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君
(佳木斯市中心醫(yī)院普外一科,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腹股溝疝(inguinal hernia)是一種發(fā)生于腹股溝區(qū)的腹外疝,因個體先天或后天因素影響,腹股溝區(qū)域出現(xiàn)缺損,導致腹腔內臟器通過腹股溝區(qū)域的缺損向體表突出形成包塊的現(xiàn)象。臨床上將腹股溝疝區(qū)分為腹股溝斜疝和腹股溝直疝兩種,其中腹股溝斜疝較為多見,約占全部腹股溝疝的95%左右[1]。腹股溝疝是普外科較為常見的疾病類型之一,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并隨著社會老齡化趨勢的呈逐漸增高趨勢[2]。當前手術治療已成為腹股溝疝最有效的治療手段,以補片為基礎的無張力疝修復術是目前最常用的有效術式之一,疝環(huán)填充式無張力疝修復術是在臨床手術治療中產(chǎn)生的新型疝修補術,已被多項研究證實具有較好的干預效果[3]。無張力疝修復術是一種創(chuàng)傷性手術可使患者氧化應激的指標異常,其中總抗氧化能力(T-AOC)和生長激素(GH)等過度表達。T-AOC 反應機體總抗氧化能力,過度的氧化應激可使機體抗氧化能力下降,T-AOC 水平降低;GH 為應激因子,機體處于過度應激狀態(tài)時加速糖原的分解而使GH 降低[4]。本研究旨在分析血清T-AOC 和GH 表達與實施疝環(huán)填充式無張力疝修復術患者預后的相關性,以期為青年腹股溝疝患者的預后評估提供可量表指標,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1 月~2020 年1 月于佳木斯市中心醫(yī)院接受疝環(huán)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80例青年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血清中T-AOC、GH 水平將80例患者分為正常組22例(T-AOC 及GH 水平均正常)、T-AOC 降低組40例、GH 降低組38例、雙低組20例(T-AOC 及GH 水平均降低)。年齡21~40 歲,平均年齡(30.28±2.32)歲,男性70例,女性10例。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學會批準,入組對象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年齡≥18 歲;②意識清晰能夠配合進行調研;③入組對象均經(jīng)臨床診斷確診為腹股溝疝且接受疝環(huán)填充式無張力疝修復術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疾患者;②合并腹腔內感染者;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④合并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者;⑤合并惡性腫瘤者;⑥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⑦合并恥骨手術史者。剔除標準:①隨訪失聯(lián)者;②調研中主動要求退出者
1.2 方法 于術前采集所有入組對象空腹靜脈血5 ml,使用低速離心機在3000 r/min 的速率下離心10 min后,留血清置于-80 ℃條件下保存?zhèn)溆?,檢測TAOC 以及GH 水平。將血清T-AOC 水平≤(20.18±2.21)U/ml、GH 水平≤(3.28±0.23)mg/L 設為血清因子水平異常降低[5,6]。
1.3 觀察指標及評測標準 比較各組一般手術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時間、術后留院時間)、炎癥因子水平(血清MMP-9、IL-10 水平)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術后切口感染、腹股溝疼痛、急性尿滯留)。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2.0 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先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表示,對多組間的差異性分析使用F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使用χ2檢驗,相關分析采用Pearson 相關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各組一般手術指標比較 四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雙低組術后下床時間和術后留院時間長于其他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AOC 降低組與GH 降低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留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一般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各組一般手術指標比較()
注:與雙低組比較,*P<0.05;與正常組比較,#P<0.05
2.2 各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雙低組MMP-9 以及IL-10 水平均高于其余各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AOC 降低組和GH 降低組上述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MP-9 與TAOC、GH 呈負相關(r=-0.7362、-0.5824,P<0.05),IL-10 與T-AOC、GH 呈 負 相 關(r=-0.5286、-0.8623,P<0.05),見表2、圖1。
2.3 不同組別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四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不同組別炎癥因子水平差異性分析()
表2 不同組別炎癥因子水平差異性分析()
注:與雙低組比較,*P<0.05;與正常組比較,#P<0.05
圖1 MMP-9、IL-10 同T-AOC、GH 水平的相關性分析
表3 不同組別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腹股溝疝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普外科疾病,男性發(fā)病率高于女性患者,分為直疝和斜疝兩大類[7]。當前腹股溝疝的主要治療手段包括保守療法和手術療法兩大類,其中保守療法包括中醫(yī)中藥、疝帶、疝托、注射療法等,主要適用于無法手術患者,起到緩解臨床癥狀的作用,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手術療法成為治療腹股溝疝的最佳手段。疝環(huán)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是近些年興起的腹股溝疝治療手段,主要是通過將較大的疝修補網(wǎng)置于腹膜前間隙來填充疝囊,相比于傳統(tǒng)手術具有對組織損傷低、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快、有助于維持患者生理功能等優(yōu)勢,因而在臨床上應用較多。
有研究對不同術式對腹股溝疝患者微環(huán)境指標的影響進行了分析[4],結果顯示術后恢復較好的患者,T-AOC 水平和GH 水平明顯更高,本研究結果顯示,四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雙低組術后下床時間和術后留院時間長于其他組(P<0.05),提示此類患者術后恢復更慢,與上述結果類似。T-AOC 和GH 都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實驗室指標,其中T-AOC 代表了機體的總體抗氧化能力,正常情況下機體的氧化和抗氧化進程會保持平衡狀態(tài)[8],當個體出現(xiàn)氧化應激反應后則機體內的氧自由基會明顯升高,機體的抗氧化能力明顯下降,一般術后早期的T-AOC 水平往往代表了個體的氧化平衡狀態(tài),也常被用于評估患者術后轉歸中。GH 是一種由人腦垂體分泌的肽類激素,具有促進骨骼、內臟和全身生長,促進蛋白質合成的作用,會對個體的生長發(fā)育產(chǎn)生明顯影響,目前有研究指出GH 也是評估機體術后應激狀態(tài)的重要指標[9,10]。本研究中正常組術后下床時間和術后留院時間更短,說明了患者術后恢復更好,T-AOC 和GH 水平更高則說明患者術后氧化應激狀態(tài)趨于平穩(wěn)且蛋白質合成迅速,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本研究中關于TAOC、GH 水平同炎癥因子水平的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雙低組MMP-9 和IL-10 水平高于其他組(P<0.05);MMP-9 與T-AOC、GH 呈負相關(r=-0.7362、-0.5824,P<0.05),IL-10 與T-AOC、GH 呈負相關聯(lián)系(r=-0.5286、-0.8623,P<0.05),說明機體炎癥狀態(tài)越明顯,患者T-AOC、GH 水平越低,而這也證實了T-AOC、GH 在改善炎癥狀態(tài)中的作用。此外,四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雙低組最高,正常組最低,提示了較低T-AOC、GH 水平的患者預后更差,更易出現(xiàn)各類并發(fā)癥。
綜上所述,血清中T-AOC、GH 低水平的表達會影響青年腹股溝疝實施疝環(huán)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患者預后,對于T-AOC 和GH 術前水平異常降低者,應著重開展術后干預和關注,以改善患者預后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