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建 郝宇青
[提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百年社會主義運動的宗旨。以人民為中心是一個歷史范疇,其內容和標準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在革命時期,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反帝反封建斗爭,為人民奪取政權;在建設時期,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始社會主義建設和探索,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在改革時期,共產黨領導人民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滿足人民多元化發(fā)展訴求;在新時代,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啟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不斷提高國家“硬”和“軟”的實力,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在共產黨領導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達成了社會主義科學性與價值性的辯證統一。
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思想,領導人民、依靠人民開展了百年的社會主義運動。在這一百年間,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開展的社會主義運動,體現在以下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在黨的領導下,開展反帝反封建運動,喚醒人民主體意識,為人民奪取政權;第二階段,共產黨員領導人民開展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人民當家作主地位,并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和探索,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第三階段,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啟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為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提升奠定了基礎,滿足了人民發(fā)展的多樣化訴求;第四階段,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啟了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不斷提高國家“硬”和“軟”的兩方面實力,滿足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梢哉f,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起,就把“人民”作為自己工作的中心,在不同歷史時期,圍繞人民的需求、人民的利益、人民的福祉開展工作,在革命、建設、改革的進程中,形成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可靠的主心骨的歷史地位??疾熘袊伯a黨的百年歷史可以發(fā)現,“以人民為中心”一直是黨開展社會主義運動的宗旨,在這一宗旨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的堅定而踏實,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考察辛亥革命之后、1949年之前的中國,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的壓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是中華民族遭受欺辱、中國人民承受苦難的根本原因。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即提出要“消滅社會的階級區(qū)分,……消滅資本家私有制,……生產資料,歸社會公有。”[1](P.3)從此時起,共產黨通過持續(xù)的社會改造運動和宣傳教育活動,不斷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民族自尊心和民主意識,帶領中國逐漸走上民族獨立、人民自由的解放之路。正如馬克思所說:“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2](P.283)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面臨著如何領導人民開展革命斗爭,取得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歷史重任。因此,共產黨提出,“我們的使命,是以國民革命來解放被壓迫的中華民族?!盵3](P.277)把民族獨立作為工作重心,共產黨領導人民先后探索了武裝斗爭、人民軍隊建設、革命根據地建設等途徑,力求實現民族獨立。
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后,共產黨先后發(fā)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人民革命運動,通過武裝起義,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軍隊,建立了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為民族解放和獨立延續(xù)革命的火種。當時,毛澤東撰寫系列文章,系統闡述中國革命領導權、革命方向、革命道路等問題。在談到為什么由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時,毛澤東指出,大革命的失敗證明,國民黨是新的軍閥,國民黨領導的中國革命既不徹底,也不能給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帶來真正的解放。因此,只有無產階級領導革命,才能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關于革命的前景,毛澤東指出,“中國是全國都布滿了干柴,很快就會燃成烈火”[4](P.99)。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的前景、革命的道路進行系統闡述,改變了過去“城市革命中心論”的觀點,把“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確立為新的革命理論和革命方向,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也為中華民族解放開辟了一條新路。
在日本侵略中國,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時刻,中國共產黨主動拋棄前嫌,與國民黨開展合作,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反抗日本的侵略。1937年,面對盧溝橋事變后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態(tài)勢,中國共產黨發(fā)布《抗日救國十大綱領》,號召全體中華兒女投身到抗日斗爭中去。洛川會議后,中共中央向全軍發(fā)出命令,“……宣布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5](P.331)??梢哉f,在領導人民開展民族獨立解放的過程中,共產黨始終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放在前面,在任何時候和所有的政策、文件、措施中,都體現了為民族、為人民的價值取向。
毛澤東認為,人民群眾身上蘊含著巨大的潛能,能夠推動社會歷史產生根本性變革。他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出發(fā),高度肯定人民的地位,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6](P.1031)。因此,黨根據當時人民群眾的群體特點和現實需要,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喚醒人民的主體意識,引導他們積極投身民族解放獨立運動。
在思想教育的宗旨上,共產黨堅持教育是為了解決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即革命斗爭。蘇區(qū)時期,黨提出教育是“……為著動員民眾一切力量加入于偉大的革命斗爭”[7](P.24)。延安時期,黨把抗日救亡作為開展教育的首要目標,“……實行以抗日救國為目標的新制度、新課程”[8](P.134)。在教育內容上,強調教育內容與當時的政治需要、革命斗爭需要相契合。在這一時期,鑒于中國農村文盲占的比例較大,黨的思想教育把識字教育和政治教育相結合,通過擴大基礎教育規(guī)模(尤其是小學教育),降低文盲的比例,以達成喚醒人民主體意識,服務革命斗爭的目標。以蘇區(qū)為例,1931年湘贛省的83萬人口當中,就有“各類學校1700多所,在校學生達47000多人?!盵7](P.11)在陜甘寧邊區(qū)同樣如此,到1940年,文盲比例從紅軍剛到延安時的99%,下降到90%,老百姓的識字率有了顯著增長,這為人民主體意識的覺醒奠定了基礎。
此外,共產黨還重視教育形式的多樣化。延安時期成立了多種藝術團體和文化宣傳工作隊,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革命思想、革命精神。毛澤東創(chuàng)制了“十大教授法”,其中第一條教授法就是啟發(fā)式教育。黨還重視在實踐中教育人民,在陜甘寧邊區(qū)時期,民主實踐深得人心,當時人們編寫了許多通俗的歌謠唱誦邊區(qū)的民主選舉。因此,就連當時在延安的美國觀察組都不得不承認,“共產黨正在得到全國人民的支持”[9](P.54)。在黨的教育引導下,人民的主體意識得到極大提升,為革命斗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在絕大多數人口為農民的舊中國鬧革命,又加之共產黨開展革命的地區(qū)多是偏遠和貧困地區(qū),農民所占比重更高,解決農民關心的切身利益問題,是激發(fā)他們革命熱情,激勵他們投身革命的有效方式。共產黨根據這一當時中國最大的社會實際,開展土地革命運動,為人民謀取利益,為革命釋放活力。
1928年,在黨的六大上,頒布了《土地問題決議案》《農民問題決議案》。文件當中明確了黨的土地革命政策,即以貧農、雇農為革命的主力軍,提出要聯合中農的力量鬧革命。此后,為進一步團結可以團結的革命力量,擴大革命的群眾基礎,毛澤東主導的《興國土地法》《土地問題決議案》中,把團結的對象擴大到富農、小地主,只沒收了他們的“多余的土地”,而不是全部沒收。在此基礎上,為進一步保護農民的利益,激發(fā)他們的革命積極性,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明確了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黨在這一時期的土地政策,一方面,使農民擁有了土地,土地革命保障了農民的利益;另一方面,土地平均分配和農民所有,激發(fā)了農民參與、支持革命的熱情,廣大農民是蘇區(qū)政府解決革命經費的主要依靠力量,他們積極向革命軍隊“借糧、借款和購買公債”[10](P.91)。
在抗戰(zhàn)時期,共產黨的土地政策進一步明確,即在改善農民生活的同時推動革命向前發(fā)展。減租減息是黨在這一時期土地政策的主要特征,“……說服地主把地租減縮到合理的數目”[11](P.151)??箲?zhàn)勝利后,隨著共產黨控制的解放區(qū)規(guī)模不斷擴大,1946年的《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明確要求把土地分給農民。毛澤東指出,要聯合中農,保護小地主,“迅速完成實現耕者有其田的任務”[12](P.1216)。黨中央為進一步推進土地改革,解放前夕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黨的土地政策激發(fā)了廣大農民參與革命的熱情,加速了國民黨政府的潰敗,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如何盡快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確保人民當家作主地位,是人民關切的核心問題。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三大改造”運動,在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并準確判斷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以社會主要矛盾為出發(fā)點,開啟社會主義建設探索和實踐。
新中國成立后,當務之急就是要盡快確立社會主義制度,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盡早使人民當家作主,過上幸福生活?;诖耍伯a黨領導人民開展了社會主義改造運動,在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針對土地改革后農村的資本主義迅猛發(fā)展,農民賣地現象比較突出的現狀,為了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毛澤東提出要通過農業(yè)合作化的方式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對此,恩格斯曾言,“……我們對于小農的任務,首先是把他們的私人生產和私人占有變?yōu)楹献魃绲恼加泻蜕a”[13](P.580)。毛澤東發(fā)展了這一思想,認為在農業(yè)國中國,農業(yè)合作化是一條符合當時國情的農村發(fā)展道路。他指出,“發(fā)展互助合作運動,不斷提高農業(yè)生產力,這是黨在農村中工作的中心”[14](P.81)。對于個體手工業(yè),也通過改造,使農民、個體手工業(yè)者的個體所有制逐步轉變?yōu)樯鐣髁x集體所有制。
針對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①問題,毛澤東認為,可以發(fā)揮他們對于社會主義經濟的積極作用。利用民族資本主義生產的靈活性,補充社會主義經濟的不足;民族資本主義生產還能為社會主義生產培養(yǎng)技術工人,其上繳的利稅是社會主義生產發(fā)展的積累資金等。同時,采用了代替收購、加工、訂貨、公私合營等多種方式,逐步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從1953年開始,到1956年下半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值得一提的是,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還對人們的思想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黨通過宣傳、教育等多種形式,對農民、小手工業(yè)者、民族資產階級進行思想改造,使他們從思想上接受社會主義制度、擁護社會主義制度。
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新中國真正確立,接下來,就是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對此,黨的八大上有準確判斷,當前社會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盵15](P.341)基于這樣的矛盾判斷,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關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毛澤東早有考慮。1956年春季,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的講話中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建設社會主義的思路和方向。“論十大關系”總結了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積累的經驗,并以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敗為教訓,提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強國的目標。
如何把社會主義中國建設成為工業(yè)強國,無疑是當時黨和人民的共同期待。1953年,黨中央在宣傳總路線的文件中明確提出,“必須教育全黨和全體人民認識國家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的極端重要的意義”[16](P.679)。在具體的建設思路上,毛澤東吸取了蘇聯過度重視重工業(yè),輕視農業(yè)和輕工業(yè)造成的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的教訓,提出要處理好三者之間的發(fā)展關系,以農業(yè)、輕工業(yè)發(fā)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資金積累,反哺重工業(yè)的發(fā)展。他指出,農業(yè)和輕工業(yè)“既可以更好地供給人民生活的需要,又可以更快地增加資金的積累,因而可以更多更好地發(fā)展重工業(yè)?!盵17](P.25)
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共產黨始終把人民需要、人民期待放在最高位置,在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社會主要矛盾的情況下,探索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正確道路。這一時期,黨和人民開展的社會主義建設探索和實踐活動,奠定了改革開放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社會主義文化、思想建設是當時中國社會生活的主要議題之一。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建設的開展,對資產階級(地主買辦、大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等)進行思想改造以及轉變普通大眾的思想使其投身社會建設,是當時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基于此,毛澤東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理論的前提下,提出了結合社會、時代需要,進行文藝創(chuàng)作,滿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路。
激發(fā)人民的建設熱情是當時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思路。毛澤東指出,“一切革命的文學藝術家只有聯系群眾,表現群眾……他們的工作才有意義?!盵6](P.864)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價值取向是滿足人民需要,這體現為:一是文化建設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鑒于當時國內國際形勢,國內部分群眾的思想需要進一步改造;國際意識形態(tài)之爭十分激烈,中國存在被“和平演變”的風險。因此,要用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價值觀進行文化創(chuàng)作,用無產階級的文化改造人們的思想。二是文化建設的社會動員屬性、社會運動屬性。文化建設深受當時社會建設方式的影響,多采用動員性、運動式的方式進行。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方針。毛澤東指出,“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我看應該成為我們的方針?!盵17](P.54)在現實生活中,只有形成不同層次、不同形態(tài)、不同風格的藝術,才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老百姓的不同需求;發(fā)展出不同個性、不同領域的學術,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內生動力。毛澤東對“雙百”方針充滿了信心,他指出,“采取現在的方針,……中國會變成一個大強國而又使人可親。”[18](P.405)“雙百”方針的貫徹實施,使得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社會主義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充滿活力,產生了一大批人民喜愛、百姓樂見的優(yōu)秀成果,極大推動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
在對社會主義進行多方探索和積極建設的基礎上,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黨中央決定實施工作中心的轉移,即以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為目標,解放思想,開啟對外開放和社會主義改革,改變束縛生產力發(fā)展的上層建筑。工作中心的轉移符合人民的利益訴求,極大提高了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特征,也是社會主義社會之所以比資本主義社會優(yōu)越的根本所在。經過多年實踐探索,如何進一步推動生產力發(fā)展,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成為擺在黨和人民面前的迫切任務。對于這一當時最迫切的現實問題,鄧小平指出,要“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fā)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19](P.450-451)。由此,中國人民走上了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建設新征程,也把社會主義事業(yè)推向了新高度。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社會主義改革的理論前提和思想基礎。王守仁曾語:“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盵20](P.132)面對當時社會中人們思想陳舊、思想禁錮和思想僵化的現狀,只有破除人們思想中的“賊”,解放人們的思想,才能為社會主義發(fā)展注入生機和活力。而解放人們的思想,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從現實情況出發(fā),探究事物發(fā)展的內部聯系和規(guī)律性的東西,從而得出正確的、科學的結論。開展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就是要讓人們認清楚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的階段,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中國當時社會的最大實際出發(fā)。因此,鄧小平指出,“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堅持實事求是,就必須繼續(xù)解放思想?!盵21](P.364)
改革開放是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根本途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根本上就是要進行改革開放,改變束縛生產力發(fā)展的各種要素,引入新的科學技術,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黨領導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根本性的。共產黨在社會生活的具體領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改革。如,在農村,通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釋放了農民的生產熱情和生產力,極大提高了農業(yè)產量;在城市,通過發(fā)展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激活了人們投身經濟發(fā)展的熱情,使得社會經濟迅速增長。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共同推進,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即社會主義社會既要發(fā)展生產力,推動物質文明進步;也要不斷優(yōu)化生產關系,改革上層建筑,發(fā)揮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為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注入生機和活力,確保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方向。
兩個文明建設論斷抓住了社會主義處于初級階段這一科學判斷的“牛鼻子”。毛澤東曾在1959年提出我國當時處在不發(fā)達的社會主義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黨中央認識到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不成熟、不完善”。1981年,鄧小平提出,“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還處于初級的階段”[22](P.838)。此后,鄧小平在實踐中對社會主義初級階級理論進行不斷完善。值得注意的是,在黨的十二大報告中,把“物質文明不發(fā)達”作為判斷社會主義處于初級階段的主要依據。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意味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同時,還存在著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fā)達、社會主義社會的民主和法制還不夠健全、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等顯著特征,這就意味著在社會主義初級階級,就是一方面要堅持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物質文明的進步;另一方面要加快精神文明建設,確保社會主義社會的前進方向。
兩個文明建設極大提高了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從物質文明建設成就看,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中央把經濟建設作為工作的中心,通過發(fā)展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途徑,極大促進了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國家經濟總量迅速提升。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②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3678.7億元;201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487940.2億元,改革開放的33年,GDP增長了484261.5億元,增長了132.6倍。從精神文明建設成就來看,黨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設提到新的高度,先后頒布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設的文件,對精神文明建設的方向、內容、保障機制等進行部署,確保社會主義社會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
隨著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fā)展,“人的問題”在社會主義發(fā)展進程中顯得尤為突出。馬克思曾指出,“現實的人只有以利己的個體形式出現才可予以承認”[23](P.188)。“現實的人”是有七情六欲、有利益訴求、有個人追求等特征的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人。共產黨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fā)展的理論,一方面,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對人的發(fā)展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在新的條件下,人的自我發(fā)展也有新的內容?;谏鲜鰞煞矫嬖?,黨中央提出培養(yǎng)“四有”新人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促進了人的多樣化發(fā)展。
培育“四有”新人確保了社會主義改革發(fā)展的方向。改革開放以后,社會主義生產力發(fā)展迅速,但是,改革開放也帶來一些負面的東西,這些負面情況影響著社會主義改革發(fā)展的速度和方向。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多次在講話中痛斥當時社會上出現的不良現象,諸如經濟犯罪、貪污腐敗、偷盜搶劫等,指出這些不良現象的存在已經嚴重影響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要改變這些不良現象,就要對人民進行教育、對干部進行教育,使其能主動與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的不良現象作斗爭,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對此,鄧小平指出,“要教育人民成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為‘四有’干部?!盵24](P.205)通過對廣大干部群眾的教育,使人們對社會主義理想、社會主義道德和科學技術、法律法規(guī)有了全面的認識,為社會主義生產力中最重要的要素“人”的身上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極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也確保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方向。
培育“四有”新人滿足了人們的多樣化發(fā)展需要。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社會經濟條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持續(xù)提升的前提下,人的需要也發(fā)生了變化。面對人的新需要,一方面是物質生活條件提升的需要,可以通過持續(xù)的改革開放,不斷的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得以實現;另一方面是精神生活需要和自我發(fā)展需要,這些需要必須通過“教育”的手段得以實現。鄧小平和黨中央提出培育“四有”新人,是因為改革開放提高社會經濟條件后,人們精神世界產生了新的需要,要滿足這一需要,就要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通過教育活動,滿足人的需要。
十八大以來,共產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歷史新方位,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通過不斷提高國家“硬”和“軟”的兩方面的實力,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978年黨中央開啟的改革開放,使生產力得到了解放和發(fā)展,也使社會發(fā)展?jié)摿Φ玫搅酸尫?,推動了“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鞏固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然而,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對于改革開放的訴求不斷提高,尤其是在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得到一定滿足的前提下,人們對社會治理、生態(tài)文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利益關系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啊鐣髁x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應當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盵25](P.443)因此,十八大以后,黨中央開啟全面深化改革,在提高國家“硬實力”的前提下滿足了人們的各種利益訴求。
全面深化改革促進了社會公平競爭,為人們通過自己奮斗獲取美好生活提供了保障。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為社會公平競爭奠定了制度基礎。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拋棄社會主義道路,也不是全面照搬西方所謂“民主制度”,而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根據社會生產力發(fā)展需要,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持續(xù)完善和發(fā)展。對此,習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問題的實質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過多長時間也是不改”[26](P.15)。因此,在經濟領域,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主導,進一步激活非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在政治領域,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在文化領域,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主導地位、引領地位。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激活了社會的活力和人民的干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規(guī)范和提高了黨的執(zhí)政能力,提高了各級政府、社會團體的工作能力,使得社會主義制度的運轉更加有效,激發(fā)了人們的奮斗熱情,使得社會更具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推動了社會文明建設的全面進步,不斷提升國家“軟實力”,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社會保障。全面深化改革不僅僅體現在社會經濟、政治領域,更深入到文化、生態(tài)領域。在文化領域,社會主義文化不斷產出新成果,為世界文化發(fā)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在生態(tài)領域,黨把滿足人民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訴求作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根本目標,通過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污染治理等途徑,還老百姓一個宜居、樂居的“綠水青山”。近幾年,“野生東北虎闖進村莊”“白鰭豚又出現在長江流域”等事件表明,中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正在朝著健康方向發(fā)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tài)建設目標正在逐步實現。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提出“小康社會”的概念,指出,要在20世紀末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建成小康社會。小康社會,根本上是要通過經濟發(fā)展、精神文明建設等途徑,推進人民的共同富裕,也即鄧小平指出的“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面共同致富”[27](P.1368)。20世紀末中國進入小康社會后,中國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實現全體人民的“小康”,即如何提高全體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講的是發(fā)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fā)展的平衡性、協調協、可持續(xù)性?!盵28](P.61)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各個方面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使所有中華兒女都能過上“美好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要義?;诖耍h中央全面部署、統籌推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yè)向前發(fā)展,全力推進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進程。
打贏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針對中國東西部發(fā)展不平衡、城鄉(xiāng)發(fā)展差距較大,特別是部分貧困地區(qū)、部分貧困人口經濟發(fā)展遲緩的現實情況,黨中央把脫貧致富、縮小城鄉(xiāng)發(fā)展差距作為黨的政策目標?!皼]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qū)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盵28](P.62)習近平從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出發(fā),指出只有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使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實現城鄉(xiāng)平衡發(fā)展、中西部協調發(fā)展,才能體現出社會主義消除貧困、共同富裕的優(yōu)越性。十八大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從戰(zhàn)略層面對脫貧攻堅進行部署。通過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ōu)越性,采取精準扶貧、黨員干部帶頭扶貧、定點扶貧等多項措施,使少數民族地區(qū)、偏遠地區(qū)、貧困地區(qū)的貧困人口實現了全面脫貧。以云南為例,2012年,云南有88個貧困縣,880多萬貧困人口,到2020年底,這880多萬人口全部脫貧。全國更是有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了全面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以實現。
從進入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共產黨緊扣時代脈搏,把新時代人民的幸福、人民的訴求作為工作的中心,從戰(zhàn)略高度統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通過不斷解放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不斷豐富社會主義社會的內涵,使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階段性目標逐步實現,并進一步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zhàn)略目標向前發(fā)展,這體現了黨領導人民持續(xù)推進共同富裕的“人民主體”思想。
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本質是推進人的發(fā)展。人的發(fā)展是個歷史范疇,意指人們具有自由的意識、自由的意志,能夠掌握客觀規(guī)律,具有全面的勞動能力,有能力也有機會從事他樂于從事的工作,且能把這項工作做得很好。馬克思、恩格斯在對共產主義社會中人的生活狀態(tài)的描述中,描繪了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概念。他們認為取代資本主義的聯合體“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2](P.294)。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人的發(fā)展理論,根據當前人的發(fā)展需求和中國實際做出的科學判斷。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推動了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人們追求美好生活,關鍵是追求自身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在追求人民美好生活的過程中,“中國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在人民中尋找發(fā)展動力、依靠人民推動發(fā)展、使發(fā)展造福人民?!盵29]無論是激發(fā)人民身上的發(fā)展動力,還是依靠人民推動社會發(fā)展,亦或是通過發(fā)展使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最根本的是人的發(fā)展。具體來說,就是實現人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讓人的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相適應。在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中推動人民的發(fā)展,通過人民的發(fā)展推動社會的進步,是中國共產黨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思想的根本所在。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具體路徑就是“五育”并舉。所謂“五育”并舉,就是要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結合起來、統一起來,通過全面推進,提高人們的各項素質,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對此,在黨的領導下,我國構建了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的多層次的人才教育體系,實現人的發(fā)展的多層次支持;還構建了學校教育、職業(yè)培訓、實踐教育等多渠道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實現人的發(fā)展的全方位支持。通過多層次、多渠道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構建,實現了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有機結合,使得人的發(fā)展更加平衡、更加全面,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也在更高層面上推動了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打下良好基礎。
縱觀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的百年社會主義運動,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在舊中國實現民族獨立、開展社會建設、實施改革開放,最關鍵、也是最核心的是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始終把人民放在中心位置,把追求人民幸福作為自己的責任,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的蓬勃發(fā)展不斷邁向新階段。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民族獨立和解放是當時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和最迫切訴求,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開展大革命運動、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歷經多次挫折坎坷。最終,人民的愿望得以實現,新中國的成立,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在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后,人民的最大期待就是生活有保障、過上好日子。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和探索,實施改革開放,經歷了挫折,汲取了經驗教訓,推動生產力不斷發(fā)展,持續(x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新的歷史方位下,人民的期待是過上美好生活,不僅追求物質生活富裕,還要求精神文化生活豐富、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等,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通過全體人民的努力,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人民正朝著美好生活的方向前進。
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的百年社會主義運動,既用實踐證明了社會主義的科學性,也用現實彰顯了社會主義的價值性。從科學性來看,社會主義中國的存在和蓬勃發(fā)展的實踐表明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學說是科學的。中國共產黨用實踐表明,社會主義社會不僅能夠存在,而且能夠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以優(yōu)于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速度和發(fā)展質量的方式推動社會進步。從價值性來看,中國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是以人民的需求為價值導向的,無論是革命時期,還是建設、改革時期,中國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始終把人民放在中心位置,通過激發(fā)人民的力量投身革命建設、依靠人民的力量生成改革發(fā)展的內生動力,實現中國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取得新進步。同時,與人民共享發(fā)展成果,推動人民與社會的共同發(fā)展、共同進步??梢姡谥袊伯a黨領導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達成了社會主義科學性與價值性的辯證統一。
注釋:
①毛澤東歸納了不同時期資產階級兩面性的不同涵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資產階級既有參加革命的可能性,又有對敵妥協的軟弱性;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資產階級既有剝削工人獲取利潤的一面,又有擁護憲法接受改造的一面。
②國家統計局網站: http://www.stats.gov.cn/.