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紅,周淑紅,雷尚文,李子佳,楊棟,宮寧寧
(甘肅省人民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代謝性骨病,主要病理特征為骨量減少、骨組織微細結構破壞,可導致骨的脆性增加而易于發(fā)生骨折。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主要病理特征為血管鈣化。骨質疏松癥與動脈粥樣硬化均多見于中老年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此類患者逐漸增多。骨質疏松癥的發(fā)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近年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骨質疏松癥的發(fā)生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1-3]。分析和總結骨質疏松癥與動脈粥樣硬化之間的關系,有利于提高兩者的臨床療效。本文就骨質疏松癥與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1 骨保護素蛋白缺失骨保護素蛋白是一種含有多個氨基酸的分泌型糖蛋白,主要由成骨細胞、內皮細胞及平滑肌細胞等分泌,廣泛存在于人體的多種組織,在骨代謝及血管鈣化過程中起關鍵作用。Min等[4]對骨保護素基因敲除小鼠進行了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骨保護素可通過抑制破骨細胞分化逆轉骨質疏松進程,并能通過阻斷破骨細胞生成防止血管鈣化。Orita等[5]研究發(fā)現(xiàn),當敲除小鼠骨保護素基因后,其體內堿性磷酸酶含量顯著升高,同時伴有血管鈣化,提示骨保護素蛋白缺失可導致骨密度下降、血管鈣化。Callegari等[6]將敲除骨保護素基因小鼠的血管平滑肌細胞分離后發(fā)現(xiàn),細胞內沉積較多的鈣質,認為骨保護素蛋白可通過調節(jié)核因子κB受體活化因子配體對血管平滑肌細胞的促鈣化作用抑制血管鈣化。
1.2 骨硬化蛋白過表達骨硬化蛋白是一種分泌型糖蛋白,其參與骨吸收及骨形成過程,對骨代謝有重要調節(jié)作用,骨硬化蛋白過表達可加速骨量流失,導致骨質疏松。此外,骨硬化蛋白對動脈粥樣硬化形成也有重要作用。Winkler等[7]研究發(fā)現(xiàn),將骨硬化蛋白過表達小鼠的骨硬化蛋白基因敲除后其骨量較敲除前增加,提示骨硬化蛋白過表達可導致骨量流失。當骨硬化蛋白減少時骨的生成增加,提示骨硬化蛋白抗體能促進骨量增加[8]。劉蕾等[9]研究發(fā)現(xiàn),骨硬化蛋白可通過調節(jié)Wnt信號通路,加速血管鈣化,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Koos等[10]研究發(fā)現(xiàn),主動脈瓣鈣化患者的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高于健康體檢者,且鈣化程度與骨硬化蛋白水平呈正相關。
1.3 鐵蛋白過載鐵蛋白在人體內分布廣泛,具有調節(jié)鐵元素平衡、抗氧化等作用。人體內多數(shù)細胞的生理活動需要鐵蛋白參與,鐵蛋白過載對骨質疏松癥和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具有重要影響。位艷偉等[11]研究發(fā)現(xiàn),血清鐵蛋白水平與骨密度呈負相關,認為鐵蛋白過載對骨質疏松癥的病情變化有一定影響。孫瑞華[12]研究發(fā)現(xiàn),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及病變支數(shù)與血清鐵蛋白水平呈正相關,認為鐵蛋白過載是冠心病患者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影響因素。張迪暉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女性血清鐵蛋白水平與骨密度呈負相關,認為血清鐵蛋白水平是預測骨量下降的重要指標。經保生等[14]按照血清鐵蛋白水平將骨質疏松癥患者分為正常組和升高組,2組均用唑來膦酸治療,結果血清鐵蛋白水平正常組患者的椎體骨密度增加情況優(yōu)于血清鐵蛋白水平升高組,提示血清鐵蛋白水平與使用唑來膦酸后椎體骨密度增長值呈負相關。Chon等[15]研究發(fā)現(xiàn),絕經前女性的腰椎骨密度隨血清鐵蛋白含量增加而降低,認為血清鐵蛋白過載可導致骨量降低。
1.4 骨橋蛋白高表達骨橋蛋白是由成骨細胞等分泌的細胞外基質蛋白,對成骨細胞的增殖及分化等有重要作用。此外,骨橋蛋白還可誘導破骨細胞發(fā)揮骨吸收作用。Feldbrin等[16]研究發(fā)現(xiàn),絕經后女性的血清骨橋蛋白水平與骨密度呈負相關。童雪影等[17]研究發(fā)現(xiàn),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的骨橋蛋白呈高表達狀態(tài)。Luna-Luna等[18]研究發(fā)現(xiàn),骨橋蛋白的表達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呈正相關,骨橋蛋白可通過相關信號通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
骨質疏松癥屬于中醫(yī)學“痿證”范疇,病變在骨,其本在腎[19]。動脈粥樣硬化的病位涉及心、腦、腎及全身脈管,屬于中醫(yī)學“脈痹”范疇[20]。骨質疏松癥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病機制有共同之處,即絡脈病變、血液濁化及心腎不交。
2.1 絡脈病變絡脈包括血絡和氣絡,血絡和氣絡相伴而行,是氣血運行的載體[21]。《類經》載:“血脈在中,氣絡在外?!苯j脈中的血絡相當于西醫(yī)學的微循環(huán)系統(tǒng),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可參照中醫(yī)學“絡病”進行治療[21]。心、腦、腎在結構上通過絡脈聯(lián)系,當絡脈病變,會引起心、腦、腎同時或相繼發(fā)病[22]?!夺t(yī)林改錯》載:“久病入絡為瘀?!眲用}粥樣硬化與痰濁、血瘀有關,病情日久痰瘀互結即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可參照絡脈病變論治[23]。
2.2 血液濁化血液由水谷之精化生,血的運行與血液的清濁有關?!饵S帝內經》載:“刺壯士真骨、堅肉、緩節(jié)……此人重則氣澀、血濁?!毖壕哂星寮冎裕羝湫誀罡淖兓蜻\行障礙,可導致血液濁化,從而引起血管鈣化及骨質疏松等病證[24]。冠心病患者的中醫(yī)證候分布中,血瘀證占比最高,提示血液濁化是引起冠心病的重要原因[25]。此外,血流速度改變或血液成分異常,均會導致血管內皮損傷、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26]。
2.3 心腎不交心與腎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為“心腎相交”,包括水火既濟、精神互用等。水火既濟:心火須下降于腎,使腎水不寒;腎水須上濟于心,使心火不亢。精神互用:心藏神,腎藏精;精能化氣生神,神能統(tǒng)馭精氣。《理虛元鑒》載:“心腎不交……體倦骨痿?!毙牡墓δ芪蓙y,可影響腎的功能,從心腎關系出發(fā)辨治骨質疏松癥符合中醫(yī)整體觀念的要求[27]。有研究發(fā)現(xiàn),老年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骨密度顯著下降,且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越嚴重骨密度下降越明顯[28]。此外,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骨質疏松程度與冠狀動脈鈣化程度呈正相關,提示骨質疏松癥與冠狀動脈病變之間有關聯(lián)[29]。
骨質疏松癥與動脈粥樣硬化均為臨床常見病,兩者的發(fā)病機制存在諸多共同之處,且兩者的發(fā)病存在互為因果的關系。深入研究骨質疏松癥和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病機制,明確兩者的關系,有利于提高兩者的臨床療效,但目前兩者的發(fā)病機制仍未完全明確,尚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