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洲
前幾天備受關注的一件事情發(fā)生了戲劇性的反轉。
原來的報道是,12月8日,廣東東莞一位網約車司機為了送乘客患急病的嬰兒上醫(yī)院,闖了三個紅燈,要被處罰。乘客若能向警方說明情況,為司機作證,司機就可以被免予處罰。但是,乘客拒絕作證,網上口誅筆伐遂成波濤洶涌之勢:不道德,不知感恩,冷血,以后如何做人,怎么會有臉教育孩子……
然而,(2020年)12月16日,新華社、人民網報道了真相:司機請求作證時,誤打了同日住院的另一名患兒家屬的電話,對方不明就里,拒絕作證。而網約車司機所送患兒的家屬,根本就沒有接到要求作證的電話。網上批評聲戛然而止。
聽風就是雨,在網上聞風就立馬點手機或敲鍵盤發(fā)表批評意見,雖有一時發(fā)泄的快感,但是,批評后發(fā)現(xiàn),所批評內容與事實不符,批評錯了,是不是也尷尬呢?
即便批評者真的沒心沒肺知錯堅決不改毫無廉恥之心而不知臉紅尷尬,但是,如果因錯誤批評而侵權了,法律能答應嗎?
要避免網上錯誤批評的尷尬,不妨給自己設個網上批評冷靜期。點手機或敲鍵盤批評前,先冷靜,讓指尖在理性指揮下行動:
對要批評的事實,一定要搞清楚,越扎實越詳細越好,最起碼基本事實要清楚。否則,免開尊口。
對被批評對象,要盡可能地讓其闡述理由,尤其是輿論一邊倒,被批評者被剝奪話語權時,更要尊重其解釋、辯解的權利。要樹立“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捍衛(wèi)你說話權利”的理念。批評前要聽各方的不同意見。否則,免開尊口。
對批評所涉及的自己不懂的專業(yè)知識,不能想當然。要請教專家或查閱資料,搞懂以后再批評。否則,免開尊口。
對要批評的人或事,要搞清楚其所代表的是同類人或事的主流還是個例,以便準確把握批評展開的尺度。否則,免開尊口。
對批評所涉及的內容,要明白法律政策的相應規(guī)定。否則,免開尊口。
對所批評現(xiàn)象的成因、本質及與其他事物的聯(lián)系,要有清醒的認識。否則,免開尊口。
網上的錯誤批評意見,其表現(xiàn)形式雖然五花八門,但大多數(shù)錯誤有一個共同的成因:沖動。在發(fā)表批評意見前,沖動戰(zhàn)勝了理智。于是,捕風捉影的失實,偏信則暗的失察,外行違背科學的武斷,以偏概全的片面,法盲老粗的魯莽,不知從實際出發(fā)的執(zhí)拗,便紛紛出籠了。
沖動是魔鬼。魔鬼在夫妻間作祟,夫妻就會想到離婚。2021年元旦將要施行的《民法典》,增加了離婚冷靜期的規(guī)定。夫妻協(xié)議離婚的,婚姻登記機關收到離婚申請后30天內,夫妻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有權撤回申請。國家立法時已考慮到以法律規(guī)定促使當事人冷靜以戰(zhàn)勝沖動的魔鬼。要發(fā)網上批評的你,是不是也要讓自己先冷靜下來,不被沖動的魔鬼所慫恿呢?給自己定個批評冷靜期吧,時間不拘長短,但須確保理性。
網上不是法外之地。發(fā)言者應對自己的言論負責。有了冷靜理性,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都會多些責任保障。
當然,你發(fā)表批評意見的目的應是與人為善,有助于矛盾化解、問題解決,光洲才建議你自設網上批評冷靜期。如果你是為了把水攪渾、唯恐天下不亂,光洲就不與你探討網上批評冷靜期了。因為你搞陰謀詭計,你的冷靜意味著狡猾險惡。
網上批評,當然要快,但是,正確更重要。冷靜,有時也出戰(zhàn)斗力。
摘自《義烏商報》2020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