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雨 張德輝 吳開帥 王海飛 孫拓夫 劉屹陽
肝癌在臨床上屬于一種發(fā)病率比較高的惡性腫瘤疾病,而且在全世界多發(fā),疾病發(fā)病初期的癥狀不是特別明顯,伴隨出現并發(fā)癥,患者的病情會逐漸惡化,大部分患者在發(fā)現后已經處于晚期[1]。這種情況往往導致肝癌具有較高的死亡率,目前臨床治療早期肝癌的主要手段就是手術切除,針對中晚期肝癌患者來說,需要采取肝動脈導管化療栓塞的方式進行相關治療[2]。主要是因為介入術治療無法很好的將病灶徹底清除,所以需要對患者進行反復多次的治療,再經過相關診斷,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估[3]。但是在進行治療的時候,需要及時掌握腫瘤的相關情況,以往采取CT技術進行診斷,這種技術在進行實際疾病診斷時,更容易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可能會出現不同診斷方面的問題,還會影響對疾病的判斷,所以,需要選擇更加有效、準確的診斷方法[4,5]?;诖?本文討論了MRI與CT 對介入治療肝癌后癌腫殘留及復發(fā)的早期診斷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60 例介入治療肝癌患者,年齡42~78 歲,平均年齡(53.18±8.28)歲;男46 例,女14 例;病程3 個月~4 年,平均病程(1.3±1.0)年。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患者與患者家屬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次試驗;②患者符合肝癌的診斷標準;③此次試驗經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④患者能夠積極配合相關的試驗內容。
1.2.2 排除標準 ①患者為哺乳期女性;②患者肝、腎功能嚴重異常;③患者存在精神方面疾??;④患者無法積極配合調研;⑤患者患有其他惡性腫瘤;⑥患者在近期使用了免疫制劑。
1.3 方法
1.3.1 CT 檢查 應用64 排螺旋CT 機進行檢查,檢查區(qū)域確定在肝區(qū)位置,對參數進行設置,層厚為2 mm,電流為220 mA,電壓為130 kV,設置后實施CT 增強掃描,再按照1.5 ml/kg 進行造影劑注射,在25 s 后對肝動脈進行掃描,70 s 后,對肝門動脈進行掃描。在成像結束后,通過2 名專業(yè)的放射科醫(yī)生進行成像診斷,如果2 名??漆t(yī)生的診斷存在差異,則需增加臨床討論,保證診斷的一致性。
1.3.2 MRI 檢查 對患者實施MRI 檢查,對膈頂到雙腎進行普通掃描和增強掃描,實施增強掃描前需要給予造影劑,劑量為0.2 ml/kg,注射后20 s 進行肝動脈掃描,30 s 后進行晚期肝動脈掃描,50 s 后進行肝門靜脈掃描,3 min 后進行延遲掃描,掃描結束后,則由多個醫(yī)生進行診斷。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種檢查方法對介入治療肝癌后患者癌腫殘留和復發(fā)的早期診斷準確率、包膜檢出率。早期診斷標準:陽性:癌腫殘留或復發(fā);陰性:癌腫無殘留且未復發(f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種檢查方法對癌腫殘留和復發(fā)的早期診斷準確率比較 MRI 對介入治療肝癌后患者癌腫殘留和復發(fā)的早期診斷準確率為96.67%,高于CT 的71.6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種檢查方法的包膜檢出率比較 MRI 的包膜檢出率高于CT,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種檢查方法對介入治療肝癌后患者癌腫殘留和復發(fā)的早期診斷準確率比較 (n,%,n=60)
表2 兩種檢查方法的包膜檢出率比較(n,%)
在進行肝癌治療時,手術屬于一種療效比較理想的治療措施[6]。但是這種治療方式不適合用于血供比較復雜的情況,而且如果腫瘤體積比較大的中晚期肝癌需要采取介入治療法[7]。這種治療方法通過選擇性肝動脈插管到腫瘤血靶動脈,再將化療藥物注入其中,并適量放置栓塞劑,將腫瘤供血靶動脈閉塞后,再對腫瘤生長進行抑制,最終使腫瘤組織出現缺血性壞死或者使腫瘤變小,有效改善預后[8]。通過對患者的疾病情況進行相應分析,發(fā)現中晚期肝癌進行介入治療后,1 年內的存活率能夠達到85%,但是這種治療方式只能夠抑制腫瘤或是原發(fā)病灶的生長,沒有辦法徹底消除[9]。所以,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配合相應的臨床診斷,盡早發(fā)現病灶是否出現了殘留和復發(fā),進而制定出更加適宜的措施,進行及早干預[10]。介入治療在目前比較常用的評估措施包括超聲、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CT 檢查和MRI 檢查等,而其中,由于超聲診斷干擾比較多,對于醫(yī)生操作的能力要求比較高[11]。DSA 雖然具有比較高的診斷準確率,能夠清晰的展示出手術后的殘留病灶和血供變化,但是相關費用比較高,重復性也比較差,不容易進行推廣[12]。目前臨床診斷中比較常用的方式就是CT 和MRI,而螺旋CT 在進行檢查時,需要從靜脈快速注入造影劑,再通過動態(tài)掃描的方式,能夠進一步提升整體的檢出率[13]。而對腫瘤的性質進行綜合評估后,可以多次對薄層的肝門動脈、門靜脈與肝靜脈等進行檢查,包括肝內碘油的分布、沉積和外漏情況等。螺旋CT 掃描的位置主要是結合病灶內部碘沉積情況,再結合手術后療效的判斷,但是由于碘油屬于一種比較常見的介入治療栓塞劑,還屬于一種高原子的序列,所以一般X 線是不能夠及時穿透的,無法對疾病進行有效判斷。而MRI 自身組織的相關對比度和分辨率比較高,能夠通過多平面與多方位成像的方式對腫瘤和腫瘤周邊的解剖結構進行相應分析,再確定疾病的進展[14,15]。
本研究結果顯示:MRI 對介入治療肝癌后患者癌腫殘留和復發(fā)的早期診斷準確率為96.67%、包膜檢出率為25.00%,均高于CT 的71.67%、7.4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介入治療肝癌后癌腫殘留及復發(fā)應用MRI 進行早期診斷,相比CT 檢查,具有更高的診斷準確率和包膜檢出率,在臨床中有重要的應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