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順清,陳榮敏
鹽城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心內科,江蘇鹽城 224000
冠心病是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心肌缺氧、 缺血而出現(xiàn)的心臟病,也稱缺血性心臟病[1],中老年人群多發(fā),以胸痛、發(fā)熱、出汗、乏力、猝死等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給患者的身體健康帶來嚴重損害[2]。臨床常用治療方式是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技術,其對患者心功能改善作用顯著[3]。但由于介入治療易增加患者的術后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尤其是血栓負荷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以,給予血栓負荷重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術后抗凝治療,對確保患者生命安全、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義[4]。替羅非班作為非肽類血小板受體拮抗劑的一種,既有助于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癥狀,又對患者心功能具有改善作用。為探討介入治療中應用替羅非班治療75歲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臨床應用效果,該文從該科室2015年1月—2019年12月接收的75歲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中,便利抽取38例患者,除給予介入治療外,還應用替羅非班治療,現(xiàn)報道如下。
從鹽城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接受介入治療的75歲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中,便利抽取76例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其中接受常規(guī)治療患者為對照組(38例),接受替羅非班治療患者為觀察組(38例)。對照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75~85歲,平均年齡(79.66±2.37)歲;病程0.5~5年,平均病程(3.53±1.14)年;按心功能分級分,Ⅱ25例、Ⅲ級13例。觀察組:男19例,女19例,年齡76~87歲,平均年齡(79.57±2.45)歲;病程1.5~6年,平均病程(3.35±0.92)年;按心功能分級分,Ⅱ級23例、Ⅲ級15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實施對比。患者與家屬已認真簽署完知情同意書,該研究已征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
納入標準:患者年齡均超過75歲;根據(jù)患者臨床癥狀,經超聲心動圖、心電圖、冠狀動脈CTA等常規(guī)檢查,確診為冠心??;臨床治療依從性較高;以往無介入治療及藥物治療禁忌證患者。排除標準:以往存在腦出血事件患者;近期存在活動性出血、活動性潰瘍及顱內腫瘤患者。
對照組患者經介入治療前,口服氯吡格雷(國藥準字H20123116;規(guī)格:7片/盒)300 mg,1次/d,每4小時靜脈注射100 U/kg肝素(國藥準字H20153092;0.4 mL∶4 100 IU),口服300 mg阿司匹林(國藥準字H61022718;規(guī)格:25 mg;24片×4板),1次/d。手術結束,囑咐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與氯呲格雷,劑量分別為100 mg與75 mg,1個月為1個療程。
觀察組患者術前10~30 min,靜脈注射替羅非班(國藥準字H20090328;規(guī)格:12.5 g)5μg/kg,注射時間為3 min,隨后靜脈滴注36h,滴注速度為0.15μg/(kg·min),1個月為1個療程。
經3個月的治療,對比患者治療后無復流、胸痛及再次血運重建發(fā)生率。比較兩組2 d、1個月心臟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對比兩組患者血量情況。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各癥狀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臨床癥狀發(fā)生狀況對比[n(%)]
觀察組2 d、1個月心臟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各時間心臟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對比[n(%)]
觀察組發(fā)生出血5例,低于對照組的13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659,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出血情況對比[n(%)]
隨我國科技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給人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結構帶來重大改變。受飲食結構逐漸改變、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快等因素影響,冠心病患病人數(shù)近年來正逐漸增加。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利用心導管技術對狹窄、閉塞的冠狀動脈進行疏通,達到改善患者心肌灌注的一種治療方法[5]。冠心病患者實施介入治療(PCI),患者無復流現(xiàn)象發(fā)生率較高。據(jù)臨床經驗可知,無復流患者病死率明顯高于正常組織灌注患者,而無復流患者的左心室重塑、心律失常等癥狀發(fā)生風險更高[6-7]。
冠心病的主要誘發(fā)因素是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粥樣斑塊破裂表面的動脈血栓,最關鍵是血小板激活、黏附與聚集[8]。因此,對冠心病患者實施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時,為降低患者術后支架血栓發(fā)生風險,應重視抗血小板聚集問題。低分子肝素屬于一種常用的抗凝血類藥物,同時,也是輔助溶栓類藥物,對預防患者術后發(fā)生血栓栓塞效果顯著[9]。基于低分子肝素的抗凝血性,為確?;颊咝g中抗血栓效果,在術中應用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出血發(fā)生率。但不同患者因自身體質不同,在使用低分子肝素時,其所產生的反應也會有所不同。部分患者因低分子肝素的介入,產生多種不良反應,不僅耽誤了臨床治療時間,還增加了手術風險[10]。
近年來,隨醫(y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替羅非班在冠心病的臨床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诔R?guī)治療,將替羅非班應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療,不僅有效提升了臨床治療有效率,還充分降低了患者的手術風險與術后痛感[11]。
替羅非班對患者體內血小板聚集具有明顯的拮抗效果。替羅非班應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其不僅對患者體內冠脈所形成的血栓具有拮抗作用,還對患者體內冠脈微血管灌注情況具有改善效果。該文7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經替羅非班治療,觀察組無復流2例(5.26%)、胸痛1例(2.63%)、再次血運重建1例(2.63%)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無復流是指患者冠狀動脈閉塞,當血流中斷后再開通,心肌組織難以進行灌注,導致血管前向血流運行緩慢或喪失的一種情況,可引發(fā)心功能降低、心律失常及左心室重塑等問題。為減少上述問題發(fā)生,將替羅非班應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療,可通過改善患者冠脈未學過灌注狀態(tài),減少缺血心肌細胞壞死情況,從而達到對患者心臟功能的保護;此外,替羅非班可有效阻斷血小板表面糖蛋白受體與纖維蛋白院的結合,不僅對血小板凝聚具有抑制作用,還能發(fā)揮其抗血栓作用。上述結果與劉一鳴等[12]的研究結果“觀察組胸痛、無復流、再次血運重建發(fā)生率5.26%、2.63%、2.63%,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相符合。
替羅非班應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臨床治療中,觀察組2 d、1個月心臟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均少于對照組(P<0.05)。老年冠心病接受介入治療,其對患者冠狀動脈內皮具有一定損傷,術后內皮損傷程度通常與發(fā)生的心血管事件存在一定關聯(lián)。為減少患者術后內皮損傷,減少心臟不良事件,改善患者冠狀動脈血管是十分關鍵的。替羅非班通過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作用顯著,有效減少了患者心血管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
觀察組出血患者數(shù)量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替羅非班屬于一種非肽類血小板表面糖蛋白Ⅱb/Ⅲa受體拮抗劑,對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替羅非班在完成患者冠脈微血管灌注后,可有效降低患者缺血心肌細胞壞死發(fā)生風險。上述結果這與李姍等[13]的研究結果“研究組患者的30 d內不良事件發(fā)生率6.25%,低于參照組的20.83%(P<0.05);研究組發(fā)生輕度出血患者8例(16.67%),低于參照組的20例(4.17%)(P<0.05)”相一致。
綜上所述,75歲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在應用介入治療時,給予替羅非班治療,從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冠心病患者病情的急速惡化,減少了患者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數(shù)量,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