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改梅
《琺華蓮池鴛鴦紋罐》,距離上一次在第四屆山西文博會看到它已有一年之久,但它在燈光的照耀下,光彩奪目的色彩之美依然令記者印象深刻。就是這件出自高平張勇勇團隊的琺華罐除了引得觀眾的駐足圍觀,更經樓陽生書記點贊,在文博會榮獲金獎。
隨著高平琺華器在第四屆山西文博會被定義為“山西三寶”,張勇勇和他的“朝元窯”仿佛一夜走紅,各路媒體紛至沓來,琺華器成為眾人關注的文化熱點。而不為外界所知的是,琺華沉寂了近300年,耀世重現(xiàn)的背后是張勇勇和“朝元窯”日日夜夜鍥而不舍的堅守。
走過那段無人問津的煎熬歲月,如今被更多人關注,正如張勇勇所說:“暗夜終要到黎明,烏云遮天還有日出時。我們要創(chuàng)造更多真善美的作品,回饋世界的愛與溫暖?!?h3>“曾經想釉色想到走火入魔”
從太原出發(fā),記者一行人一大早驅車前往位于山西省高平市三甲鎮(zhèn)邢村的琺華研究基地。在這里,有張勇勇創(chuàng)立的“朝元窯”,還有一座剛落成不久的高平琺華藝術館。在采訪前,雖然記者已通過VR看展進入數(shù)字虛擬的藝術館觀摩過其中的部分作品,但當它們真實地呈現(xiàn)在眼前時,那種流光溢彩的驚艷之美還是會震撼到你。
藝術館的設計簡潔大氣,一件件精美的琺華藝術品部分裸展,部分精心陳列在玻璃展柜中,展廳優(yōu)雅清新的布置令人賞心悅目。張勇勇告訴記者,藝術館是于山老師一手設計的。于山是張勇勇的合作伙伴,畢業(yè)于中央美院設計系,也是“朝元窯”的主要成員之一。
張勇勇和于山結識已有數(shù)十年,對于琺華這一文化瑰寶的消逝,兩人都痛切地感受到這是一種莫大的遺憾,渴望從中找回琺華消失的歷史文化根脈,這樣的情感共鳴促使他們從最初的家具發(fā)燒友發(fā)展成為如今的合作伙伴。兩人達成一致默契,張勇勇“主內”,于山“主外”。于山作為中國首席設計師策劃過多個大型國際會展,他的加入為“朝元窯”注入了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推動著團隊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舞臺。
出生于山西南太行的小山村,父親是退伍軍人,文化水平不高的張勇勇最初是在縣城里從事金銀器加工,因喜歡山西的舊家具經常到晉南地區(qū)收購家具做收藏。
有一次,張勇勇到北京尋找修復家具的師傅,機緣巧合之下遇到了同樣對晉東南家具有著濃厚興趣的于山,兩人在一起從家具聊到家具的器物,有時也會談到琺華器,他們欣賞琺華超凡脫俗的藝術美,常常感嘆琺華釉燒制技藝的失傳。
早在2005年,張勇勇在北京的一個古玩市場無意中看到了一件造型為菩薩立像的琺華器,獨特的色彩令他著迷,繼而查閱資料,拜訪琉璃藝人,得知琺華由琉璃演變而來,而且是山西獨創(chuàng)的,晉東南就是琺華的原產地,高平是琺華燒制的核心地區(qū)。
“根據考古研究,山西晉東南一帶寺廟建筑最多,有寺廟才有琺華市場,琺華器最早是宗教的禮器。遺憾的是在雍正年間,琺華被粉彩所取代,失去了市場,逐漸銷聲匿跡,保留下來的珍品并不多,而且好的作品在民國時期都流失到了海外?!睆堄掠逻z憾地說。
對琺華多一點了解,張勇勇心底就多滋生出一分熱愛,日積月累,這種熱愛最終變成了一個宏大的夙愿:“我要重新復燒琺華!”
2009年,張勇勇獨自回到家鄉(xiāng)高平,著手準備復燒琺華。
“琺華斷燒近300年,難道這么長的時間里就沒有人嘗試復燒過嗎?”記者很是好奇。
“也曾有人嘗試琺華技藝的探索與復燒,但琺華釉色配方失傳,琺華釉有它獨特的質感和特色,市面上燒出來的顏色都達不到琺華古物的色彩高度。寶石之藍,翡翠之綠,金珀之黃,紫晶之紫,那種攝人心魄的釉色始終燒不出來,好些人最后都放棄了,我們就是一根筋地鉆牛角尖,堅持不懈地去探索?!睆堄掠禄卮稹?/p>
復燒琺華首先要突破的是釉色的調配,相比于琉璃比較簡單的黃、綠、白色調,琺華的色類多達50余種。老的樣本是最好的老師,張勇勇從民間收集了大量琺華器殘片作參考,多方查閱資料,并根據資料配色。
張勇勇說,曾有人把古代釉片上面的釉剝下來,拿到景德鎮(zhèn)去化驗,化驗出每種成分之后把這些成分組合到一起,但是發(fā)現(xiàn)根本燒不出古釉片上的顏色。所以說琺華釉色調配的真正技術不能靠理論,也完全不在于書本,而要靠實踐,于是他就一遍一遍地去試色。
“釉色配制所用的礦料完全是沒有色彩的,燒制完成之后顏色才能顯現(xiàn)出來,所以整個調配相當于是在盲調。配色的過程會預判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顏色,有時候顏色燒出來超乎想象,所以要多次試驗,從中尋找問題,不斷調整,繼續(xù)推進。我們花費的代價相當大,光試釉片和燒廢的材料就有20多噸?!睆堄掠抡f,釉色試了有成千上萬次,想釉色想到走火入魔的境界。
那時候“朝元窯”試釉的窯有兩三個,每次同時開,用壞了簡單把爐絲接一下,再試,把爐都燒廢了。直到2017年5月,釉色基本調制成功,張勇勇復燒出50多種琺華釉色。如今,部分燒壞的殘品和顏色試壞的釉片有意散落在展廳一角,像是在祭奠那一段復燒琺華的艱苦歲月。
在無數(shù)次失敗中最終復原出張勇勇心目中理想的琺華釉色,這種釉色要滿足觀賞者極高的視覺要求,在旁人看來有些妙不可言,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就比如在展廳中,記者看到一組單色琺華彩作品,它們散發(fā)出翡翠般的色澤和質感。張勇勇說這種單色琺華釉叫“翡翠綠”,這種綠如同古詩中所描述的“春來江水綠如藍”中的“綠”,這樣的解讀讓記者深感琺華色彩的高貴與神秘,很難用具體的語言來形容,這種意境之美需要用心靜靜感悟。
2018年,“朝元窯”燒出了一批琺華牡丹瓔珞紋梅瓶,于山有了一個想法:“琺華可不可以作為2018年太湖世界文化論壇上的國禮?”
原定的國禮是由故宮博物院配送的,后來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單霽翔看到琺華牡丹瓔珞紋梅瓶時,驚訝地問:“中國的琺華還沒有人能做出來,這件琺華是從哪里燒出來的?”驚嘆贊美之余,將它認定為當年論壇的國禮贈送給與會的各國政要。
時隔一年,張勇勇帶領“朝元窯”攜一尊耀眼奪目的大型琺華塑像《文殊菩薩乘青獅》亮相2019年太湖世界文化論壇,再一次驚艷了眾人眼球,這是一件在尊古的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的經典傳世之作。記者在展廳內有幸看到了它,抬頭仰望,身披華服的文殊菩薩半跏趺倚坐于莊嚴肅穆的青獅之上,五彩斑斕的琺華彩散發(fā)出寶石般的光澤,更顯作品之高貴與神秘。
張勇勇說,這件琺華器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琺華造像,全部凈高達1.85米,它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突破了古人沒有達到的懸空式燒制,是中國琺華文化里程碑式的標志。
造像由下部的坐騎獅子和上部的文殊菩薩兩部分分開燒制組合而成,光是坐騎獅子就有200多千克,獅子的四足之間完全是鏤空的,沒有任何支撐重量的填充物,這在古代大型塑像中是沒有的,超越了古代琺華造像技藝的最高境界。
“古人的琺華造像技藝水準已經很高,得到了世界的認可,我們要創(chuàng)造當代琺華藝術的新高度、新境界。希望自己能夠做出更好的傳世作品,讓它們在博物館呈現(xiàn),讓后世看到藝術的延續(xù),我們要延續(xù)的是琺華藝術的精華,而不是表面的皮囊?!睆堄掠赂嬖V記者。
從造型藝術到色釉調配,這件琺華造像是張勇勇團隊自主設計的,過程中涉及到宗教、繪畫、色彩、力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從塑型開始,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長達18個月,傾注了團隊成員大量的心血。
“它糅合了古代繪畫中所表現(xiàn)的宗教色彩,在色彩上借鑒了敦煌壁畫中色彩的運用,顏色雖多,卻艷而不俗。器物周身瓔珞上的珠子有將近5 000顆,都是大家一顆一顆手工搓出來的。它的塑胎比較軟,入窯燒到一定溫度也是軟的,成功之前燒壞了5個,這費的可都是人力??!”張勇勇陪著記者在這一尊神圣的琺華造像前駐足了片刻,只言片語講述著作品成功背后的點點滴滴,對于團隊為此而付出的辛苦,他依舊感到心疼,“很長一段時間,大家從早上8點忙到晚上12點,加班加點去突破,常常累到頭暈目眩,當時我們差一點就要放棄?!?/p>
對于失敗,張勇勇的態(tài)度永遠是積極的,這種積極源于內心的堅定與自信,他相信既然命運把這樣一份事業(yè)交給自己,那么自己在這方面一定是天賦異稟,有卓越能力的,所以要相信自己。
從最初攻破琺華釉色的調配到之后挑戰(zhàn)成功懸空式燒制,張勇勇覺得自己一直是一個幸運的人,困難一直都有,但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最終都迎刃而解。一個普通的平凡人,為琺華藝術的延續(xù)做了一件不凡之事,其實哪里有那么多幸運相伴,只不過是懷著一顆赤誠之心不計得失地付出罷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边@是張勇勇常常用來勸慰自己的話。
“如果沒有燒成功,那說明自己德行還不夠,成功不是光靠努力就行。只有用純凈的心才能創(chuàng)造出真善美的作品?!睆堄掠抡f,他常常告誡團隊成員,心情不好的時候不要去做作品,等心情愉悅的時候再去進行,人的情感會通過雙手傳遞到作品中。他希望團隊成員在創(chuàng)作時,能將內心的喜悅傳達給作品,從而賦予作品生命。說著,張勇勇順手指了指旁邊普賢菩薩乘坐的大象,“即便是一只動物,一只大象,你看它也是以慈善的微笑示人的。”
“朝元窯”,這是張勇勇起的名字,“朝”是指初升的太陽,希望復燒成功的高平琺華像初升的太陽一樣充滿生機;“元”是指萬物復始,寓示著“朝元窯”新的開始。張勇勇希望團隊以工匠之心擔當起復興琺華的責任,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接納更多的有識之士加入“朝元窯”,把琺華這項獨特的技藝發(fā)揚光大,并千年萬年地傳承下去。
從在山西文博會初識精美的琺華器,到對話它的創(chuàng)作者張勇勇,繼而欣賞到更多出乎意料的琺華藝術品,內心是喜悅且感到無比幸運的。由于采訪時間有限,記者一行當日便要返回太原,與張勇勇的交流過于短暫,面對琺華藝術館里琳瑯滿目的作品,大多也只能匆匆瞥過,未能細細凝神觀摩,這是令我感到略為遺憾的地方。
琺華在張勇勇的心目中是神圣不可褻瀆的,它代表著很高的技藝和藝術水準,“朝元窯”要做的就是挖掘琺華藝術的文化精髓,創(chuàng)作出遺世獨立的好作品??墒窃诂m華成為“山西三寶”之后,有不少人為蹭熱度、爭利益,混淆琺華的概念,導致大眾對琺華的認知有誤。這給真正傳承琺華技藝的人造成了阻礙,這種混亂的局面讓性格坦率的張勇勇有些無奈,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琺華正名,糾正人們對琺華的認知誤解,讓琺華這一沉寂了近300年的國之珍寶不負盛名。
張勇勇,1976年1月出生,山西高平人,“山西三寶”高平琺華器創(chuàng)始人,高平市琺華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收藏家會員,古玩藝術品鑒定評估師,高級雜項鑒定評估師,晉城勞模,三晉工匠。2016年,張勇勇在高平經濟開發(fā)區(qū)三甲園區(qū)正式成立并設立窯口——“朝元窯”。2017年,張勇勇成立高平市朝元晉藝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長兼技術總監(jiān)。目前,公司開創(chuàng)了“琺華傳統(tǒng)藝術類作品”“琺華炎帝文化類作品”“琺華現(xiàn)代藝術類作品”“琺華宗教類作品”“琺華文創(chuàng)類作品”五大創(chuàng)作系列,致力于把琺華技藝打造得爐火純青,不斷提高高平琺華器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讓琺華技藝走向全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