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福
摘 要:教師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初中歷史學習更是如此。那么該如何養(yǎng)成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呢?本文從歷史學習習慣包括的內容、教師和學生在培養(yǎng)歷史學習習慣中應采取的做法入手,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歷史教學;情感體驗;預習復習;學習興趣;課堂習慣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3-004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3.021
初中生的歷史學習習慣主要包括兩個方面:行為方面,包括歷史閱讀和歷史筆記;思維方面,包括合理想象和批判質疑。歷史閱讀和合理想象是歷史學科比較獨特的習慣,也是非常重要的習慣,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逐漸提高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歷史筆記是對教材內容的擴展和延伸,有利于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明晰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而構建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養(yǎng)成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會有很大幫助。批判質疑是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好地應用所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新問題,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能力都很有幫助,但是鑒于初中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這需要教師長期的引導和規(guī)范。
一、歷史學習習慣包含的內容
(一)培養(yǎng)歷史閱讀習慣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新情境下分析問題已經成了學生解決問題時的必備歷程,這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閱讀習慣非常重要,既要有閱讀速度,還要能夠準確理解和把握閱讀內容。這里的難點是教師的引導,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設定問題,包括課前預習閱讀、課堂集體閱讀、課后延伸閱讀,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和興趣,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此外教師示范也很有必要,聲情并茂的朗讀能很快將學生帶入歷史情境。安靜的默讀思考能培養(yǎng)學生讀史分析的能力。再通過小組探究交流閱讀成果,結合教師點撥,可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歷史閱讀能力和對歷史內容的感悟能力。
(二)記歷史筆記的習慣
教學實踐中,學生要堅持記筆記。教師在備課時要精心設計板書,把知識要點和歷史發(fā)展脈絡梳理清楚,通過課堂板書或投影顯示,要求學生記在本上,既強化了知識點,增進了記憶,又便于以后復習。另外,學生在課前預習或課后再讀時,也要養(yǎng)成寫隨筆的習慣,可以記在書本空白處,養(yǎng)成邊閱讀邊思考學習的習慣。
(三)合理想象
歷史的內容尤其是古代史和世界史,距離現實較遠,巨大的時空差距使學生認知記憶時比較吃力,利用各種形式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歷史想象,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但要提醒學生歷史想象不是隨意想象,不能脫離史實,違背歷史??梢宰寣W生根據所學知識,挑出一些古裝劇中的歷史錯誤,把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
(四)批判質疑
在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時,由于站在不同的立場,或是隨著時代發(fā)展變遷帶來的價值觀的變化,人們的評價標準也會發(fā)生變化。如對秦始皇、曹操、武則天這些帝王功過的評價,對儒家文化和宗教思想的認識,對一些改革措施的評價等,都曾發(fā)生過改變。由于當今學術思想自由,一些西方價值觀引入,再加上影視劇及網絡的影響,學生會對一些已成定論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產生懷疑。這時首先應肯定學生的思考,鼓勵他們大膽質疑,然后引導學生站在歷史的角度辯證地分析和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形成辯證的、發(fā)展的、科學的唯物史觀。今后再遇到相似問題時,學生便能進行辯證客觀理性的評價,這便是歷史的學以致用了。
二、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習習慣的策略
(一)教師方面
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良好習慣,教師要做好引導,幫助學生確定好預習目標,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課堂習慣,教師要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集中精神聽講。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可以多穿插一些和課堂有關的有趣的小故事,或者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感興趣,主動學。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展示自己,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要全面參與,提高學習歷史的熱情。
1.在教學設計中,把學生的學習過程融入教學活動中
通過把學生的學習過程融入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多角度觀察、思考、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歷史,享受歷史課帶來的快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夠為習慣的養(yǎng)成打下基礎。
2.巧用實例,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和表達
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強調要以學生為本,立足初中生的身心特點,特別是其學習能力、知識儲備等情況,來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初中歷史雖然內容不多,但是很多知識距離現在時間較遠,學生們知曉的信息較少。同時,自媒體時代,很多學生讀書少,視野較窄,所以對于一些知識容易產生認識局限或者理解困難。因此教師要注意給學生形象化的感知,要巧用實例,多用學生們較為熟悉的身邊事例來創(chuàng)設相關情境。在學生體驗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去觀察,去多角度分析問題,然后鼓勵學生用規(guī)范的學科語言進行表達,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習習慣是非常有幫助的。
3.鼓勵合作,在思維碰撞中共同進步
知識只有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認識,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知識,所以在歷史學習中不能簡單死記硬背,只有在理解消化后才能真正吸收知識,這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重視信息交流,而小組合作模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這方面的習慣。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用競爭機制來激勵小組間開展有效的探究式學習活動,用任務或者問題驅動學生們進行組內交流、合作探究,學生們在交流中實現思維的碰撞,最終達成共識,這對于學生的整體進步也非常有益。
4.重視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激發(fā)內驅力
最好的學習狀態(tài)應該是以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學習為特征,這需要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習習慣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內在學習潛力,改變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這也有利于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比如在學習《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類》一課時,教師可通過讓學生講故事的方式,引入要學習的內容。如“北京人的一天”這個故事,把北京人的一天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這樣既學習了課本內容,又提高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濃厚興趣。
(二)學生方面
培養(yǎng)好的歷史學習習慣,學生要認真記筆記,經常圈點勾畫,從而加深記憶,分清主次。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學生要掌握一些記憶知識的方法,養(yǎng)成及時復習的習慣。對學過的知識要及時進行復習,梳理,檢測,“溫故而知新”。
1.培養(yǎng)課前預習的習慣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習更是如此。很多時候學生被動學習情況的出現,與缺乏準備有密切聯系,因此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教師要給學生強調預習的重要性,使學生提高重視,同時也要給予必要的方法指導。學生上課以前把要學的知識預習一遍,能夠做到心中有數。對預習中的不懂之處,可先做好標記,作為聽課重點,這樣上課時更有針對性。為了提高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學生要提前有效預習,多動手,這樣預習的效果會更好。
2.培養(yǎng)認真聽課的習慣
初中歷史課課時較少,且基本上沒有自習課,學生大部分的歷史學習只能依靠課上,因此良好的聽課習慣非常重要。只有上課認真聽講,才能把教師所講內容弄明白,才能知道哪些地方是重點、難點,自己在預習時不明白的地方要重點聽,切實做到全面掌握。例如在學習《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課時,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引導學生分析三國鼎立形成以前的背景,認識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在三國鼎立形成中的作用。三國的名字、建立的時間、建立人、都城等內容都由學生通過看課本內容和插圖,在三國鼎立形勢圖上標示清楚。此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當學生把動手和動腦結合起來,各方面的能力就會得到發(fā)展,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也有很大幫助。
3.自我歸納整理知識的習慣
歷史學科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需要學生全面分析問題。但是歷史學習過程中,知識是以章節(jié)的形式碎片化呈現給學生的,所以學生在考慮問題時往往會有一定的局限或片面,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全面把握知識,結合自己所學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讓學生真正理解相關情境,全面把握知識。另一方面,歷史學習需要一定的思維能力,需要理清相關知識點之間的因果關系。聯系、比較,是歷史學習中經常使用的方法,教師要指導學生具體如何去做,放手讓學生去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的自身素養(yǎng)才會提升。
4.培養(yǎng)經常復習的習慣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苯洺土暡粌H有助于鞏固已學內容,而且有助于下一步的學習。對于學過的知識,要督促學生經常溫習;對于似是而非的地方,要提倡學生獨立思考。歷史上的許多事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經常復習有利于將零散的知識聯系起來,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5.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習慣
歷史學科所涵蓋的內容較廣,綜合性也比較強,雖然距離今天比較遙遠,但是和當下的生活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要有較為豐厚的知識儲備,因此要多閱讀,拓展知識面。學生通過閱讀也能夠開拓視野,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需要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相關的書籍或者網站,同時針對一些重點問題可以開展閱讀交流活動,努力給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總之,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教師有耐心,有愛心,持之以恒。對學生既要嚴格要求,又要注意科學引導,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參考文獻:
[1]戴世鋒.將史學研究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J].中學歷史教學,2014(3).
[2]陳金花.追求歷史教學價值? ?探尋課堂教學本質[J].中學課程資源,2014(4).
[責任編輯 康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