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一林
親師矛盾是指家長在與教師直接或間接的互動交往過程中,由于一方或雙方的原因引發(fā)的溝通信任危機、情感關系疏遠,或是不滿意對方的專業(yè)水平和匹配程度,繼而引發(fā)的親師問題[1]。不可否認的是,現(xiàn)今家園關系中存在著家長與教師的矛盾和沖突,但家長與幼兒教師對親師矛盾的歸因卻存在差異。本研究嘗試剖析了親師矛盾中親師雙方歸因的現(xiàn)實樣態(tài),有針對性地從幼兒園、幼兒教師與家長三方面為解決親師矛盾提出重構建議,以推動學前教育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一、家園合作在學前教育中舉足輕重
家園合作是指家庭和幼兒園之間通過交往、互動形成的直接關系。當今,家園之間的合作與共育愈發(fā)受到重視,而良好的親師關系能極大地促進幼兒的全面健康發(fā)展,進而推動我國學前教育質量的提高。
1.良好的親師關系與幼兒發(fā)展輔牙相倚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教育的發(fā)展,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受到重視。《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教師、家長是幼兒成長進程中的重要影響者,教師和家長之間發(fā)生的社會行為無疑會對正在成長中的幼兒產生影響。家長和教師的關系也是以幼兒為紐帶建立的,有研究指出,良好的親師關系對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xiàn)和諧的全面發(fā)展,就是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行動一致,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盵2]可見,良好的親師關系對幼兒的和諧健康發(fā)展有重要的意義。
2.解決親師矛盾對于推動學前教育質量提升作用斐然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幼兒教育是一件很繁復的事情,不是靠家庭可以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在雙方通力合作下才能得到十分的功效?!痹诩议L與教師的良好關系下,一方面幼兒園可以吸納來自家庭以及與家長有關的一些社會資源作為自身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幼兒園所具有的相對豐富和全面的教育資源可以改善單個家庭教育資源匱乏的情況,家長可以得到更多有關的專業(yè)知識,以及教育子女方面情感及方法上的支持。良好的親師關系可以充分整合和利用教育資源,使教育的作用最大化,在提高教師的教育能力的同時也可以提高學前教育的質量。
二、親師矛盾中親師雙方歸因的現(xiàn)實樣態(tài)
1.家長對幼兒教師整體滿意度低
在親師矛盾中,家長認為教師的行為占矛盾成因的主要部分,家長對教師的行為存在較大不滿。家長對教師滿意程度低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溝通信任不足,第二是情感關系不良。造成家長與教師的溝通信任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幼兒的不當表述、社會媒體的夸大描述及教師溝通主動性差等。
幼兒的不當表述會引發(fā)親師之間的誤會。由于入園、離園時家長較多,教師無法與家長深入交流,家長回到家便會詢問孩子在園的經(jīng)歷和感受。這一時期幼兒容易把現(xiàn)實和想象混淆,家長也很難對孩子說出的話加以區(qū)分,再加上強烈的護子之心,遇到問題后很難站在客觀的角度上理解教師,從而引發(fā)對教師的誤會。新聞媒體對教師的負面形象描繪也會加深家長對教師的信任危機?,F(xiàn)今各種頻繁曝出的與幼兒教師相關的負面報道及一些幼兒教師的不良行為破壞了家長心中的幼兒教師形象,讓家長深感恐慌,也在很多家長的心中建立起“教師不值得信任”的負面想法,從而引發(fā)親師矛盾。有些幼兒教師不能與家長及時溝通幼兒的行為,導致家長處于被動的位置,也會產生不信任的猜忌行為。
當家長與教師的情感關系不良時,教師的回應態(tài)度是引發(fā)親師矛盾的關鍵?,F(xiàn)今教師處于幼兒教育的專業(yè)地位,是社會上認可的專業(yè)人士,但有些教師對部分家長不恰當?shù)慕ㄗh漠然處之甚至不予回應,使家長與教師心生嫌隙。有研究者認為:“有些教師終其職業(yè)生涯都在守護其專業(yè)實踐的核心領域。有時表現(xiàn)得近乎封閉和保守?!盵3]從另一方面看,隨著家長的文化水平日益增高,他們會自認為學歷水平較高,對幼兒教師的話不屑一顧,這對教師來說是一種干擾。部分教師不能平等地對待所有孩子和家長,根據(jù)家長的能力、職位高低來確定和家長的關系,將家園關系庸俗化,也會引起家長的不滿。
2.親師雙方在育兒觀念上存在巨大分歧
在親師矛盾的家長歸因中,十分值得注意的是:幼兒教師與家長在幼兒教育觀念上存在著顯著矛盾。研究者根據(jù)家長對幼兒成長的不同關心內容,將家長分成兩種類型:第一種是“關注生存型”;第二種是“關注生活型”。關注生存主要體現(xiàn)在家長對高考制度的追崇,與幼兒全面發(fā)展的科學教育觀念存在偏差,所以與幼兒教師的教育觀念存在巨大分歧。對于幼兒教育的目的,他們認為孩子到了幼兒園,教師就應該多教一些知識與技能,比如認字、算術、背古詩,不能只帶著孩子玩。當孩子回到家后,如果回答不出來今天學習了什么,家長便會對教師的教育理念產生不滿。正如一個案例中所寫的那樣:╳ ╳ 家長總是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在幼兒園里學到了多少東西,能做多少算術題,會寫多少漢字。每當自己的孩子回到家,家長總會焦急地問孩子今天在幼兒園都做了些什么、學了些什么,甚至還會拿出數(shù)字和漢字來考孩子。如果孩子回答今天老師帶我們玩了什么,家長就會很不滿意,認為幼兒教師的教育是錯誤的,什么都不教給孩子。
關注生活型家長以照顧好幼兒的起居生活為教育之首,而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持這種觀念的以祖輩居多,很多祖輩以“疼”孩子取代了“教”孩子,只要孩子吃飽穿暖就是對孩子最大的保護,忽略了孩子良好生活習慣和學習品質的養(yǎng)成。與此同時,家長不能及時更新自身存在的錯誤觀念,這種現(xiàn)象給教師的教育帶來了很大的困擾,與現(xiàn)代化的教育觀念背道而馳,影響教師與家長的關系,易引發(fā)矛盾。
3.親師雙方大多將矛盾歸因至對方
在家長歸因中,家長對幼兒教師的評價普遍較低,而在教師歸因中,教師對家長的評價也較低。這說明家長認為親師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幼兒教師則將親師矛盾歸咎于家長。
形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有二:一是教師和家長雙方均責任歸屬不強。家長認為幼兒只要在幼兒園中,教師就要對幼兒負全部責任,幼兒如果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就是教師的問題。正如家長所說:“既然送到幼兒園,當然老師就要負全責?!备胁糠旨议L忽略了自身對孩子的影響,將育兒的責任全部推給教師。從另一方面看,幼兒教師亦是如此,在問題發(fā)生后,部分教師則認為是家長的教育理念不正確或家庭教育不足導致。他們認為幼兒習慣的養(yǎng)成主要是家長的責任,而家長卻忽視自己應承擔的責任。還有一部分教師擔心會造成家長的不滿而被迫忽略自身教育幼兒的責任。如訪談中有教師說:“我們教師想給孩子上一些手工課來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但是有些家長就不愿意,他們怕小剪刀會傷害到孩子,其實有的時候家長多慮了,過于保護孩子反而對孩子不好。”二是部分教師和家長的自我反思不足。在利己觀念的影響下,問題發(fā)生后,雙方往往會“嚴于律人,寬以待己”,將責任歸咎于外部,對自身行為缺乏反省。
三、親師矛盾中親師雙方的關系重構
親師矛盾一旦產生,會對家長、幼兒和教師三方均造成惡劣的影響。因此,本研究針對上述親師矛盾的歸因及差異,從幼兒教師、家長及幼兒園的角度有的放矢地尋找科學建議,減少親師矛盾,最終達到三方共贏。
1.幼兒教師增強溝通技能,妥善處理親師關系
要構建良好的親師關系,提升家長對教師的滿意度、增強教師自身的溝通能力是基礎。要做好家長工作,教師的理論功底和實戰(zhàn)經(jīng)驗是必備條件。當幼兒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教師要先有思考再與家長溝通,溝通的過程中也要有理有據(jù),這樣才能通過自身的專業(yè)能力使家長信服。在與家長交流時,要兼顧生理與心理兩方面,全方位分析幼兒的行為與心理特征,積極喚起家長的共識。這樣,家長工作才能夠迎刃而解。
教師要勤于并樂于與家長溝通,主動把握住與家長溝通的契機,積極與家長溝通。在溝通的過程中,能夠想家長之所想,針對每個家長的性格、認知與習慣來進行交流。溝通時,教師應抓住重點,不牽扯多余的話題,多提供有用的信息,多為家長提一些積極的建議。
理性的心態(tài)也是教師必備的溝通良技。在面對一些家長的偏激行為時,教師應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與專業(yè)素養(yǎng)。與家長發(fā)生誤會時,教師要保持冷靜,不要急于為自己辯護,理智處理,避免矛盾激化。與家長的誤會解除后,教師切忌得理不饒人,造成矛盾的進一步激化。更重要的是:教師不要因家長的誤解而影響到對幼兒的態(tài)度,對幼兒應該加以更多的關愛,通過自己對幼兒的態(tài)度與表現(xiàn),贏得家長的信任。
2.家長轉變落后觀念,促成家園觀念統(tǒng)一
家長要多多學習正確的教育觀念,與時俱進,轉變固有的錯誤理念。對此,幼兒教師和幼兒園要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幫助家長吸收正確的教育理念。
教師作為專業(yè)的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啟發(fā)、引導家長,幫助家長更新教育觀念。首先,教師要幫助家長掌握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特點。一些家長有時對自己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沒有科學的理解,不能很好地配合幼兒教師完成教學。對于這種現(xiàn)象,教師應該依靠自身的專業(yè)能力影響家長,向家長宣傳科學的教育理念,把《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綱領性文件精神及時傳遞給家長,使其獲得正確的教育觀念、教育知識,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向家長傳授教育技巧,從而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促進家園合作順利進行。
幼兒園要為家長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通過多種手段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比如定期開展家長學校,向家長宣傳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利用班級門前的“家園互動欄”把家長和教師的教育心得張貼在宣傳欄上,提高家長的教育意識;利用網(wǎng)絡電子設備等建立教師與家長的互動群,第一時間更新教育動態(tài),并且定期發(fā)送一些關于科學育兒的內容和經(jīng)驗供家長學習借鑒。
與此同時,家長也要發(fā)揮自身的主觀性去改變自身的錯誤理念。家長可以通過閱讀教育名著進行學習,發(fā)現(xiàn)自身教育上的漏洞;還應多瀏覽育兒相關的網(wǎng)站及帖子,從中發(fā)現(xiàn)相似的問題,通過他人的經(jīng)驗和觀點分享,提升自我的教育水平。家長還應多與其他家長溝通、交流,積極參加育兒相關的講座,同時也要與班級教師多溝通,摒棄傳統(tǒng)觀念,與教師形成合力,促進幼兒的成長,避免雙方矛盾的產生。
3.幼兒園建立評價反饋機制,將矛盾扼制于苗頭
幼兒園建立親師評價反饋機制是衡量親師矛盾的有效砝碼。為保證機制的順利進行,幼兒園要對親師評價反饋機制的人員、時間、形式都有所劃定,從規(guī)章上對親師雙方有所要求與規(guī)范。
評價反饋機制要保證親師雙方都參與進來。家長和教師都要遵循規(guī)定,家長對教師的行為表現(xiàn)進行評價并且及時反饋,幼兒教師對家長的教育理念、教育行為等也做出評價和反饋。雙方都應對彼此做出合理評估,促進共同進步。
評價形式不單單拘泥于紙質評分,也要有網(wǎng)絡反饋與面對面訪談。幼兒園應為家長和幼兒教師發(fā)放紙質評分材料,讓家長與教師對雙方的評價有具體的體現(xiàn)。管理者把它們回收上來后逐一分析并反饋,在此過程中注意對雙方隱私的保護。網(wǎng)絡反饋即通過公眾號等形式把網(wǎng)絡評價單等發(fā)放給家長和教師,待填寫完畢后再回發(fā)至園管理者處。這樣的反饋方式簡單便捷,隨時都可以填寫。面對面訪談即家長或教師有想法可以與管理者進行一對一訪談,就對方的行為、理念等進行評價,這樣可以使評價與反饋更直接、更生動。
在設置評價時間上,分為定期反饋與不定期反饋。定期反饋如每周、每月、每學期一次,家長和教師在規(guī)定的時期內評價對方的行為。不定期反饋則沒有固定的時間規(guī)定,幼兒園可以設立“反饋郵箱”,此郵箱有設立于園內的紙質郵箱,也應有電子郵箱,家長和教師如有反饋可以隨時投放信件于此,由管理者收集信件,定時商討。
一些沿海發(fā)達城市的幼兒園大多建立了標準、完整的評價反饋機制,在制度上保障了家園合作等活動的穩(wěn)定運行[4]。親師矛盾一旦發(fā)生,家長和教師都能夠靈活通過此機制來表達各自的想法與建議。園所管理人員作為評價者,可及時搜集事件相關信息,厘清問題焦點與發(fā)展的始末,避免雙方因不能及時溝通而造成矛盾激化??梢娫O置幼兒園的評價反饋機制,便于家長和教師雙方從規(guī)范的層面上表明自身的意見,從多方面進行調整以化解矛盾。
【參考文獻】
[1]呂冰霞.家園關系中親師矛盾的特點及成因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6.
[2]孫娓娓.家園溝通中的常見認知問題及其改善策略——以信陽市兩所幼兒園為例[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9,35,(03):39-43.
[3]黃學軍.試論教師與家長互動的情感理解[J].教師教育論壇,2013,(12) .
[4]沈蓓緋.臺灣地區(qū)《家庭教育法》的內涵及實務推展模式[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0,(2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