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燚虹,劉曼,陳婷
江蘇省常州市口腔醫(yī)院兒童口腔科,江蘇常州 213000
齦下根折外傷前牙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由齲病或外部損傷導致的前牙牙體損傷疾病, 一般情況下前牙極易受到外力作用,導致發(fā)生前牙根折、冠折等現(xiàn)象,該現(xiàn)象通常會涉及牙齦根部以下位置, 進而引起前牙齦下殘根。 若不治療該疾病,不僅會影響患者的牙體美觀,而且還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咀嚼功能[1]。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口腔修復材料和口腔治療技術不斷提升,其治療效果也不斷提高,使患者對口腔疾病的修復、治療也不斷提高要求。 常規(guī)的纖維樁或者鑄造樁對前牙齦下殘根的治療雖能起到一定效果, 但因患者殘余的牙根狀況較好,且牙根處于牙齦下部現(xiàn)象較多,從而導致對殘根的修復較難進行,對其修復體也較難固定,因而修復失敗等情況也極易發(fā)生。 根據大量研究數(shù)據表明[2],單單使用一種治療方法,其效果緩慢,對于畸形、牙齒位移等癥狀未能起到較為有效的改善, 整體治療效果不足。 因此,該文就正畸與樁冠聯(lián)合修復治療齦下根折外傷前牙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 發(fā)現(xiàn)該方案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現(xiàn)按照治療方案的不同將該院于2016 年2月—2018 年7 月收治的50 例齦下根折外傷前牙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 報道如下。
該次研究對象是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50 例齦下根折外傷前牙患者, 按照治療方案的不同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25 例。 納入標準:①符合齦下根折外傷前牙的臨床診斷, 臨床檢查并未發(fā)現(xiàn)牙根脫位和折斷現(xiàn)象;②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該研究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妊娠期患者;②精神疾病患者;③嚴重心、肝等重大疾病患者。 該研究已經倫理委員會同意、批準。對照組25例中有男性14 例,女性11 例;年齡為16~18歲,平均年齡(17.03±0.72)歲。觀察組25 例中有男性13例, 女性 12 例; 年齡為 16~18 歲, 平均年齡 (17.25±0.65)歲。對照組與觀察組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治療方法: 對患者進行基礎的牙周指導,讓患者學會如何保持個人口腔的衛(wèi)生,并對患者進行全口清潔, 即將患者牙槽嵴峰降到斷面跟方3.5 mm 處,從而進行根面平整、潔牙和齦下刮治,清除牙齦細菌、殘余牙結石等。 然后對患者進行完善的根管填充治療,將牙體里壞死的牙髓清除并置入根充材料,2 周后,若患者臨床癥狀好轉,則對16 周歲以上且根尖閉合發(fā)育完成的患者進行樁冠修復。 樁冠修復,通過預備根管、牙冠,測量根管預備長度并探明樁核長度,達到滿意長度后使用長度為3.5 mm 的牙膠尖進行粘貼。頸部預備肩臺,進行排齦取模,最后給患者帶臨時冠,若冠帶合適,則進行粘貼固定,粘貼時預備肩臺,在齦下0.75 mm 左右。
觀察組采用正畸與樁冠聯(lián)合修復治療方法, 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添加正畸牽引,過程如下:正畸牽引的牽引鉤采用不銹鋼絲制成, 并用樹脂將其粘貼在患牙根管內,將正畸托槽粘貼于患牙兩側的鄰牙唇面。 利用不銹鋼絲制作與牙弓外形接近的片斷弓, 給外傷前牙入槽、 結扎, 對牽引鉤與片段弓之間利用橡皮圈牽引,使牽引鉤與片段弓共同牽引,以達到將殘根從齦下調整至齦上,復診1 次/月,療程3 個月。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和牙周情況, 并兩組患者治療后的齦溝出血指數(shù)、牙周探診深度、牙齒松動情況進行記錄和比較。 患者患牙修復位置、斷根等無松動現(xiàn)象,牙齦無水腫,則為顯效;患者患牙修復位置固定良好,牙齦無水腫,斷根有稍微松動,則為有效;患者患牙修復位置、斷根存在松動現(xiàn)象,且牙齦有炎癥,則為無效。 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差異比較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對比后發(fā)現(xiàn),治療后,觀察組的牙周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的牙周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后的牙周情況比較()
組別 齦溝出血指數(shù) 牙周探診深度(mm) 牙齒松動情況對照組(n=25)觀察組(n=25)t 值P 值2.59±0.53 0.81±0.21 15.610<0.05 2.99±0.56 1.73±0.61 7.600<0.05 0.35±0.23 0.19±0.15 2.910<0.05
經對比后發(fā)現(xiàn), 觀察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96.00%)高于對照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76.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效果比較[n(%)]
治療后,經X 線檢查根尖組織健康、正常,根尖周無陰影、無骨質吸收現(xiàn)象、無牙槽骨吸收、無牙根復發(fā)回縮現(xiàn)象。
齦下根折外傷前牙是常見的一種口腔科疾病,由外部沖擊而造成的前牙根折會使患者牙齒整體參差不齊,如果不及時治療該疾病,極易引起多種并發(fā)癥,如根尖病、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病等,會使患者在咬合時感到劇烈的疼痛,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帶來一定影響[3]。目前, 對齦下根折外傷前牙的治療多采用傳統(tǒng)治療方法,通過基礎的牙周護理后進行根管填充和樁冠修復,雖然能較好地治療齦下根折外傷前牙, 但該方法的治療效果并未能達到預想狀態(tài)[4]。 因此,該文就正畸與樁冠聯(lián)合修復治療齦下根折外傷前牙的療效進行分析,按治療方案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并對兩組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以便能為患者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治療方法, 通過對患者進行基礎的牙周護理,使患者口腔清潔,以便進行完善的根管填充治療。 根管填充治療是治療齦下根折外傷前牙必不可少的一步治療,通過對患牙進行嚴密的填充、封閉根管系統(tǒng),能有效地消滅從口腔、根尖周組織進入根管的病原體,可達到預防周圍組織再感染的目的,為治療多種口腔疾病提供了便利的生物學條件[5]。 齦下根折外傷前牙是患者患牙大部分缺損的疾病, 如果只是單純進行根管填充,治療后必然會發(fā)生填充物脫落等現(xiàn)象,加上根管填充之后的牙體比較脆弱, 患者的日常咀嚼極易對患牙造成損傷、斷裂等二次傷害,因而需要在根管填充治療2 周后, 在患者患牙無疼痛等現(xiàn)象發(fā)生的情況下,即可進行樁冠修復治療[6]。 樁冠修復利用原有的牙根進行修復, 通過在患牙根管里置入一根或多根的樁進行固位,利用樁與牙冠缺損的部分相連成一體,可以對患牙進行較好的固位, 可讓患者不用拔出大量的牙齒殘根就可以把剩余的牙根修復起來, 對患者的牙齒外形、咀嚼功能恢復起一定作用[7]。 但該方法也有不足的地方:①取樁過程,極易使對牙膠造成拉扯、扭曲等現(xiàn)象發(fā)生,從而致使原本封閉的根尖遭到破壞。 ②若樁冠過程中樁的黏貼不夠緊密,極易發(fā)生滲漏。 ③根管治療后,牙體較為脆弱,樁冠過程中樁的高應力置入,醫(yī)生稍不注意就會對患牙造成根折等二次傷害, 因而需要醫(yī)生有嫻熟的技術和較好的耐性[8]。 根管治療后采用樁冠修復治療能有效修復治療患者的患牙, 但其治療過程風險過大, 因而需要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措施來降低治療過程的風險。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正畸牽引, 通過制作的牽引鉤、 片段弓等矯正裝置來調整患者的面部骨骼、上下牙齒、頜面部神經肌肉等,將它們之間不正常的關系調整到穩(wěn)定的狀態(tài),以達到口頜系統(tǒng)的穩(wěn)定、美觀。 正畸牽引使用外力牽引患者患牙殘損部分,使其從齦下移至齦上,為殘根修復提供便利條件,既能保證患牙整體排列的美觀,又能防止其復發(fā)等情況發(fā)生。 正畸牽引完成后,對患者進行樁冠修復,既能避免患者牙槽萎縮,又能維持其牙周膜的感覺,對患者的口腔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正畸與樁冠聯(lián)合治療,能在保留患牙的基礎上增加冠樁固位, 且復查時經X 線檢查根尖組織健康、正常,既能避免因拔除患牙而影響患者的美觀,又能對患者的心理健康進行有利的引導。 經研究、比較該文對照組與觀察組的臨床療效與牙周情況, 觀察組總有效率(96.00%)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76.00%)(P<0.05),其中觀察組與桂娟[8]在《常規(guī)矯正與微型種植體支抗用于口腔正畸的效果》得出總有效率為97.77%;觀察組治療后的牙周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后的牙周情況(P<0.05),其中觀察組的齦溝出血指數(shù)為(0.81±0.21)mm、牙周探診深度為(1.73±0.61)mm、牙齒松動情況(0.19±0.15)mm,與周智研[6]在《牙周手術聯(lián)合修復用于齦下根折外傷前牙臨床治療的效果分析》 得出的齦溝出血指數(shù)(0.79±0.18)mm、牙周探診深度(1.85±0.50)mm、牙齒松動情況(0.21±0.29)mm 相比差異較?。≒>0.05)。
綜上所述, 正畸與樁冠聯(lián)合修復治療齦下根折外傷前牙,能有效地促進患者身體健康的恢復,臨床效果顯著提高,牙周情況明顯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