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華
摘要:語文學科的特點、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點等決定了多媒體的內容,多媒體是為課的內容服務的。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使用多種手段上好課,切不可走形式主義,要把多媒體課件和上課內容有機、有效結合。
關鍵詞:課堂;多媒體;教學內容;有機結合
正文:
課程改革已經有幾年了,在這些年,我參加了幾次優(yōu)質課大賽,也多次觀摩優(yōu)質課??傮w說留下深刻印象的課不多。優(yōu)質課大賽中大多使用多媒體課件上課,課堂上熱熱鬧鬧,圖片、視頻、動畫、音樂等令人應接不暇,下課什么也沒有學到,那么試想這堂課的教學效果是什么呢?在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新型信息傳遞手段越來越多的今天,語文教學實現(xiàn)教學手段現(xiàn)代化,不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它是未來學科課程與教學發(fā)展的一個方向。但這并不意味著凡課都必須用多媒體課件來上,這還需要看課的內容的多方面要求。下面就我的教學實踐談些粗淺的想法,與大家探討。
一、語文學科的特點、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點等決定了多媒體的內容,多媒體是為課的內容服務的,它不能喧賓奪主。有些老師上課就用一個簡單的課件,卻能切中要害,突出中心,達到輔助教學的作用;而有些課件繁復,花哨,只是一些資料的簡單堆積而已,沒有一個完整的邏輯思維過程,也經不起推敲。記得以前聽過一節(jié)課,講的是兩首古詩,在那堂課上,老師利用幻燈片制作了課件,其中有兩段FLASH動畫,在講析詩的意境時就播放了一遍,在學生背誦時又播了一遍,前后用時近20分鐘,而作為講詩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朗讀卻一帶而過,試想不多讀怎樣理解,不理解何談意境?我想最后同學們的腦海中可能只剩那動畫了,因為根本沒有自己思考的過程。在一些老師的課件中,大部分的幻燈片中都有閃動的小圖片或圖標,這些閃動的小圖片多為卡通圖片,色彩艷麗,很吸引學生的眼球,這樣就會影響到學生的聽課或思考,與其這樣還不如刪除,因此必須處理好多媒體課件和上課內容的關系,更好的為課堂服務。
二、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1.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不注意學生的興趣,不把握學生的興奮點,學生就會由掃興到無趣,一旦失去學習的興趣,學習效果也就無從談起。計算機多媒體以獨有的綜合能力,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動的畫面,標準逼真的情景朗讀,悅耳的音樂背景,妙趣的益智游戲,把學生帶進了寬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主動探索,積極進取,使學生會學、愿學和樂學。如在要求觀察一種你熟悉的小動物,抓特點寫出其外形、生活習性、脾氣等的教學時,我從網(wǎng)上下載了一段關于兔子生活習性的影響資料,視頻中的小白兔時而奔跑,時而駐足觀望,時而低頭吃食,學生們目不轉睛地仔細觀看,對資料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多媒體教學成功地創(chuàng)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在快樂中獲取到了知識。
2.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
素質的形成不是單靠說教就能奏效的,要經過耳濡目染、親身體驗與實踐的過程。多媒體是一種手、眼、腦、亮度配合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辦法。多媒體的相關資料與設備,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各項感官,鍛煉學生的思維,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比如讓學生去理解“懶洋洋”一詞,學生沒看到畫面之前會說“很懶”“懶得很”等籠統(tǒng)的詞語來表達。當看過畫面之后,再讓他們去說,他們會用更豐富的詞語來描述他們理解的詞意。如作文訓練課上,老師輸入病句,讓每個學生親自動手大膽去改,改后說說自己的修改意見。這樣每個學生都有了鍛煉的機會,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新的方法,學到新的知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讓課堂化靜為動
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學生面向靜態(tài)呆板的課文和板書難免枯燥無味,而多媒體教學克服了這一缺陷。多媒體能創(chuàng)設一個主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它能讓靜態(tài)的文體按指定軌跡運動,像拉窗簾一樣呈現(xiàn)出多彩的教學信息;把靜態(tài)的圖畫像動畫一樣變化移動,像流水般呈現(xiàn)一幅幅變幻的圖像,并且變換色彩、調控速度,增強了感染力,有助于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從而大大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促進思維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推進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
三、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使用多種手段上好課,切不可走形式主義,要把多媒體課件和上課內容有機、有效結合,充分發(fā)揮其實效。
教師上課前都要精心設計安排,全面考慮:圖片,視頻,音樂等的選擇是否恰當合適;播放前、播放中、播放后要進行哪些工作,哪個環(huán)節(jié)播放,什么時候播放,以及要運用哪些媒體等都要考慮到。在教學過程中,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進行都要和課件緊密穿插配合,如要播放視頻資料等,要加以說明或提出問題,讓學生明白老師的意圖,以保證教學效果。這樣才能使課件具有科學性、藝術性和實效性。
有這樣一堂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了包括討論,小組答疑,搶答,辯論,朗誦,畫畫等在內的多種教學手段,一節(jié)課很緊張,到最后還來個“一分鐘辯論”,一分鐘內能干什么?一分鐘還沒有考慮好,就要張嘴說了,能辨出個什么結果來?想一想這個環(huán)節(jié)不過是一個形式而已——根本沒從辯論的時間考慮,更不要說能為這節(jié)課起什么作用了。
在另外一節(jié)公開課《橋之美》的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使用了許多橋的圖片請同學們欣賞,仔細看看,會發(fā)現(xiàn)大部分時其他國家有名的橋的圖片,而我國的橋的圖片只有兩張,難道我國有名的橋就這兩座?不,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從德育教育這方面說導入環(huán)節(jié)就不恰當了。在學習《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等文章時,我利用了多張圖片來介紹建筑物,使同學們對建筑物的特點,布局等有了直觀的印象了解。這對于長期生活在農村的孩子來說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