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高學生的閱讀品位。群文閱讀不僅使課內大量閱讀的實施有了保障,還擴充了教材內容,凸顯了單元主題,有效整合了單元要素,使讀寫結合更加緊密。那么,如何有效依托單元議題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呢?
一、確定議題——群文閱讀教學的前提
在群文閱讀前必須先選好議題,高質量的議題可以直擊學生的內心,激起學生讀書和探究的欲望,從而激發(fā)學生開展群文閱讀的興趣。議題可以依據(jù)單元主題來定,如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依主題定 “家國情懷”的議題,選擇《我驕傲我是中國人》《我的南方和北方》《哭泣的圓明園》《南京大屠殺》這幾篇文章來進行群文閱讀教學。議題的選擇還可以根據(jù)課文行文結構特點或單元語文要素來定。如統(tǒng)編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單元主題是“處處留心皆學問”。本單元包含了兩項語文要素訓練點:一是了解觀察的方法,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二是進行連續(xù)觀察,學寫觀察日記。這兩個訓練點緊密相關,相互依托。為此,筆者在群文閱讀教學時擬定了這樣的一個議題:學會細致、連續(xù)性地觀察。依據(jù)議題,結合本單元的特點,安排了四篇文章,在閱讀學習中,進一步感受作者“長時間去堅持觀察,了解事物發(fā)展變化的特點并進行細致的描寫”。開放性議題使課堂更專注于語文要素的研究與思考,提升語文素養(yǎng)。圍繞議題,通過群文閱讀,學會從不同角度來觀察同一事物,在閱讀中洗滌心靈、增長智慧、學會思考。
二、選好素材——群文閱讀教學的保證
群文閱讀素材的選擇要緊緊圍繞議題,為議題服務。所選的群文閱讀素材要有一定的梯度,能夠突出議題,且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所選的這組素材必須具有某一方面的共性:或情感表達相似,或行文結構相似,或體裁一致……如統(tǒng)編版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該單元語文要素是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為此,在開展本單元的群文閱讀教學時,要力圖體現(xiàn)三個能力層次:第一,通過群文閱讀,體會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第二,通過群文閱讀,發(fā)現(xiàn)事例的選擇必須緊緊圍繞觀點,可以是單個也可以是多個事例。單個事例敘述具體,說理透徹;多個事例要從不同層面選擇有代表性的,簡明扼要地論述。第三,能在正確選擇事例的基礎上,領會行文結構的特點,明白不僅事例內容要證明觀點,行文結構也必須服務于觀點。為此,筆者在本單元群文閱讀教學中,選擇單個事例的《無畏創(chuàng)造奇跡》,多個事例的《滴水穿石的啟示》《大師下苦功》,以及含有正反事例的《談禮貌》。素材的選擇不僅要盡可能地從不同方面、不同層次聚焦議題要素,同時還要具有某一方面的共性。一節(jié)課圍繞一個議題選擇四篇素材進行群文閱讀較為合適。
三、定好教法——群文閱讀教學的落實
在群文閱讀教學時切記面面俱到,要獨具匠心地組織素材,用好素材。圍繞議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群文組文的異同點,深入挖掘素材中蘊含的語文要素,注重學習的傳授,引領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領悟學習方法,并在實踐遷移中理解鞏固。一般情況是,在一組單元課文教學結束后,或者其中某一篇課文的常規(guī)教學結束后,再以某一篇文章為線,牽出與本組選文或本文相關或主題相似的群文。群文教學的流程一般分為三個步驟。
1. 單元回顧,梳理議題。
如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預測單元,根據(jù)單元要素確定群文閱讀課的議題為“學習并掌握預測的基本方法,通過群文閱讀在實踐中進行預測”。根據(jù)這一議題,圍繞學習“預測”這一閱讀策略,安排教學流程。先進行單元回顧,然后梳理出預測的基本方法。本單元《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課,故事情節(jié)以反復的形式呈現(xiàn),在課文空白處示范批注的內容,提示預測的過程,學生邊讀課文邊看批注時發(fā)現(xiàn)預測的方法:通過看標題、課文插圖以及依據(jù)故事情節(jié)來預測故事內容或結局。學生在交流中知道,預測不是無憑無據(jù)地猜測。在群文閱讀教學中,要重點引導學生運用預測的方法,體驗閱讀的快樂,激發(fā)閱讀的興趣。
2. 群文閱讀,聚焦議題。
教師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要發(fā)現(xiàn)群文素材中的相同點,搭建起本組單元議題的橋梁,做到以點帶面。因此,群文選文確定后就要聚焦議題,進行比較閱讀。在群文閱讀時,一般采用瀏覽的形式快速閱讀,先弄清文本的大意,然后根據(jù)議題自主選擇一兩篇細讀,提取跟議題相關的信息。此環(huán)節(jié)主要以表格的形式出示群文閱讀的任務,如群文的主要內容、表達特點、文章的異同點、閱讀收獲等。表格的設計使學習任務一目了然,便于開展縱向與橫向比較,也便于交流及信息的整理歸納。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進行質疑討論,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積極地和同伴進行討論。還是以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預測單元為例。在進行群文閱讀時,讓學生將這三篇文章比較著讀。先自主學習,然后再進行小組討論交流,找出三篇文章預測的依據(jù)及預測的內容,依次填好表格。通過表格縱向比較,很快就能發(fā)現(xiàn)可以從不同角度有依據(jù)地預測。通過表格橫向比較,發(fā)現(xiàn)有相似情節(jié)的故事,可以先厘清一個情節(jié)的框架。如《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是按照“老屋要倒下了—請求幫忙—答應幫忙—表示感謝—準備倒下”的順序寫的。厘出一個情節(jié)框架后,學生讀完一個情節(jié),如果再次出現(xiàn)相同的句子,就可以依框架進行預測閱讀,在原文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預測”。也可以依據(jù)文本開放性結尾的特點,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讓學生直面預測依據(jù),創(chuàng)造性地預測故事的結局。
3. 歸納總結,拓展議題。
授之以漁,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與能力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在討論交流之后,要圍繞議題,以單元語文要素為核心,通過群文閱讀,讓學生在異中求同,在類比辨析中訓練歸納概括能力,在拓展延伸中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時,筆者定的群文閱讀議題為:“學會進行持續(xù)細致觀察,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在回顧單元課文后,再進行群文閱讀《種一片太陽花》《縫紉鳥》《登上企鵝島》《蟬的音樂》,這四篇文章從不同的角度有效地補充、延伸了教材內容。學生通過群文閱讀后歸納出觀察的方法:觀察時要調動各種感官,長期持續(xù)地進行觀察;注意觀察對象的變化,做到眼觀、手動、耳聽、心想,甚至動手去做一番嘗試。學生利用歸納出的觀察法,有目的地進行觀察,為習作做鋪墊。
群文閱讀對課外閱讀進行了多角度的拓展,通過同一議題,讓學生學會整合本組素材中的文章,并進行比較閱讀,從而豐富學生的閱讀量。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qū)溝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