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亞
摘 要:有國才有家,有家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和追求。在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往往會借助詩詞來表達自己愛國愛家的美好情感。他們用華麗的辭藻、多彩的方式表達著流淌在血液中的家國情懷。在中國五千年的文化中,家與國形成了無法割舍的整體,家國情懷一代一代的流傳至今,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結晶。今天對傳統(tǒng)詩詞中的家國情懷進行研究,可以對先輩們愛國愛家、一心報國的偉大胸懷進行體驗,對于培養(yǎng)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可以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古詩詞;家國情懷;愛國主義情操
一、 引言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這是對國與家的關系最好的詮釋。中國人重視家,忠于國,家國情懷在國人內心深處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儒家要求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東林黨人提出“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都是對家國關系很好的說明。正是由于國與家之間存在著休戚與共的關系,所以家國情懷成了是中國知識分子的集體意識,并在中國傳統(tǒng)的古詩詞創(chuàng)作中被鮮明體現了出來。今天重拾傳統(tǒng)文化,對古詩詞展開研究,不僅能感受到古人心目中濃厚的家國情懷,也能切實感受古人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偉大胸襟。
二、 家國情懷的內涵
“家”是一個人生命成長的搖籃,是一個人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歸宿。“國”則指的是民族和國家。家國情懷在中國古已有之,指的是一個人對于國家和民族真摯深厚的感情。在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占長期處于主體地位,“家國同構”“家國一體”的觀念已經融入了民族的血脈之中,家國情懷提倡公忠為國、以身許國,強調個人要克己奉公,《大學》中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觀念,將家庭、國家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在當今時代,“家”和“國”之間依然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國俗語連成“國家”,就是把家融入了國之中,在家與國之間形成了一體化,因此連稱“國家”。習近平書記指出“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边@樸實而簡單的話是對國與家的關系的深刻揭示,可見國與家之間是唇齒相依互相依存的關系。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是密不可分的,國家強盛富強,個人才會生活在幸福的環(huán)境之中。具體來說,家國情懷體現了個人對國家和民族的深沉大愛,是對國富民強呈現出來的理想追求。它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品質,充分體現了個人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心理狀態(tài)。簡單來說,家國情懷指的是個人對國與家的一種無法割舍的情結。
三、 古詩詞中家國情懷的傳遞和表達
(一)通過家國之思傳遞和表達家國情懷
家,是由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兒女融合成為的溫馨空間。中國人心目中有著濃厚的“家”的觀念,對于任何一個中國人來說,家的意義都是獨立一無二的,其中又蘊含著溫暖、呵護、包容等感情。中國人對于成家立業(yè)、齊家治國是非常重視的,這在古詩詞創(chuàng)作中也可以鮮明地體現出來。例如,在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一詩中,其中的思鄉(xiāng)之情尤為濃郁。李白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是在蜀地度過的,二十五歲時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開始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這首詩就是李白離開四川到達荊門時,贈別家鄉(xiāng)的一首詩。詩中描繪了荊門一帶的自然風光,詩人面對滔滔江水,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而在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中,作者通過“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這樣的詩句,訴說著自己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而對戰(zhàn)亂之中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致,把本來不具備感情的月色,深情地進行了描繪,通過托物言情的手法,對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進行了渲染,思鄉(xiāng)情感被巧妙地引申出來,是很耐人尋味的。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苯涍^歷代文人墨客的渲染,明月作為思鄉(xiāng)、思親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在古代詩歌提到明月,思鄉(xiāng)之情就會油然而生,并進入了作者營造的思念家鄉(xiāng)的氛圍中。而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中,作者通過對中秋之夜又圓又亮的月亮的描繪,想起億萬人家團聚歡笑,共同欣賞這皎潔的月光,體現了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詞又被稱之為“詩余”,最早是以風花雪月為主要題材的,并多用于描寫閨閣情懷和男女情愛,很少用于描寫大主題和大氣象,但是即便是被稱作“婉約”派的詞,也可以被用來充分地表現家國之思。其中南唐后主李煜無疑是其中最經典的代表,無論是《破陣子》中“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的悲戚;《清平樂》中“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的思念;《相見歡》中“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的凄冷;《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愁緒,作者都把一個亡國之君對于家國的思念,把自己滿懷的愁悶凄苦渲染的淋漓極致,思念故國這個主題表現得尤其突出,家國之情在哀婉凄迷主基調中自然地流淌了出來。
(二)通過河山之愛傳遞和表達家國情懷
河山在漢語里不僅僅指長江黃河和三山五岳,它是對中國美麗富饒的國土的統(tǒng)稱,也暗示著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歷代文人墨客對祖國山水進行了傾情的贊美,自然就包含著祖國深沉的熱愛,有了無窮的河山,文人墨客才會縱情山水之中,寫出了寄情山水,充滿了家國情滿懷的好詩詞。如岳飛的《滿江紅》:“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傾情的贊美,當外敵入侵,山河破碎的時候,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代表發(fā)出了最強音“還我河山!”在杜甫的《望岳》中,則贊美了以泰山為代表的祖國的美麗風光。詩人對泰山的神奇秀麗和萬千景色進行了纖毫畢現渲染,作者以問答的形式通過,“夫如何”“青未了”“鐘神秀”“割昏曉”,把祖國河山的神奇秀麗、巍峨高大渲染得淋漓盡致;王維的經典作品《山居螟秋》:“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河灣在翠竹的掩映下,漁舟在蓮花叢中徜徉,明月在松間照耀,清泉在石頭上奔流,浣歸的少女在喧嘩著,給人們展示出了一幅風景宜人山水畫卷,讀完這些詩句,可以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作者對祖國河山的喜愛。詩詞中對景物的描寫,其中蘊含著作者深厚的情感。作者在詩詞中并不是為了寫景而寫景,而是為了把對祖國的山河美景的贊美和熱愛之情渲染出來。通過這些詩詞,可以發(fā)現祖國山河如此多嬌,并從中感受到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