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提問是指教師針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有深度開創(chuàng)性的提問,在啟發(fā)并鍛煉學生各類思維能力的同時,達成教學的最高效。深度提問要操控好,一定要找準提問點及設問的方式。
一、找準文本詞句提問,鍛煉學生質(zhì)疑思維
在閱讀以及學習課文時,學生往往并不具備質(zhì)疑的精神以及能力。在深度教學的基礎上,教師便需要引導學生關注并質(zhì)疑文本詞句。教師可以在備課時,將課文內(nèi)容與現(xiàn)實生活相對比,然后找到其中與常理不太吻合的字詞、句子,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這些詞句進行關注,并思考這些詞句應用的合理性。在《落花生》的教學中,學生關注的重點主要是“落花生”蘊含的道理,而與道理關聯(lián)較小的內(nèi)容會被學生們忽視。但是從文學的角度來看,編輯們沒有刪掉的文段、字詞,自然會有其用處。例如第一段中的“居然”一詞,學生們朗讀時基本不會提出問題。而教師卻可以向?qū)W生提出質(zhì)疑性問題:“為什么要用‘居然一詞,而不用‘終于‘果然等詞語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在反復朗讀幾遍之后,也發(fā)現(xiàn)這一詞語使用得有些古怪,但是也沒有辦法直接說出古怪在何處。所以,教師需要對學生們進行進一步地引導上。教師:“‘居然一詞表現(xiàn)了人物的什么情感呢?其他的詞語能夠表現(xiàn)出這樣的情感嗎?聯(lián)系后文進行思考?!痹诮處熖崾局螅瑢W生們便有了質(zhì)疑思考的渠道。比如,學生甲回答:“結(jié)合前后文,應該是‘我們雖然喜歡吃花生,但是沒有種過,所以認為第一次種花生會失敗。‘居然則是表現(xiàn)了我們成功種植的驚喜……”之后,其他學生也能夠陸續(xù)分析不選用其它詞語的原因。
這樣的問題既能夠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增強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對語言作用的認知,又能夠鍛煉學生的質(zhì)疑思維能力,增強學生對文本的閱讀、探究能力。
二、針對文章留白提問,鍛煉學生探究思維
在處理教材時,針對文章的留白,老師要引導學生去想象、分析、探究留白的隱含意蘊,開展具有開放性的深度提問。在學好知識的同時,也更能讓學生體會到語文的魅力,促進學生探究思維、思辨能力的發(fā)展。
在《走月亮》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想象留白內(nèi)容,然后再引導學生探究留白的意義。比如,教師提問:“你們認為課文中的省略號應當是什么內(nèi)容呢?”這一問題較為簡單,在結(jié)合教師所展示的多媒體課件的基礎上,學生會想象出較多合理的內(nèi)容。比如,對第二段的省略號,有的學生回答道:“照亮了路邊的大樹,照亮了正在抓老鼠的花貓……”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表揚,并提出具有探究意義的問題:“那么作者為什么要用省略號,而不是直接用句號呢?”學生的思維高度活躍,回答異彩紛呈。
三、開展拓展提問,鍛煉學生想象思維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也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知識、情感教學的依托。在教學時,教師不應當局限于教材,而是應當基于文本對學生提出拓展性的問題。在《珍珠鳥》的教學之后,教師可以引入古詩詞,比如歐陽修的《畫眉鳥》,齊己的《放鸚鵡》。通過引入這兩篇古詩詞,為學生帶去新的認知——珍珠鳥會想要自由么?然后,教師便可以從課文的“我與小鳥建立信任關系”為基礎,設計拓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結(jié)合現(xiàn)實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教師可以提問:“古詩中的鳥兒都想要自由,為什么小珍珠鳥不會飛出窗外呢?大珍珠鳥能夠出籠子嗎?如果你是大小珍珠鳥,你會想著逃走嗎?結(jié)合被父母要求不準出門的經(jīng)歷,思考然后回答?!苯處熖岢龅膯栴}具有多樣性,并會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在思考之后,學生會得出不同的答案。比如,有的學生認為小珍珠鳥對自然沒有認知,所以它不會飛出窗外。還有的學生從大珍珠鳥的角度進行思考,然后大珍珠鳥會想要逃跑的結(jié)論。該學生認為大珍珠鳥由于體型較大,所以并不能飛出籠子……在學生回答時,教師可以黑板上寫下“大珍珠鳥”等標題,然后添加學生的認知,以此輔助學生拓展思維,對課文進行聯(lián)想。
在文本拓展提問中,教師的目的并不是一定要學生得出什么結(jié)論,而是在課文的基礎上,引入課外的相似內(nèi)容,讓學生意識到課文的局限性。而在教師拓展提問之后,學生便會對問題進行思考,然后代入課文,進行思考、推演。如此,教師便可以借助拓展提問,深化學生對文章的認知。
四、利用假設提問,鍛煉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教材里的課文都會蘊含某種道理,而為了凸顯道理,文章的內(nèi)容會編排的較為獨特。在深度教學的基礎上,教師便可以于文章的原有觀點之外,尋找對立的觀點,然后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進行思考。這種問題的提出目的便是應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從一個迥異的角度,讓學生再次學習課文中蘊含的道理。相較于傳統(tǒng)的講解、舉例教學方法,對比論證的深度提問方式既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又可以鍛煉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的能力。
在《狐貍分奶酪》的教學中,教師一般會將教學目的放在狐貍分奶酪不公平之上。因此在教學之后,教師便可以從“小熊”的角度進行提問,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比如,教師提問:“狐貍沒有直接搶小熊的奶酪,而是故意地進行不公平分配,所以我們說狐貍好壞,但是你們覺得小熊有錯嗎?”對這一問題,學生的第一反應是小熊不該找狐貍進行分奶酪。教師肯定了學生的這一說法,但繼續(xù)對學生進行激勵:“但是最近只有一只狐貍啊,那該怎么辦呢?”又有學生提出,可以自己分。但另一學生反對:“自己分也會分多分少?!苯處煟骸八跃退銢]有狐貍,小熊兄弟兩個也不能平均分配,那你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會有這樣的問題么?”一學生回答:“不會,我會將多的東西分給我弟弟?!苯處煟骸澳切⌒軙@樣嗎?如果會,那么狐貍還會吃到奶酪嗎?”學生:“小熊們太自私了,本來第一次雖然分的有大有小,但是他們不會謙讓……”在不斷的引導下,學生最終可以立足創(chuàng)新的觀點,進行有效地創(chuàng)新思考。
教材并沒有固定的解析方式,所以教師從一個角度完成對課文的教學解析之后,便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對課文進行再次閱讀解析。通過另一個角度的提問,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即讓學生認識到閱讀解析文章角度的多樣性。而在教師提問之后,學生大概率不能及時做出反應,進行有效思考。所以,教師需要設計遞進的引導問題,輔助學生進行深度的創(chuàng)新思考。
深度提問是提升課堂閱讀教學質(zhì)量的有效策略,而要進行有效的深度提問,教師就需要關注文本的各層次內(nèi)容,并且設計能夠啟發(fā)學生不同類型思維的問題。在思考以及回答教師設計的深入探究或者發(fā)散性問題之后,學生的思維能力、閱讀能力都會得到有效鍛煉。
高敏,山東省青島黃島區(qū)海之韻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