炎癥風暴作為全身炎性反應,主要指免疫效應細胞釋放大量趨化因子、促炎細胞因子,進而導致全身炎性反應。研究表明,全身炎性反應是COVID-19患者病情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臨床可通過檢測炎癥指標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39-41]。CRP作為臨床常用的炎癥指標之一,可準確且快速地反映機體感染狀態(tài);PCT作為降鈣素前肽,正常人群血清PCT水平極低,當處于細菌感染狀態(tài)時其特異性升高[4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血清CRP、PCT水平高于對照組,存活亞組血清CRP、PCT水平低于死亡亞組,與宋偉南等[43]研究結果一致,表明COVID-19患者機體存在炎性反應,且存活者炎癥指標水平降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指出,CRP水平進行性升高是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臨床預警指標之一[44-47]。
本研究多因素Cox比例風險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冠心病、PT、血漿D-D水平及血清CRP、PCT水平是COVID-19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PT、血漿FIB水平、血漿D-D水平、血清CRP水平、血清PCT水平預測COVID-19的AUC分別為0.592、0.665、0.680、0.690、0.632,而PT、血漿D-D水平、血清CRP水平、血清PCT水平預測COVID-19患者預后的AUC分別為0.536、0.593、0.603、0.637,可見PT、血漿FIB水平、血漿D-D水平、血清CRP水平、血清PCT水平對COVID-19患者的診斷價值并不大,且PT、血漿D-D水平、血清CRP水平、血清PCT水平對COVID-19患者預后的預測價值亦不大,但仍需警惕患者凝血指標、炎癥指標變化情況,尤其對于各指標明顯異常者應密切關注其病情變化情況,防止病情惡化。
綜上所述,年齡、冠心病、PT、血漿D-D水平及血清CRP、PCT水平是COVID-19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而凝血指標、炎癥指標對COVID-19診斷及其預后預測并無較大價值。但本研究為單中心的回顧性研究,納入樣本量有限、觀察指標較少,故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后續(xù)需通過調整研究時間、擴大樣本量等進一步證實本研究結論。
作者貢獻:蔡馨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撰寫論文,進行論文的修訂,并對文章整體負責、監(jiān)督管理;蔡馨、蔡忠香、李茜雨進行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柴慧、宋宇娟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整理、分析;蔡馨、冷慧君進行結果分析與解釋;蔡馨、李茜雨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